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打蘸:老道也有小心思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359990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中,贾府众人在清虚观打平安醮,这里有个易被忽略的小人物:張道士。张道士是当年荣国公出家的替身,可荣国公驾鹤西去多年,人走茶凉是自然现象,他可不想眼睁睁看着这层关系变淡,所以一出场就铆足了劲儿刷存在感。
  见到贾母,张道士先念了句“无量寿佛”,既是诵佛号又是祝愿贾母,奉承得自然又得体。接着,他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宝玉:“我看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怎么就和当年国公爷一个稿子!”一个是荣国公:“当日国公爷的模样儿,爷们一辈的不用说……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
  张道士两次提到荣国公,并不是单纯带贾母回忆亡夫,而在于亮明自己的身份,并对着荣国公的孙子贾珍说,你不记得你爷爷什么样子了吧?你的叔叔们也未必记得,但我记得!我当年可是国公爷的替身,你们可别忘了我。
  接着,他还给宝玉提亲,被贾母拦下后,他又给宝玉送礼,托出一盘子金璜玉块说:“哥儿便不希罕,只留着在房里顽耍赏人罢了。”意图很明显,如果能有一两件入了宝玉的眼,让宝玉佩戴在身上,贾家人岂不就能时常“睹物思人”,想起清虚观还有他这个张老道吗?宝玉信以为真,马上就要施舍给穷人,他又慌忙拦住,直到宝玉收下,这才放心地退出去。
  清虚观打醮,不止写了表面的热闹场面,更多的是小人物的小心思。
其他文献
《天龙八部》里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王语嫣家和慕容家是亲戚,但关系特别不好,尤其是王语嫣的母亲王夫人恨慕容家恨得要死。  恨到什么地步呢?慕容复的老妈,即王夫人大姑子家里的丫头过来,王夫人要砍人家的手做肥料,还下令给自己心腹严妈妈,让严妈妈用慕容夫人的尸骨做肥料:“去掘了姑太太的坟,将她尸骨拿到花肥房来,一般的做了花肥。”两家亲戚既没什么血海深仇,又不争什么财产,王夫人怎么至于恨成这样呢?  更有趣
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11月21日,日军攻占旅顺。随即,一场持续四天三夜,亡魂达两万多人的大屠杀让整个旅顺城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然而,如此足以震惊世人的虐杀并没有让世界为之震惊。  原来,英国的中央通讯社和法国的路透社两家世界级的新闻机构先后被日本收买,每当有不利于日本的报道刊登,他们就立刻跳出来进行反宣传,以掩盖日军的罪行。路透社“及时制止”了本社记者从上海发来的揭露旅顺
为了扶植名士官吏打击宦官势力,袁绍向大将军何进建议调集地方军队靠近京城,以达到逼迫何太后同意铲除宦官的目的。何进对此表示认可,让袁绍提个名单,袁绍特别推荐了董卓。  袁绍力荐董卓还是说得过去的。董卓在汉末将军中军事能力是一流的,在政治态度上是反对宦官的。不过,袁绍还有另外的原因——董卓的仕途是受到过袁家提携的,所以袁绍觉得董卓是他可以掌控的军事力量。  但朝廷里反对诸侯进京的人很多,尤其反对董卓,
现在很多人反感熊孩子,但在20世纪早期,鲁迅等文坛大家对于熊孩子却是另一种态度。  鲁迅喊出的“救救孩子”这句著名口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代表了五四新文化人有关“救救中国的未来”的呼声。不过,早年的鲁迅却曾在自己的课堂上遭遇过一场熊孩子设计的历险。  鲁迅从日本回国之后,一度在杭州某学堂做化学老师。某天,他做氢气点燃实验,忘了带火柴,回去拿,又叮嘱学生千万别碰氢气瓶,否则漏进空气会有危险。他回来后
豪赌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秋,金牌编剧、国子监生洪昇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他先因创作戏曲《长生殿》而声名鹊起,戏班争相演出;再者他生日将近,京师排名第一的昆班(昆曲戏班)内要为他演戏庆生。戏是好戏,班是好班,客是名流。月圆之夜,灯火阑珊,清风徐来,丝竹渐起,咿咿呀呀的腔调,恍恍惚惚的亭台,觥筹交错的杯盏,端的是天上人间。  但洪昇很快就被拉回了现实。  正值康熙的第三任皇后佟氏病逝尚未除
指画创始人高其佩出生在铁岭的世宦家族。高氏一族原是汉军镶白旗,因其兄立下了显赫的战功,雍正特意将其族抬为汉军镶黄旗。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高其佩是可以不经应试恩荫为官的,所以他不像寒门子弟那般执着于《四书》《五经》,而是有更多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喜好。  涂鸦是年幼的高其佩最感兴趣的事。还没有练好握笔写字,他就已经开始描摹一些简单的物品和小动物。看到他如此钟爱绘画,父亲特意为他请了老师,他在八岁那年
宋朝也有过一位杨贵妃,她的传奇故事并不亚于唐朝杨贵妃,她集美女、才女、政治家、书法家于一身,并且深刻影响了南宋中后期的历史走向。  杨氏出生在浙江严州青溪一户普通人家,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张夫人抚养成人。张夫人是宫廷中的教坊乐女,演唱技艺高超,得到了宋高宗与吴皇后的欣赏。受母亲影响,出身卑微的杨氏不仅能歌善舞,还精通经史,并且擅长王羲之的书法。  张夫人病故后,艺术发烧友吴皇后对教坊那些乐女的歌声
科考过客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元好问出生在山西忻州农村一个书香世家。因为叔父无子,七个月大时,他便被过继给叔父,从此跟着做官的叔父在各个任所辗转。  叔父待他视若己出,常常抱在膝上教他识字念书。而他天资聪颖,学东西极快,七岁时便能写出让人惊艳的诗句,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11岁时,元好问得到某翰林学士的赏识,对方爱其才能,收其为徒。  16岁时,元好问第一次参加科考。那时他信心满满,觉得
公元189年,弥留之际的汉灵帝刘宏将蹇硕等宦官叫到病榻前,口授传位次子刘协的遗诏。  汉灵帝生前,一直纠结于立储的问题。嫡长子刘辩本是理所当然的储君,奈何汉灵帝认为他举止轻佻而不喜欢他;次子刘协因为长相似父而成为汉灵帝心中属意的太子。  一边是立嗣以嫡长为先,一边是受宠爱的小儿子,就这样,汉灵帝时期的太子之位在各种纠结中迟迟未定。直到弥留之际,汉灵帝似乎是遵从了内心的原始召唤,最终决心废长立幼,但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自己也有名望,因此他担任渤海郡太守时,虽在冀州牧韩馥面前点头哈腰,但韩馥仍十分忌惮他,生怕哪天就被夺了权。为防袁绍,韩馥常派人监视他,连上厕所都得汇报,这让袁绍感到如芒在背。  那时,董卓已带着西凉兵马进入洛阳,架空皇帝,掌管朝政,胡作非为。袁绍知道后,第一个站起来反抗,还派人给韩馥送了封信,希望共同跟董卓叫板。  韩馥召开会议,糊里糊涂地问:“我们是帮小弟袁绍啊,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