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监狱服刑人员的劳动权及劳动报酬权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i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劳动及获取劳动报酬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既然是基本人权,那么它就是作为人的属性所享有的,不可任意剥夺的。服刑人员虽然触犯了刑律,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但他们并没有失去人的属性,不能因为他们受到了刑罚而剥夺他们理应享受的基本权利。
  关键词 服刑人员 劳动权 劳动报酬权
  作者简介:周勇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1-086-02
  
  劳动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的劳动,不仅具有获取生存条件的功能,而且还有助于矫正思想、端正作风和行为的作用,对培养勤劳的生活习惯、领悟人类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
  劳动权和获取劳动报酬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所谓劳动报酬权,它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关系,履行劳动义务,由用人单位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及劳动力价值支付报酬的权利。和其它基本人权一样,它是人作为人的属性所享有的,不可剥夺和不可转让的基本权利,是保障人的生存以及人作为人应享有的尊严与价值的重要权利。
  作为监狱服刑人员,他们也是整个社会的一员,尽管他们暂时身处狱中,但经过一段的时间的改造,他们会重新获得自由,走向社会,去生存去发展。如何让他们能重新融入社会,尽快适应重新认识的社会,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基础。因此,劳动报酬权也是监狱服刑人员一项必不可少的权利。因为,只有这样,他们可以一方面全心的接受监狱管理部门的教育改造,同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监狱组织的社会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为今后再次走向社会铺垫一定的经济基础。实践也证明,监狱组织服刑人员劳动,给予服刑人员一定的劳动报酬,能够使他们养成自食其力的思想意识,学会谋生的技能,有益于思想和行为改造,对于服刑人员重新走向社会、预防重新犯罪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国际法律及其相关国际文件的规定与要求
  《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三条规定:“(一)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二)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三)每一个工作的人,有权享受公正和合适的报酬,保证使他本人和家属有一个符合人的尊严的生活条件,必要时并辅以其他方式的社会保障。”从条文中可以看出,《世界人权宣言》对公民的劳动权以及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考虑是比较周全的,将工作权、择业权、同工同酬、不受歧视等都包含其中,要求各缔约国予以遵行,为各国履行这一义务、切实保障公民的劳动权提供了条件。在对监狱服刑人员劳动权利保护方面,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对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在该《规则》中以“工作”的专项从第71条到76条,对监狱服刑人员在劳动中的待遇、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安全保障、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如果说《世界人权宣言》是对公民劳动及劳动报酬权利的原则性规定,那么《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则是对监狱服刑人员所享有的各种劳动及劳动报酬权利的具体要求,每一条款都非常的清楚明确。它是各国在保障监狱服刑人员劳动权利方面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我国现行法律对服刑人员劳动报酬权利的保护
  获取劳动报酬权对于监狱服刑人员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首先,服刑人员可以从劳动中获得对劳动成果的积极体验,使他们知晓劳动创造财富的意义和生存价值。其次,监狱服刑人员可以从劳动中改善和提高社会化方式和程度。由于服刑人员在人身自由上受到了限制,在一定时期内与社会生活隔离,为了实现更好的改造,促使他们刑满释放后能顺利回归社会,参与集体劳动是最好的社会化方式,不仅如此,通过参与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也为他们返回社会铺垫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最后,通过劳动改造可以促使服刑人员养成良好的劳动生活习惯,而他们从中所获取的报酬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改造热情,端正他们的改造态度,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的生存理念。因为,在服刑人员当中,有一定比例的服刑人员正是因为缺乏劳动习惯,依靠“寄生”的生活方式谋生,从而导致走上歧途的。此外,监狱管理部门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合理安排服刑人员参加劳动,可以帮助其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谋生技能。使他们再次走向社会后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去生存,有效预防再次犯罪。在监狱中,由于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再加上监狱生活的单调、枯燥,容易引起服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因而,组织他们时常参与劳动,可以改善单调的监狱生活方式,获得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对缓解烦躁、抑郁的情绪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历来重视监狱服刑人员劳动权利保障,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从《劳动改造条例》、《监狱劳改队管教工作细则》到现行的《监狱法》等法律、法规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始终坚持“劳动改造”作为监狱服刑人员改过自新、再次走向社会的行刑原则。
  1994年,我國颁行第一部《监狱法》,可以说,它是在总结建国以来监狱服刑人员劳动制度、劳动保障的实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对我国监狱行刑工作具有着开创性的意义。《监狱法》明确规定:“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监狱对罪犯应当依法监管,根据改造的需要,组织罪犯从事生产劳动,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第70条规定:“监狱根据罪犯的个人情况,合理组织劳动,使其矫正恶习,养成劳动习惯,学会生产技能,并为释放后就业创造条件。”第72条规定:“监狱对参加劳动的罪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报酬。”这些与劳动权利息息相关的内容,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细致而明确的规定,可见我国对监狱服刑人员劳动权利及获得报酬的权利的重视。同时也蕴涵着法律对服刑人员普遍地享有参加劳动的权利的确认和肯定。
  (三)我国监狱行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于我国建国以来在对监狱服刑人员获取劳动报酬保障方面的立法规定、行政措施、监督措施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是值得欣喜和肯定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首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监狱服刑人员的劳动权利规定较充分,但对服刑人员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没有明确的体现。
  虽然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获得劳动及劳动报酬的权利,但作为监狱行刑实践依据的《监狱法》,仅仅是在第72条对劳动报酬权予以了提及:“监狱对参加劳动的罪犯,应当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报酬。”从条文中可以看出,这一规定是比较粗略的。正是由于当前我国法律法规缺乏明确的规定,致使当前我国监狱服刑人员在获得劳动报酬这一权利上没有强有力的依据。
  其次,“监企合一”的体制下服刑人员超时和超体力劳动现象严重。“监企合一”是长期以来我国监狱组织服刑人员生产劳动的组织结构特点。这一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监狱企业的生产受国家计划体系的保障,这一时期使监狱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监狱企业也被推向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监狱企业陷入困境。为此,监狱企业不得不以服刑人员劳动生产的效益为第一目标,为实现监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以牺牲服刑人员的休息权来换取监狱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伤害的不仅是服刑人员的身体,也极大的影响的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最终导致劳动改造效果欠佳。这当然就更不用提获取劳动报酬了。即便是有,也是相当的有限。
  再次,劳动岗位和劳动条件不能满足服刑人员普遍的参加的劳动参与权。
  在实践中,劳动岗位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庞大,全国在监人员的比例也不在少数,要为这一不小的人口数每人安排一个劳动岗位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更好的安排和组织服刑人员都能够参与劳动,接受改造是当前摆在监狱执行机关面前的一大难题。此外,监狱服刑人员的劳动条件也不尽如人意。据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服刑人员都是在条件恶劣的环境中参与劳动,缺乏安全保障和及时救助措施,严重威胁着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最后,服刑人员劳动报酬得不到具体落实。监狱服刑人员的报酬问题一直是学者和监狱行刑机关之间争论的焦点。《世界人权宣言》第23条(二)明确规定:“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1《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76条(1)规定:“对囚犯的工作,应订立公平报酬的制度。”2与之相适应,我国在《宪法》、《民法》、《监狱法》中也对公民获得劳动报酬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监狱法》第72条明确规定:“监狱对参加劳动的罪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报酬并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然而,监狱行刑实践中,服刑人员的劳动报酬权始终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监狱执行机关任意克扣报酬的现象大量存在。
  为了在今后的监狱行刑工作中做到更好的保障服刑人员的劳动权利,我们应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必须加紧完善我国关于保护监狱服刑人员基本权利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服刑人员享有劳动及获得劳动报酬这一具体权利上,应该在《监狱法》中予以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使得服刑人员在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上有法可依。劳动报酬不只是服刑人员通过劳动获取的经济报酬,也是帮助他们树立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财富的生存理念劳动报酬对于监狱服刑人员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是服刑人员通过对自己劳动报酬的适用和支付获得实际利益,从而激发改造的积极性;二是有利于培养服刑人员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三是服刑人员获得的劳动报酬一部分可以用来赔偿因其行为而受到伤害的被害人,弥补其行为过失,减少对被害人的伤害;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其作为其刑满释放后再次走向社会的生活储备物资条件或再就业基金。我们必须予以重视与尊重,加快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促进这一权利能落到实处。
  第二,加快监企分开的步伐,全面解决监狱的经费保障问题。实行监企合一的目的在于用监狱企业所获得的收益来弥补监狱经费不足的各项支出。因此,要解决监企合一的各种弊病,就必须尽快实现监企分开,而其首要前提,就是需要国家通过国家预算,给予监狱执行机构以足够的经费保障。这样,监狱机构才不致于忙于解决各种经费问题,而专注于服刑人员的改造。
  第三,广泛、持续地保障服刑人员劳动的机会和条件。监狱机关和社会企业应共同协力安排服刑人员的劳动计划安排,统筹规划劳动岗位、劳动量、劳动时间及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必要时,政府部门予以适当协助。只有合理的计划安排,才有助于劳动岗位基本符合服刑人员劳动力的实际需求,使劳动任务有序衔接,有助于有计划地实施对服刑人员的技术培训并合理规划服刑人员的劳动改造时间和劳动量。
  
  注释:
  《世界人权宣言》第23条,第24条.
  陳志海.关于监狱体制改革试点问题的调研报告.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3).
  
  参考文献:
  [1]彭锡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国际监督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陈卫东.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
  [3]冯建仓.中国监狱服刑人员基本权利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4]柳忠卫.监禁刑执行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权力作为专门的交往媒介,在社会系统分化的某些领域发挥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在政治领域中作为专门的媒介与特殊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权力作为一种存在,它制定交往的规则和程序,降低社会系统和环境的复杂性,使社会秩序得以可能。本文主要就权力作为交往媒介是如何形成及其如何降低环境复杂性使社会秩序得以可能等方面做了简要陈述。  关键词权力 交往媒介 功能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摘 要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作出的法释〔2009〕17号司法解释,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级别管辖异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就民事诉讼管辖权下放性转移制度进行了补充性修正。该司法解释的出台无疑在赋予当事人适当的程序保障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制度修正又产生了新问题,级别较高的人民法院的工作负担和当事人的诉讼负担都会增加。本文指出解决该问题的最好办法就应该是在《民事诉讼法》做全面修订时,将该项
摘要近年来,关于检察权的性质及定位问题,日益成为法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而职务犯罪侦查权作为检察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打击职务犯罪形势日益严峻与全社会反腐败意识的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更是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务犯罪已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人们对检察机关迅速有效打击职务犯罪的需求也更加迫切,面对新的形势,我国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配置与运行确有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之必要,这
摘 要 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重新定义了正义的社会基础,他关于正义的原则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正义理念,为解决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指引。他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正义具有伦理性,他的正义观无论是在西方社会还是在当代中国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我们反思现阶段我国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关于分配制度的思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狱内侦查是预防狱内在押罪犯又犯罪和快速侦破狱内案件,维护监狱管理秩序的重要手段。加快狱内侦查立法,界定狱内侦查管辖及其权限,规范狱内侦查流程,提高狱内侦查超前预防,快速反应能力,及时破案,维护监管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狱内侦查 权力 流程  作者简介:陶新胜,法律硕士,江南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无锡监狱狱内侦查支队支队长。  中图分类号:D9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摘要中国的农村绝大程度上仍是乡土社会,体现着乡土社会的特点,乡民们处理纠纷时更多的是考虑传统的民俗习惯,注重个案,要求实质正义。处于乡土社会背景中的基层人民法庭如何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兼顾乡土社会的特点,考虑乡民的特殊要求,做到纠纷的真正解决,成为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变迁中的乡土社会入手,探讨了人民法庭在依法办案的同时所遇到的现代司法理念与乡土社会特殊要求的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基层法庭司
摘 要 通过对各国立法实践的考察,结合信息法学理论对于证据的全新界定,本文提出证据保全是一种依附于诉讼程序的证据调查程序。其实质是对证据中所含事实信息的一种提前获取。  关键词 附随性证据调查 信息获取 功能扩展  作者简介:童志雄,重庆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证据。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1-088-02    一、引言  通
摘要农村基层法治建设对于依法治国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村基层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但也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本文指出要促进农村基层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和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加强基层执法机构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以及加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等。  关键词农村基层 法治建设 基层民主  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
摘要:政府职能转变反映了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也会直接影响行政诉讼案件的受案范围及其审理工作。本文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分析行政管理出现的新情况,逐个分析几类新型的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问题,既为现实的审判工作提供思路,又为正确理解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新思路,并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新型案件的出现这一现象阐述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关键词:政府职能 行政审判 社会管理  作者简介:王勇,对外经济贸易
摘 要 国企内部的公司治理和控制监管机制,不仅关系到公司本身财产安全和盈利与否,而且还关系到公司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关系到国有资产的财产安全以及行政的清廉。公司治理结构中应当充分利用“人性恶”的一面,使管理者相互制衡。目前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有很大漏洞。未来至少应当建立国企大额现金支付的“两支笔”制度。国家国企管理部门可以确定一个监事会负责人和总经理财务共签的起点额度。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公司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