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内丹》是李约瑟先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的第5分册,是“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专题研究的第4部分。此书中文译本已于2011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内丹》是李约瑟先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的第5分册,是“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专题研究的第4部分。此书中文译本已于2011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1987年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古人堤出土一块署名曰"治赤毂方"的汉代木牍,正面记录药物15味,诸药后附有剂量,反面记有简要的药物加工法.目前学界对"治赤毂方"方名所持的2种观点都不足以使人信服."治"应作"治疗"解,"赤毂"应该是一种古病名,是一种具有恶寒身热、头项强痛、骨节不利、咳逆气喘等症,或有脘腹冷痛、下利泄泻等兼症的伤寒病证."赤"当是一个标志伤寒发热貌的摹状词。
《列子·汤问》中已有应用麻醉药物的记载,此后历代文献中皆有将麻醉药用于医疗的记载.在两宋时期,麻醉药物被民间作为邪术滥用,出现了蒙汗药、迷魂药、断魂香、迷魂香等,并被官府明令禁止.之后,中医麻醉药发展一脉相承,而民间麻醉药物的发展脉络并不清晰;中医麻醉药的配方种类繁多而详尽,而民间麻醉药的配方则比较简单;甘草豆汤是中医麻醉药常用的解毒催醒药,而冷水是民间麻醉药最常见的解药.由于传统中医麻醉药的毒副
世界卫生日--每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生效的纪念日.1946年7月22日,6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大会,共同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该<组织法>于1948年4月7日生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话.医史学研究对于医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样如此.中医学进入到谋发展的新时期,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而最迫切的关键在于梳理而后的发掘.我十分关注与赞赏建国50年来,中国医史学界程之范、李经纬等几位老先生的工作成就.他们培养的学生,也就是现在正起着顶梁柱作用的这一代人,还需要有自己的建树,当前的医史文献研究还是一个必须加强的领域。
陆渊雷( 1894-1955)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医科学化”的积极倡导者.日本汉方医对“中医科学化”思想的影响,是近代中国全方位学习日本在医疗领域的体现.陆渊雷在“诸病皆中毒说”、“科学阐述仲景学说”、“药不瞑眩厥疾弗疗论”、“伤寒六经非经络说”、脉诊的价值、五运六气的意义等几个方面的观点,与日本汉方医存在着渊源关系。
甘露加持法①是藏医药学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仪式内容包含了西藏藏传佛教密宗的诸多内容.这一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完善,使之成了一门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查阅文献资料与咨询现有的几位年长的传承人的基础上,简要介绍甘露加持法的各项仪式内容,如所需的主要仪具、施法成员、施法过程等,以及其特征和意义.如今这一文化内容逐渐淡化,该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一般认为,"感冒"一词始见于南宋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此书卷3"伤风"后附诸方中引<和剂局方>参苏饮和<简易方>冲和散,提及"感冒风邪"和"感冒风湿之气".杨氏之文系引自他书,故不可据以认为"感冒"一词始自杨氏。
在近代之前,中医药学术也曾有过数次比较大的变化。但在近代,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学术所发生的变化与近代之前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这种变化直到现在仍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着影响。
马文植是清末孟河医派最著名的医生之一.曾奉召进宫,并成功地为慈禧皇太后治病.他在日记性著作《纪恩录》里曾记载了那段时间发生的一切,但书中语焉不详或刻意回避之处,也给我们留下许多遐想.我们从其他著作中找到了一些与此事相关的材料,对全面、完整地了解此事件的详情当有裨益。
程之范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医史学家,自1950年毕业留校至2002年退休,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工作外,从未离开过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教研室.程之范教授倾心教学,努力探索在中国进行医学史教学的主旨和方法,积极编写医学史教材,拓展医学史研究生教育,大力培养医学史师资力量,在国内外交流中不忘介绍和推动我国的医学史研究.程之范教授在北京医科大学工作半个多世纪,为北京医科大学医史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