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1-000-02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录像统计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途径,通过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统计,对中国女排在2011年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对日本的决赛比赛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中国女排制胜因素,为中国女排今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 亚锦赛 女子排球 制胜因素
一、前言
2011年亚洲女排锦标赛在中国台北全面展开,中国女排在决赛中3比1力挫日本女排,时隔六年后,以全胜战绩再度夺冠,从而以亚洲冠军的身份获得今年的世界杯赛的参赛资格。本场比赛年轻的中国女排发挥出快速、多变的技术特点,以及网上的优势,敢打敢拼很快主宰比赛,重新回到亚洲一流球队的行列。本文通过技术分析和非技术分析,为这只年轻的中国女排总结胜利原因,为以后的女排阵型配置和比赛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1年亚洲女子锦标赛决赛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的比赛数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相关赛事文献,获得相关数据以及理论依据。
2.录像统计法
通过观看中日女排决赛录像回放,对比赛得失分和各项数据进行统计。
3.对比分析法
通过搜索有关资料和数据,对比赛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运动员基本信息的对比分析
在本次亚洲锦标赛上,中国女排女排平均身高为186cm,平均年龄在22.5岁,日本女排平均身高174cm,平均年龄在25.4岁,可以看出中国女排身高明显高于日本女排,年龄结构也相当平均,比日本女排年龄小2.9岁,在相持战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比赛中,主攻王一梅的体重高达90公斤,速度相对较慢,主力接应张磊多次出现抽筋现象,是相对制约中国女排的因素。中国女排平均扣球高度为310cm,平均拦网高度为305cm,而日本女排的平均扣球高度为295cm,平均拦网高度为279cm,可以看出中国女排具有绝对的拦网优势和扣球优势,特别是王一梅的扣球力量巨大,多次轰开对手拦网和接球。可以看出中国女排在身体素质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二)发球总体效果和对比分析
发球是比赛的开始,也是进攻的开始,被世界排球界视为重要的得分手段之一,提高发球有效率,也是制约对手战术效果的重要方式。从本次比赛录像中可以看出,中国女排以发跳飘后场为主,直接得分率4%,直接失分率7%,韩国以跳飘中后场为主,直接得分率2.56%,直接失分率11%,从发球得失率可以看出中国女排比韩国女排稳定性强,失误率低。本场比赛,中国女排发球主要发对手明星队员和二号位,直接破坏对方一传,有效地抑制对手的战术体系。其中王一梅以大力跳发后场为主,发球攻击力强,破发率较高,在比赛最后两局,王一梅以上手发球直接得到三分,可以看出日本女排对王一梅的发球不适应性。张磊超远距离飘球,直接破坏对手的一传到位率,使日本女排很难发起有效地进攻,大大减轻防守压力。中国女排发球失误率比对手少4个百分点,稳定的发球也是中国女排制胜的因素之一。
(三)一攻扣球总体效果和技术分析
扣球是体现排球的总体实力的主要特征,也是排球中攻击性最强的一项技术,可以直接得分,是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特别是在关键分上,扣球得分是一支队伍主动得分能力强弱的体现,也是衡量一支队伍网上实力的重要依据。本次比赛可以看出中国女排一攻扣球得分26次,失误3次,日本女排一攻扣球得分32次。失误10次,得分比对手少6分,失误比对手少7次,一攻扣球比对手多得1分。本次比赛中国女排的一攻扣球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女排发挥了快速多变的战术体系,特别是接应的跑动进攻掩护,减小了主攻和副攻的进攻压力,形成了多点多面进攻的得分手段。可以看出中国女排战术实力强于对手,战术变化优于对手,快球、背飞球和二三号位置的交叉球战术等扣球得分率明显高于对手,但是后排进攻明显不足。
(四)拦网总体效果和对比分析
拦网是排球比赛中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得分的主要手段之一,现代排球比赛中网上精彩激烈的争夺更加突出和重要,高水平的拦网可以将对方的扣球拦回、拦起,从而减轻了后排防守的压力。从身高和拦网高度中可以看出,中国女排拦网比日本女排更具明显优势,从比赛统计中可以看出,中国女排拦网得分14分,拦网失误9次,日本女排拦网得分3分,拦网失误3次,中国女排得分比韩国女排多得11分,失误比对手多5次,拦网一项比对手多得6分,但是在对手后排进攻的拦网失误3次,在中国女排身高有明显优势的制约下,拦起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手,说明中国女排在拦网的效果高于对手。
(五)防守反击总体效果和对比分析
防守反击是比赛取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每球得分制下,一攻成为得分的主要手段,防守反击进攻能力则是取胜的保证。中国女排防守反击得到30分,失误4分,日本女排防守反击得到18分,失误4分,中国女排在这一数据上比对手多得12分。在防守反击上,中国女排发挥了多变的战术,惠若琪的直线进攻,二、三号位的掩护交叉进攻都打得很有特点,直接得分比较多。从上可以看出中国女排有效拦网带动防守反击直接得分,是中国女排战胜日本女排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对方失误送分情况的对比分析
中国女排在得到的100分中,对方失误得到29分,而日本女排得到的77分中,对方失误得到21分,虽然比对手少失误8分,但在第三局比分领先的情况下,连续失误,这局失误8次,日本女排失误4次,说明中国女排在关键局上有心理波动,但是在本次比赛中,中国女排比日本女排失误少,也是战胜日本女排的因素之一。
(七)心理因素的影响分析
本届女排亚洲锦标赛,全面的技战术、突出的拦网和防守反击,是女排夺冠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为这次女排夺冠提供了有力保证。在这届比赛中,中国女排队员对胜利充满信心,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非常强烈,团队协作精神非常好,完全的发挥出了应具有的技战术水平。虽然中国女排年轻队员比较多,但是刚进入女排打上主力不久的队员,完全发挥出了敢打敢拼,坚持不懈的老女排精神。在女排进来战绩欠佳且队员调整频繁的情况下,实现了亚洲大满贯,中国女排精神令人动容,但是中国女排状态不稳定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是队伍不自信的体现,相信这届比赛可以使中国女排重塑信心,形成自己的打法、风格和特点。
四、结论
(一)中国女排发球稳定,失误率低是比赛制胜的因素之一。减少失误,增强发球的攻击性是应该注意的重点。同时注重不同发球方式的运用,以及发球找人找点的运用,才能更全面发挥发球的作用。
(二)中国女排在亚洲身体素质优势明显,拦网具有明显优势。应提高拦网的配合和时机的选择,以拦网带动防守反击,还应加强后排拦网和进攻保护。
(三)让快球、跑动进攻、交叉进攻的优势更快更全面,全面发挥中国女排的技战术水平。巩固二号位置的跑动掩护,变换三号位身前球和身后球的打法,使进攻更具杀伤力。
(四)提高整体的基本功技术。中国女排的基本功普遍不够扎实,一传、拦网、防守、小球串联等技术环节应进一步提高练习,整体实力才能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江晓敏.从2006年世界女排锦标赛技术统计看中国女排现状[J].中国排球.2008(3):34-35.
[2] 高勤.2006年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失利原因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7(6):120-121.
[3] 张克仁.对江苏女排全国排球联赛主场技术统计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8.18(4):15-18.
[4] 葛春林.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8:42.
[5] 叶明.排球运动竞技因素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9(1):33-35.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录像统计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途径,通过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统计,对中国女排在2011年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对日本的决赛比赛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中国女排制胜因素,为中国女排今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 亚锦赛 女子排球 制胜因素
一、前言
2011年亚洲女排锦标赛在中国台北全面展开,中国女排在决赛中3比1力挫日本女排,时隔六年后,以全胜战绩再度夺冠,从而以亚洲冠军的身份获得今年的世界杯赛的参赛资格。本场比赛年轻的中国女排发挥出快速、多变的技术特点,以及网上的优势,敢打敢拼很快主宰比赛,重新回到亚洲一流球队的行列。本文通过技术分析和非技术分析,为这只年轻的中国女排总结胜利原因,为以后的女排阵型配置和比赛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1年亚洲女子锦标赛决赛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的比赛数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相关赛事文献,获得相关数据以及理论依据。
2.录像统计法
通过观看中日女排决赛录像回放,对比赛得失分和各项数据进行统计。
3.对比分析法
通过搜索有关资料和数据,对比赛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运动员基本信息的对比分析
在本次亚洲锦标赛上,中国女排女排平均身高为186cm,平均年龄在22.5岁,日本女排平均身高174cm,平均年龄在25.4岁,可以看出中国女排身高明显高于日本女排,年龄结构也相当平均,比日本女排年龄小2.9岁,在相持战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比赛中,主攻王一梅的体重高达90公斤,速度相对较慢,主力接应张磊多次出现抽筋现象,是相对制约中国女排的因素。中国女排平均扣球高度为310cm,平均拦网高度为305cm,而日本女排的平均扣球高度为295cm,平均拦网高度为279cm,可以看出中国女排具有绝对的拦网优势和扣球优势,特别是王一梅的扣球力量巨大,多次轰开对手拦网和接球。可以看出中国女排在身体素质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二)发球总体效果和对比分析
发球是比赛的开始,也是进攻的开始,被世界排球界视为重要的得分手段之一,提高发球有效率,也是制约对手战术效果的重要方式。从本次比赛录像中可以看出,中国女排以发跳飘后场为主,直接得分率4%,直接失分率7%,韩国以跳飘中后场为主,直接得分率2.56%,直接失分率11%,从发球得失率可以看出中国女排比韩国女排稳定性强,失误率低。本场比赛,中国女排发球主要发对手明星队员和二号位,直接破坏对方一传,有效地抑制对手的战术体系。其中王一梅以大力跳发后场为主,发球攻击力强,破发率较高,在比赛最后两局,王一梅以上手发球直接得到三分,可以看出日本女排对王一梅的发球不适应性。张磊超远距离飘球,直接破坏对手的一传到位率,使日本女排很难发起有效地进攻,大大减轻防守压力。中国女排发球失误率比对手少4个百分点,稳定的发球也是中国女排制胜的因素之一。
(三)一攻扣球总体效果和技术分析
扣球是体现排球的总体实力的主要特征,也是排球中攻击性最强的一项技术,可以直接得分,是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特别是在关键分上,扣球得分是一支队伍主动得分能力强弱的体现,也是衡量一支队伍网上实力的重要依据。本次比赛可以看出中国女排一攻扣球得分26次,失误3次,日本女排一攻扣球得分32次。失误10次,得分比对手少6分,失误比对手少7次,一攻扣球比对手多得1分。本次比赛中国女排的一攻扣球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女排发挥了快速多变的战术体系,特别是接应的跑动进攻掩护,减小了主攻和副攻的进攻压力,形成了多点多面进攻的得分手段。可以看出中国女排战术实力强于对手,战术变化优于对手,快球、背飞球和二三号位置的交叉球战术等扣球得分率明显高于对手,但是后排进攻明显不足。
(四)拦网总体效果和对比分析
拦网是排球比赛中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得分的主要手段之一,现代排球比赛中网上精彩激烈的争夺更加突出和重要,高水平的拦网可以将对方的扣球拦回、拦起,从而减轻了后排防守的压力。从身高和拦网高度中可以看出,中国女排拦网比日本女排更具明显优势,从比赛统计中可以看出,中国女排拦网得分14分,拦网失误9次,日本女排拦网得分3分,拦网失误3次,中国女排得分比韩国女排多得11分,失误比对手多5次,拦网一项比对手多得6分,但是在对手后排进攻的拦网失误3次,在中国女排身高有明显优势的制约下,拦起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手,说明中国女排在拦网的效果高于对手。
(五)防守反击总体效果和对比分析
防守反击是比赛取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每球得分制下,一攻成为得分的主要手段,防守反击进攻能力则是取胜的保证。中国女排防守反击得到30分,失误4分,日本女排防守反击得到18分,失误4分,中国女排在这一数据上比对手多得12分。在防守反击上,中国女排发挥了多变的战术,惠若琪的直线进攻,二、三号位的掩护交叉进攻都打得很有特点,直接得分比较多。从上可以看出中国女排有效拦网带动防守反击直接得分,是中国女排战胜日本女排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对方失误送分情况的对比分析
中国女排在得到的100分中,对方失误得到29分,而日本女排得到的77分中,对方失误得到21分,虽然比对手少失误8分,但在第三局比分领先的情况下,连续失误,这局失误8次,日本女排失误4次,说明中国女排在关键局上有心理波动,但是在本次比赛中,中国女排比日本女排失误少,也是战胜日本女排的因素之一。
(七)心理因素的影响分析
本届女排亚洲锦标赛,全面的技战术、突出的拦网和防守反击,是女排夺冠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为这次女排夺冠提供了有力保证。在这届比赛中,中国女排队员对胜利充满信心,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非常强烈,团队协作精神非常好,完全的发挥出了应具有的技战术水平。虽然中国女排年轻队员比较多,但是刚进入女排打上主力不久的队员,完全发挥出了敢打敢拼,坚持不懈的老女排精神。在女排进来战绩欠佳且队员调整频繁的情况下,实现了亚洲大满贯,中国女排精神令人动容,但是中国女排状态不稳定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是队伍不自信的体现,相信这届比赛可以使中国女排重塑信心,形成自己的打法、风格和特点。
四、结论
(一)中国女排发球稳定,失误率低是比赛制胜的因素之一。减少失误,增强发球的攻击性是应该注意的重点。同时注重不同发球方式的运用,以及发球找人找点的运用,才能更全面发挥发球的作用。
(二)中国女排在亚洲身体素质优势明显,拦网具有明显优势。应提高拦网的配合和时机的选择,以拦网带动防守反击,还应加强后排拦网和进攻保护。
(三)让快球、跑动进攻、交叉进攻的优势更快更全面,全面发挥中国女排的技战术水平。巩固二号位置的跑动掩护,变换三号位身前球和身后球的打法,使进攻更具杀伤力。
(四)提高整体的基本功技术。中国女排的基本功普遍不够扎实,一传、拦网、防守、小球串联等技术环节应进一步提高练习,整体实力才能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江晓敏.从2006年世界女排锦标赛技术统计看中国女排现状[J].中国排球.2008(3):34-35.
[2] 高勤.2006年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失利原因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7(6):120-121.
[3] 张克仁.对江苏女排全国排球联赛主场技术统计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8.18(4):15-18.
[4] 葛春林.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8:42.
[5] 叶明.排球运动竞技因素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9(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