动载下层状岩体力学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80085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冲击载荷作用下层状复合岩体的动态力学性能和破裂机制,基于煤单体和白砂岩构成层状软硬煤岩复合体,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和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Holmquist–Johnson–Cook(HJC)本构模型,开展不同速率和不同冲击方向下层状软硬煤岩复合体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静态载荷作用下,层状煤岩复合体的强度不会随加载方向变化,动态载荷下层状煤岩复合体的峰值应力和DIF都随冲击速度增加呈线性增大,并且波阻抗匹配效果更好的HS复合体力学性能始终优于SH复合体(S和H分别代表煤单体和白砂岩),随着冲击速度增加这种现象逐渐减弱;层状煤岩复合体耗散能密度与入射能密度呈二次增长关系,分形维数也随着速度增加而不断增大,其中,应力波由硬入软时得到的效果优于由软入硬;层状煤岩复合体破碎程度随冲击速度增加而愈发剧烈,HS复合体破坏程度大于同条件下的SH复合体,白砂岩多呈剪切状破碎,煤单体多呈粉碎锥形破坏;层状煤岩复合体交界处与其他区域强度不一致,造成复合体破坏顺序改变,复合体整体强度规律从小到大依次为煤单体非交界面区域、煤单体交界面区域、白砂岩交界面区域、白砂岩非交界面区域。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阐述航海雷达是大中型舰船必备的电子设备,保障舰船航行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装备,探讨一种全固态的基于脉冲压缩和线性调频连续波双体制设计的新型航海雷达系统。
岩体中结构面的存在降低了岩体的完整性与整体强度,对岩体的力学特性起着控制性作用,对岩爆的产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某山岭隧道围岩发育有大量产状近水平的结构面,在极高地应力作用下,岩爆频繁发生。以某山岭隧道岩爆案例作为分析对象,建立了层状岩体脆断失稳的临界应力计算公式,结合能量理论分析研究了层状岩体发生岩爆的力学机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岩爆防控措施。
目的 研究超微粉碎对七味广枣散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丁香酚的体外溶出度及其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丁香酚3种指标成分含量,以普通粉为对照,对七味广枣散超微粉中指标成分在水、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3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性能进行评价;SD大鼠灌胃给予七味广枣散普通粉或超微粉(用0.5%CMC-Na混悬),给药后眼眶取血,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丁香
为弥补遍布节理模型未考虑节理长度、间距及节理刚度的不足,利用三轴压缩数值试验和参数校准准则,对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中的遍布节理模型进行参数校准.通过圆形洞室开挖的算例,对比分析了遍布节理模型与3DEC块体离散元模型的计算结果在位移、塑性区以及最大主应力上的差异.依托具有典型层状围岩的新华山隧道工程,采用校准的遍布节理模型和离散元方法分析隧道开挖和初期支护后的力学响应.最后探讨了层理角度对围岩变
目的 探讨基于战现场情景下“虚拟伤员”培训软件对士兵海战伤急救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某部水面舰艇部队的60名士兵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便利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名,分别采用集体现场授课和“虚拟伤员”培训软件对其进行海战伤急救技能的培训,培训后第3个月比较2组士兵在急救技能知识得分和教学效果情况。结果 培训后第3个月,试验组在颅脑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伤急救、胸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伤急救、烧
在全面素质教育持续推进的今天,美术课程在初中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在面临着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在核心素养视域引领下,组织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积累美术技能,并遵照初中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构建有针对性的美术学科教学框架,以切实拓展学生思维,推进学生创新与审美能力的发展。对此,本文便以大单元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在分析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价值和教学现状的同时,就大单元教学在美术课堂上的实际构建策
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金属双极板,因其可加工性强、导热导电性优而受到广泛关注.作为燃料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极板的生产成本和性能是电堆投入实际应用、扩大应用范围的关键.金属双极板在PEMFC酸性且润湿的环境中,受到的侵蚀及其表面氧化带来的接触电阻的降低对其实际应用产生了挑战.本文简述了制备双极板表面改性涂层的方法,对比了用于极板改性的多类型涂层(金属基涂层、非晶碳涂层和氮化物涂层)
在层状岩体中施工巷道工程时,岩层倾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巷道的变形破坏特征,选择合理的巷道断面形状和支护方式对于维护巷道稳定至关重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层状岩体巷道在不同岩层倾角下的破坏模式,并结合压力平衡拱理论确定了层状岩体巷道断面形状的优选原则,继而提出了相应的支护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岩层倾角由水平逐渐变为陡立的过程中,巷道顶板的破坏模式也由对称的拱形冒落演变为非对称的楔形冒落,甚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