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双语教育的含义,目前双语教育流行的模式,新疆的双语教育模式以及新疆双语教育的目标等内容。
[关键词]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模式 双语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5-0029-02
一、前言
目前,新疆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总人数的57.8%,有专任教师26.5万人。基础教育阶段主要采用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等7种语言进行教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疆各少数民族对汉语的学习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来,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政策,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较快,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不少困难。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加强双语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要规范双语教学行为,要使用适合于新疆的双语教学模式,达到双语教育目标,使新疆双语教育健康有序地推进。
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双语教学,是在充分关注我国的文化背景与母语交往环境条件下积极稳妥地在一定学科、一定内容范围内试验双语教学。一般的,新疆的“双语教学”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以汉语为教学媒介进行其他非语言学科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教学,融学科教学与汉语教学为一体。但必须指出的是,应该根据学科的具体内容的性质决定是否能够使用双语数学,例如,语文课等内容就不宜使用双语进行教学。
二、双语教学的模式
双语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特定的双语教学模式。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双语教育模式有:浸没式(Imm Ersion Model)、过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Model)和维持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Model)三种。浸没式双语教学模式把学生完全沉浸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习得环境之中,是一种成功率很高的教学模式。然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条件。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逐步导入教学全过程的模式。维持式双语教学模式则是指在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皆有可借鉴之处,但都不宜照抄照搬。在新疆实施双语教学需要构建符合新疆的双语教学模式。
三、新疆双语教学的目标
(一)“语言教学”和“教学语言”
要确立双语教学的目标,首先要搞清楚双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还是“教学语言”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主要分歧是双语教学究竟是汉语导向还是学科导向的问题。
有些专家认为,当前的双语教学不是汉语导向,而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其定位是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导引下,于学科教学中熟练地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与交流。双语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填补“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之间的空缺,既能使学科教学多一种思维方式来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又能让学习者在增进学科知识的同时,多学会一种语言进行学科交流。
那么双语教学的目标最终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是“学科知识”,或是“鱼和熊掌即语言能力与学科知识兼得”?很多学校在选择双语教师时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双语教育界有学者曾经做过明确的阐述,卡明斯(Cummins)提出:一个最起码的区别是看双语教学是按“手段”还是按“目的”来定义的。如果双语教育被定义为达到某种教育目标的手段,那么,对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不一定是双语教育的一个目标……但是,“双语教育”这个词有时候是根据“目标”来定义的,指的是为促进学生两种语言技能而设计的教育课程”。西古安和麦基(Siguan and Mackey)也指出:“使用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是指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卡明斯对此进一步解释道:“双语教育这个词通常是指在学生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者更多)教学媒介语。这两种语言被用来教授科目内容而不单纯是语言课程本身。”
虽然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语言教学”和“教学语言”是两个不同概念,而且似乎“教学语言”不涉及“语言教学”的问题。然而,实际上二者并不能截然分开。有时候,为了达到语言教育的目的,教师特意采用某种教学语言。
(二)双语教学的目标
(1)语言目标
在双语教学中汉语会成为教与学的另一种媒介语。这就要求师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再逐渐发展到学科领域,使学生掌握各学科的专用术语和语句,独特的语言结构与表达方法,能听懂该学科的汉语授课,读懂该学科的汉语教学资料,进而能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汉语语言运用能力与交流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2)学科知识目标
在双语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两难境地:一方面,用汉语进行学科教学时,会使少数民族学生遇到文字方面的障碍增多,从而需要更多地利用身体语言和母语进行文字障碍的疏通;另一方面,某一学科的周课时量是固定的,且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科教学任务,这样就会影响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从长远看,只要在优化教学过程中做出努力,学科专业目标与语言目标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双语教学的学科知识目标,就是能够以母语和汉语两种媒介,进行学科的学习、思考和研究,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新学的学科,从而开阔视野,加深对学科的理解。
(3) 思维目标
从新疆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来看,如果双语教学被定义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的手段,那么语言运用能力只能作为双语教学的副产品,而不能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这就无法监控双语教学的效果,那又何必用汉语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哪有直接用母语授课来得快?如果双语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非语言学科的知识就必然降到了从属的地位,那么非语言学科的任务怎么能保证呢?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科知识为代价,单纯去追求一种双语现象。
因此,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掌握语言知识。随着学生汉语运用水平的提高就可以逼近学科知识的前沿,就有能力赶超全国一流水平。反过来又能激励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真正的中国公民。
思维是大脑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概括和间接认识。双语教学的思维目标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直观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问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思维者和汉语思维者思维方式不尽相同,翻译常会将信息遗漏,甚至产生错误理解。对于那些原来用汉语表达的信息,只有同汉语思维者一样思考,将信息放在特定的汉语背景下,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思考,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师生在双语教学中必须适时调整思维方式,用两种语言的思维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才能达到原汁原味的理解。而学生在思维方式的调整中汉语水平也将得到长足进步。
在双语教学的思维目标中,有一方面我们必须认真思考,那就是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双语思维的时候,要形成对双语的正确态度与价值观,对蕴含在学科之中的价值异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对学生的思维目标的要求来说,在树立学生对母语文化自豪感的同时,要增进对汉语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形成一种人文意识,形成一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盛仁编.双语教学模式探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 杨四耕,戴云.我国双语研究新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5(8).
[4] 苏秦等.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5] 杨四耕.怎样的双语教学最有效[J].上海教育科研,2004(4).
[责任编辑:雷 艳]
[关键词]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模式 双语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5-0029-02
一、前言
目前,新疆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总人数的57.8%,有专任教师26.5万人。基础教育阶段主要采用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等7种语言进行教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疆各少数民族对汉语的学习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来,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政策,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较快,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不少困难。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加强双语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要规范双语教学行为,要使用适合于新疆的双语教学模式,达到双语教育目标,使新疆双语教育健康有序地推进。
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双语教学,是在充分关注我国的文化背景与母语交往环境条件下积极稳妥地在一定学科、一定内容范围内试验双语教学。一般的,新疆的“双语教学”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以汉语为教学媒介进行其他非语言学科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教学,融学科教学与汉语教学为一体。但必须指出的是,应该根据学科的具体内容的性质决定是否能够使用双语数学,例如,语文课等内容就不宜使用双语进行教学。
二、双语教学的模式
双语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特定的双语教学模式。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双语教育模式有:浸没式(Imm Ersion Model)、过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Model)和维持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Model)三种。浸没式双语教学模式把学生完全沉浸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习得环境之中,是一种成功率很高的教学模式。然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条件。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逐步导入教学全过程的模式。维持式双语教学模式则是指在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皆有可借鉴之处,但都不宜照抄照搬。在新疆实施双语教学需要构建符合新疆的双语教学模式。
三、新疆双语教学的目标
(一)“语言教学”和“教学语言”
要确立双语教学的目标,首先要搞清楚双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还是“教学语言”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主要分歧是双语教学究竟是汉语导向还是学科导向的问题。
有些专家认为,当前的双语教学不是汉语导向,而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其定位是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导引下,于学科教学中熟练地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与交流。双语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填补“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之间的空缺,既能使学科教学多一种思维方式来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又能让学习者在增进学科知识的同时,多学会一种语言进行学科交流。
那么双语教学的目标最终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是“学科知识”,或是“鱼和熊掌即语言能力与学科知识兼得”?很多学校在选择双语教师时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双语教育界有学者曾经做过明确的阐述,卡明斯(Cummins)提出:一个最起码的区别是看双语教学是按“手段”还是按“目的”来定义的。如果双语教育被定义为达到某种教育目标的手段,那么,对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不一定是双语教育的一个目标……但是,“双语教育”这个词有时候是根据“目标”来定义的,指的是为促进学生两种语言技能而设计的教育课程”。西古安和麦基(Siguan and Mackey)也指出:“使用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是指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卡明斯对此进一步解释道:“双语教育这个词通常是指在学生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者更多)教学媒介语。这两种语言被用来教授科目内容而不单纯是语言课程本身。”
虽然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语言教学”和“教学语言”是两个不同概念,而且似乎“教学语言”不涉及“语言教学”的问题。然而,实际上二者并不能截然分开。有时候,为了达到语言教育的目的,教师特意采用某种教学语言。
(二)双语教学的目标
(1)语言目标
在双语教学中汉语会成为教与学的另一种媒介语。这就要求师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再逐渐发展到学科领域,使学生掌握各学科的专用术语和语句,独特的语言结构与表达方法,能听懂该学科的汉语授课,读懂该学科的汉语教学资料,进而能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汉语语言运用能力与交流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2)学科知识目标
在双语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两难境地:一方面,用汉语进行学科教学时,会使少数民族学生遇到文字方面的障碍增多,从而需要更多地利用身体语言和母语进行文字障碍的疏通;另一方面,某一学科的周课时量是固定的,且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科教学任务,这样就会影响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从长远看,只要在优化教学过程中做出努力,学科专业目标与语言目标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双语教学的学科知识目标,就是能够以母语和汉语两种媒介,进行学科的学习、思考和研究,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新学的学科,从而开阔视野,加深对学科的理解。
(3) 思维目标
从新疆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来看,如果双语教学被定义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的手段,那么语言运用能力只能作为双语教学的副产品,而不能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这就无法监控双语教学的效果,那又何必用汉语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哪有直接用母语授课来得快?如果双语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非语言学科的知识就必然降到了从属的地位,那么非语言学科的任务怎么能保证呢?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科知识为代价,单纯去追求一种双语现象。
因此,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掌握语言知识。随着学生汉语运用水平的提高就可以逼近学科知识的前沿,就有能力赶超全国一流水平。反过来又能激励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真正的中国公民。
思维是大脑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概括和间接认识。双语教学的思维目标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直观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问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思维者和汉语思维者思维方式不尽相同,翻译常会将信息遗漏,甚至产生错误理解。对于那些原来用汉语表达的信息,只有同汉语思维者一样思考,将信息放在特定的汉语背景下,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思考,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师生在双语教学中必须适时调整思维方式,用两种语言的思维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才能达到原汁原味的理解。而学生在思维方式的调整中汉语水平也将得到长足进步。
在双语教学的思维目标中,有一方面我们必须认真思考,那就是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双语思维的时候,要形成对双语的正确态度与价值观,对蕴含在学科之中的价值异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对学生的思维目标的要求来说,在树立学生对母语文化自豪感的同时,要增进对汉语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形成一种人文意识,形成一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盛仁编.双语教学模式探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 杨四耕,戴云.我国双语研究新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5(8).
[4] 苏秦等.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5] 杨四耕.怎样的双语教学最有效[J].上海教育科研,2004(4).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