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秋天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_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走在无数个秋天,感受却从未曾如今天这般浓烈过。北山,让我重新认识秋天!
  曾经,看到花儿残败,树叶枯黄,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凄迷;风起叶落,冰凉的雨丝在空中回旋后又重重的砸在我的脸上。摸着一天天厚重起来的衣服,那种悲秋的感觉似乎是一种无法抗拒的低沉,压在心头喘不过气来。
  中学毕业的时候,老师赠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以当时的年纪和生活阅历,我只能悟出前一句,却怎么都无法想像后一句,秋叶美在哪里呢?但这句话从此深深镌刻在我心底。
  走进田野,秋天是一道道的麦茬和一捆捆还未来得及收回家的麦垛;走进果园,秋天是一个个笑容灿烂的果实,天然的香味时淡时浓,直叫人垂涎欲滴;走进农庄,洋芋的香味及农家饭的清香扑鼻而来,使人不由得会咽口水。落日的余晖淡淡的散射过来,一切都笼罩在暖暖的金色中,显得那么柔和而又静谧。
  听闻互助北山的秋天,是色彩艳丽的童话世界。经不住摄影家和画家大手笔的诱惑,我和几个同学相约来到北山。北山,傲然的立在那儿,静默的看着膜拜的人群,依然独守那份风轻云淡的恬静。为避免更多的拥挤和交通堵塞,我们只好绕过纷纭而至的人群,通过车窗来欣赏层岩叠嶂、如梦似幻的山峦。
  放眼望去,近处的山上铺满了密密的荆棘。经过霜的洗礼,叶子染得红艳艳的,好似夏日浓郁的花园。远处的山峦一层又一层,如同泼墨的山水画,又如海市蜃楼般流露着亦真亦幻的感觉。
  沿着大通河前行,公路的两旁站满了被染成金黄的杨树,阳光透过树枝的缝隙洒落在路面上,深深浅浅的光亮勾勒出一道靓丽的景致,一时让人有种走进天堂的感觉。天堂寺,好诱惑的名字,难道是因为这道美丽的路而得名的吗?
  每一道山,每一面坡,都展现着不同的风景。绿色的松柏,黄色的杨树,大片的红桦和白桦,红色的荆棘,枯黄的野草,星星点点的牛羊,无时不刻在显示着它们充满勃勃生机的生命力。有些山的顶端或者半山腰,绿色的松柏中间夹杂了一大片深深浅浅的黄色,好似打破宁静的金光。那一抹艳啊,撩拨的人们顿觉心旷神怡。真不能不叹服大自然的神笔!
  有山必有水,山水相依偎,这句话放在北山的山水上,一点都不为过。那水,是怎样的清洌啊?冰凉渗骨,却又洁净的能见到河底的石子。浅处的,似乎是一匹绵长轻薄的白练;深处的,隐隐透着一丝绿色。疲惫的人们路过,好想跳入水里,洗净一身的尘埃;干渴的人们经过,好想掬一捧清爽的河水润喉止渴。
  与台湾的碧玉潭相媲美的是药水泉瀑布,它由108眼喷涌而出的泉水匯集而成,落差达40米,宽约50米,泉水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据说,常喝此泉水能治疗胃肠疾病,常洗浴可治疗和预防各类关节炎和皮肤病。掬一捧泉水入口,顿时一股冰凉浸透了全身,就着秋日微凉的天气,竟不自觉地打了个寒噤。我不知道此水是否真能治病,但当地村民的光滑肌肤足见此泉水的魅力。
  看着漫山遍野的秋色,我们不禁感触起来。每棵树,每根草,每滴水,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它们经历了春雪的打压,夏雨的洗礼,秋霜的萧杀,最终沉淀出一季无可比拟的静美和壮观。已过四十的我们,也算是步入了人生的初秋,经历了不少的坎坎坷坷,担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我们不也在诠释人生当中秋叶之静美吗?在每一个经历,每一道坎坷中,我们犹如涅槃的凤凰,不断地完善和追求新的起点。难道不是吗?
其他文献
两个月中,母亲住了两次院。  第一次是傍晚。母亲打电话说,她跌倒了。我心里一紧,连忙问现在在哪里?母亲在电话里说,自己正在地里劳动,弯腰起身时突然眩晕就一跤跌倒,摸索到地埂上短暂休息后,拄着锄头把回的家。那天恰好我在学校带班,按照规定,带班当天我必须全天在岗。我打电话给妻子,二十分钟后,妻子说已经到了医院。夜里十一点我匆忙赶到医院时,母亲挂着吊瓶,脸上冒着虚汗,在细碎鼾声中安静熟睡。  站在病榻前
期刊
美味且用不着花钱就能品尝到的水果,桑椹是其中之一种,至少在我小时候是这样的。  我们村子南边有一条小河,河的两边都是一些菜园,其中就有一个小菜园是属于我家的,它在河的那边,必须经过一座独木桥才能去到园里。小菜园的四周生长着一些树,其中有好几棵是桑树。夏天,桑树的青枝绿叶间挂满了一穗穗或青或红或紫或黑的桑椹。桑椹,书面语又写作“桑葚”,本地口语称之为“玛桑”,大概是因其籽粒美丽如玛瑙而得此名称吧。半
期刊
每年五月份,敖包祭祀这一天,无论老者小孩一律前来,再忙的饲养女人,种地男人也要丢下手头上的活儿匆匆忙忙来,高高兴兴回。  喇嘛在高高的敖包上念经祭祀,前来的牧人们也在虔诚的跪拜,祈福长生天(草原人的神灵)賜雨润,让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我也默默的为家人祈福,希望长辈健康,晚辈快乐。  牧人们敬献上刚滚出锅的新黄酥油,结出的鲜奶皮,捏出晒好的酪丹子(奶渣子),还有刚撴出坛子的新鲜白酥油及现挤的鲜奶,发
期刊
孩提时代,某年春节过后的一个夜晚,家乡围屋的闲间里,屋内已座无虚席,其中大部分是从凤凰山水库工地回家过春节的乡亲。他们泡着从凤凰山上带下来的正宗凤凰单枞茶,经过高冲低泡洒、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极具诗韵的一番操作之后,就你一杯我一杯慢慢地畅饮,并品尝着各自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粿品:红桃粿、鼠壳粿、土豆粿、糯米粿、乌豆绿豆粿等等。场面非常之融洽活跃,按照大家的说法:犹如神仙过的日子。但神仙在哪里又有谁
期刊
摘要:《论语·学而》“信近于义”章,为有子阐述儒家伦理价值之言。其末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释义与句法结构为历来注疏家所争议。结合字义训诂、上下文语义对比分析、句法结构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对三个关键字“因”“亲”“宗”具体含义的探究,进而逐渐探明了此句的本意。“因”是“亲依”之意,是与“信”“恭”一样的人伦规范;“亲”是“亲依”之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亲近关系;“宗”是主体“因不失其亲”产生的有
期刊
端午节,我带着女儿回老家,母亲抱着两岁的侄女在村口迎接我们,只见她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泛起了灿烂的笑容,她摸了摸女儿乌黑发亮的长发,疼爱地说:“小雨这头发真好!”我特意看了一眼母亲的头发,那已经有些稀疏的头顶,又增添了一层白发,忽然有一种叫做疼痛的东西轻轻地滑过心头……  小时候,极其喜欢母亲那一头乌黑顺溜的长发。她经常编成一个大辫子甩在脑后,发梢用一根红色的头绳扎一个蝴蝶结,随着走路的节奏来回地舞动
期刊
高原的气息里,无时无刻不夹杂着酥油的味道。梦幻般的青海湖边有着仓央嘉措的回望,也许是在期盼诗中卓玛的到来,也许是在为自己的未来而祈祷。行走到这里,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从这里走过,历史将成就一段千古迷案。  在安多藏区的青海,到处都有六世达赖的传说。他的诗集成为一些文人墨客学习和敬仰的佳品。却不为知,当年这样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被禁锢在佛教的礼制中,不得不厮守在宗教道德的边沿,精神上的放浪
期刊
时光飞逝,转眼又到了秋天。這个偏远的小乡村也失去了昔日鲜艳的色彩。一个个起伏的山头都披上了深灰色的“风衣”,好一派凄凉的景象。  一日,心情郁结。寻三五个同事去爬山。说是登高望远,实则是要释放心底压抑的情绪。我们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疾步攀登,一路上秋风萧索,枯草蔓延。仔细想想,来这个小乡村工作两年有余,这却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走近它,走进大山。或许,是我从来没有想要融入其中的缘故吧!工作伊始,我心
期刊
蓦然惊醒!只能踩着秋的尾翼了。在树上、在田野、在山坡,还有歇在房前屋后的,关在深山院落的……那些苍翠的、金黄的、血红的、深褐色的缤纷色彩,已酝酿出一阵阵寒意。听!——冬的脚步正蹒跚而来,是霜降的前夕了。  终年耕耘在校园,日以继夜。这深秋的小镇被早起的老师唤醒,哨音准点吹响,学生公寓醒来,脚在夜的翅膀踩过;老师呼喝声在操场里,学生操练了,齐整的步伐与响亮的口号回旋在小镇的上空;老师在教室里穿梭指导
期刊
当我不止一次地看到——被风剪碎,在田野上摇曳生动的菜花时,我更多地想到了父亲平凡的微笑和母亲细密的絮语。  菜花,这种遍布大江南北,像芸芸众生普通而卑微的植物,碎碎念念风中的姿态,像极了摇头晃脑背书不求甚解的幼童,背着背着就出成果了。无论是观景的需要,还是餐桌上的菜色指数,都可用秀色可餐概括得名副其实。是粮油里的花,花中的油。独特的作物,决定了不事张扬的性格,像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爱,把握着俗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