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独特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发挥想象,激起学生共鸣
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时,为了使学生进入音乐情境,先对作品的标题、分段及各段内容进行简介,然后欣赏,并要求学生在欣赏之后写一篇短文或一首小诗。欣赏时可分两步进行,首先观看录像,直观地了解琵琶及民族管弦乐队,接着聆听全曲。在欣赏过程中有的同学在笔记本上点点画画,有的同学用文字记录,有的同学主动要求转录乐曲。这样把音乐、文学、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音乐赋予了他们展现情感的空间。丰富的想象、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遗忘,但音乐响起时他们又会投入其中,并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欣赏层次。
又以欣赏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为例。首先我们从音乐中感受到了ABA三段体的曲式结构,听到优美的第一主题和欢快的第二主题旋律,感受到音乐清新、优美的情感,或是联想到优美的田园景色和天真的牧童形象。然后我们可以介绍贺绿汀在创作这首乐曲时的背景。接着要求学生反复聆听音乐,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带进一个欢乐的世界。
二、鼓励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小提琴曲《新疆之春》这节课中,老师一开始就用新疆民歌来导入,师生随着音乐而律动着,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随后老师变很自然的导入到新疆舞的形式。并要求同学们来表现新疆舞蹈。在最后让学生自己为《新疆之春》创编伴舞。整堂课都是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知识、运用知识。
又如在欣赏《滴哩滴哩》这首作品时,让学生听着音乐进教室,结果学生一开始就被歌曲的情绪所感染,情不自禁地随音乐表现起来,有的两人拍手,有的即兴舞蹈,也有的兴致盎然地要求教唱他们这首歌曲。这样因势利导,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效果,把学生带到了“乐中有景,景中有乐”的境地。
三、创设情境,强化审美教育
新教材音乐作品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美的内容。面对众多的审美客体,教师应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集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教育中让学生进行性情的自我陶冶。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如在欣赏著名的民族古筝曲《渔舟唱晚》时,伴随着典雅古朴的旋律,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启发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力,从而把学生的情感带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中,静心聆听,眼前宛如出现一幅山水画: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而归……优美的音乐唤起他们对美丽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给人以至高的艺术享受。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音乐艺术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许多音乐珍品本身也包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七子之歌——澳門》。在欣赏时,让学生先聆听,在充分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的同时,再向学生介绍闻一多的生平经历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让学生了解背景资料。经过这样的介绍之后再听音乐,并提问:“这首乐曲仅仅只是好听吗?”学生沉默了。“动人心者,岂惟在乐”,沉默表示了学生对情的初步认识。接着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爱国主义情操得到升华,这就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当今充满挑战的艺术教育领域中,音乐教师要善于反思、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大胆实践,从学生的兴趣、能力需要出发,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总之,音乐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细心聆听,全神贯注的感受音乐,在欣赏中激发学生审美兴趣,提高欣赏趣味性,发展想象力,让音乐听觉触动灵魂。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发挥想象,激起学生共鸣
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时,为了使学生进入音乐情境,先对作品的标题、分段及各段内容进行简介,然后欣赏,并要求学生在欣赏之后写一篇短文或一首小诗。欣赏时可分两步进行,首先观看录像,直观地了解琵琶及民族管弦乐队,接着聆听全曲。在欣赏过程中有的同学在笔记本上点点画画,有的同学用文字记录,有的同学主动要求转录乐曲。这样把音乐、文学、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音乐赋予了他们展现情感的空间。丰富的想象、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遗忘,但音乐响起时他们又会投入其中,并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欣赏层次。
又以欣赏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为例。首先我们从音乐中感受到了ABA三段体的曲式结构,听到优美的第一主题和欢快的第二主题旋律,感受到音乐清新、优美的情感,或是联想到优美的田园景色和天真的牧童形象。然后我们可以介绍贺绿汀在创作这首乐曲时的背景。接着要求学生反复聆听音乐,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带进一个欢乐的世界。
二、鼓励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小提琴曲《新疆之春》这节课中,老师一开始就用新疆民歌来导入,师生随着音乐而律动着,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随后老师变很自然的导入到新疆舞的形式。并要求同学们来表现新疆舞蹈。在最后让学生自己为《新疆之春》创编伴舞。整堂课都是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知识、运用知识。
又如在欣赏《滴哩滴哩》这首作品时,让学生听着音乐进教室,结果学生一开始就被歌曲的情绪所感染,情不自禁地随音乐表现起来,有的两人拍手,有的即兴舞蹈,也有的兴致盎然地要求教唱他们这首歌曲。这样因势利导,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效果,把学生带到了“乐中有景,景中有乐”的境地。
三、创设情境,强化审美教育
新教材音乐作品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美的内容。面对众多的审美客体,教师应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集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教育中让学生进行性情的自我陶冶。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如在欣赏著名的民族古筝曲《渔舟唱晚》时,伴随着典雅古朴的旋律,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启发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力,从而把学生的情感带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中,静心聆听,眼前宛如出现一幅山水画: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而归……优美的音乐唤起他们对美丽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给人以至高的艺术享受。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音乐艺术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许多音乐珍品本身也包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七子之歌——澳門》。在欣赏时,让学生先聆听,在充分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的同时,再向学生介绍闻一多的生平经历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让学生了解背景资料。经过这样的介绍之后再听音乐,并提问:“这首乐曲仅仅只是好听吗?”学生沉默了。“动人心者,岂惟在乐”,沉默表示了学生对情的初步认识。接着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爱国主义情操得到升华,这就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当今充满挑战的艺术教育领域中,音乐教师要善于反思、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大胆实践,从学生的兴趣、能力需要出发,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总之,音乐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细心聆听,全神贯注的感受音乐,在欣赏中激发学生审美兴趣,提高欣赏趣味性,发展想象力,让音乐听觉触动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