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才能优化阅读教学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课堂上适时提出的有质量的问题,是沟通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是课堂教学实现多向交流的必要措施。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远远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或低效提问的现象。如教师所提问题与教学内容和文本主旨联系不紧密;问题不从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出发;问题的设计粗放,无论大的小的、有思考价值或无思考价值的、与重点难点相关或无关的,一个接一个提出,频繁而又琐碎。而且既不留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也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认真评价。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问题要目的明确
  课堂教学提问不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在备课时,教师应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问题应指向明确,通过这一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教师要心中有数。安排好提问顺序,使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联系旧知获得新知,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目的明确的提问还应考虑到不同学段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让学生理解全文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是教学的重点,但三年级学生初步学习中心句,一开始就让他们在文中去寻找一两个概括西沙群岛特点的中心句和重点词恐怕太难,教师不妨这样提问:“在第1自然段中,有一句话的两个词语给我们概括了西沙群岛的特点,你找到了吗?”这样问目的明确,而且范围缩小,学生就不觉得太难,又为下面学习中心句埋下了伏笔。
  二、问题要难易适当
  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提问的目的是促进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提问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便能回答,不利于发展思维;问题太深,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则导致思维受阻,学生启而不发,既耗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所提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基本都能解答。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对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尽量使问题显得有梯度。虽然我们无法为每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在教学时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确定恰当的回答对象,还是可以办到的。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文,如果提问:“艾滋病小斗士是谁?”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简单而多余,甚至无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斗士”的含义后可设问:“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这样学生需要结合课文开动脑筋,通过体会恩科西同病魔不断抗争的优秀品质,就能领悟恩科西“小斗士”的形象和精神。
  再如教学《月光启蒙》一文,如果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根据课后习题设计提问“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做题目?”肯定少有学生能回答正确。如果教师将这个问题放到学生对课文精读感悟之后并将此问题分解成“启蒙是什么意思?”“母亲怎样启蒙我?”“‘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从这几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表达怎样的感情?”几个阶梯式的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拐杖,帮助学生思维,在此基础上再提问“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做题目?”那么效果就不同了。
  三、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具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欲罢不能。有的老师喜欢让学生集体答问,这样的方式会让部分学生养成“滥竽充数”的习惯,导致不爱动脑筋,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有的老师喜欢问些单纯的、判断性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这样的问题,学生随口便答,当然也不能启发思维。我们还要避免问题过细,处处皆问,一问一答式的提问方式,要多提疑问性的问题。要有疑才问。一是注意问题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二是适当采取追问形式;三是注意问题的质量,少些简单判断,多些综合分析。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学习雨中部分提问:“雨真大,什么也看不清,但你听,大自然的生命在说话呢!大雨中的小树在说什么?禾苗在说什么?小动物们在说什么?农民伯伯在说什么?”问题不仅启发学生去思考文本内容,而且去想象相关的情境。为了拓展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有创意的阅读和表达,还可以提一些“哪一种方法更好?”“你还发现什么?”“如果你是小白兔,你怎么办?”等比较性、分析性、假设性的问题。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四、问题要有层次性
  有时候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是就问题本身的性质而言,分出层次;如果就问题的功用来说,所提的问题不能只关注“尖子生”,而忽视了中等和后进学生的参与。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中等和较差的学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不让他们坐冷板凳;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难度大的问题。调动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杜绝“一人干活大家看”的局面。
  五、问题评价要有鼓励性
  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恰当评价,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给予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同时又看到努力的方向。评价语除了“很好,不错,你真棒”之类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这个想法很有新意”、“你的理解对其他同学大有启发”、“没想好,先坐下,再想想,一定会想出来的”……学生想象丰富,你可以评价“你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很合理。”学生朗读优美,你可以评价“你富有感染力的朗诵把我们大家都深深吸引住了,能告诉我们你是怎样做到的吗?”
  作者单位
  曲靖市麒麟区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班主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担负着比一般教师更为艰巨和复杂的任务,其职责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教书育人、管教管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可见,班主任在教育和管理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班主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这种关系处理得当,班主任工作就能顺利完成;反之就会处处受阻,变得十分被动。在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好坏,导入是关键。巧妙的导入,能够扣住学生心弦,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应和“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此,锤炼导课艺术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更是打造精彩课堂的突破口。  一、创设情境,让导入具有故事性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若能把故事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导入时寓教学于故事中,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位教师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是这样导入的:花果山风
以m法为基础 ,用梁函数逼近桩变形曲线 ,用文献[2 ] 中方法较为精确地分析了不计和计及桩侧摩阻力桩的计算长度。土的抗力增加 ,桩的刚度减小 ,桩失稳半波数增加 ,一般n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地下管线使用的频率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保证管线成果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在现有管线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对城市建设和发
案例:  一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在复习课中出了一道复习题:“一个车间要生产一批零件,6小时完成了这批零件的3/5。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小时完成?”  题目出示后,学生列式解答,其中一名学生列式为:
8月15日上午,信阳毛尖集团武汉分公司成立暨龙潭民主路店开业庆典隆重举行。在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民主路的巴山夜雨老茶馆内外,花团紧簇、条幅高挂,高朋满座,茶客云集。来自湖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创立与开发的过程。同时是教师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动态的教学因素,并随之进行重组与调控,促进教学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当然,有效的生成必须以充分的预设作为铺垫,否则生成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应是高水平“预设”与即时“生成”的和谐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只有两者
曲靖市麒麟区东关小学成立于2001年9月,是由原城关镇中学、东关小学、南关小学三所乡镇学校撤并新组建的一所区直属小学。学校现有39个教学班,2817名学生。其中,外来务工人员
提起堡河小学,海安县教育界人士无不为之赞许。这不仅仅因为它是海安县优秀小学,参加县小学生素质竞赛两次获得团体一等奖,更因为它自1990年始,连续十年被评为“海安县质量
青春,我们开始尝试生命。青春不同于幼年,执著于母乳的温暖而不必去顾及窗外风雨正寒;青春也不同于老年,可以坐在暖洋洋的太阳底下不紧不慢地于胡须间一一拈出对往昔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