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无痕的整合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19830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文本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适当的拓展又是必不可少的。在呼唤讲究实效、推行大语文的今天,把课外资源带进课堂,与文本进行整合,会使语文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几年前,我曾经和许多人一样,认为课程资源整合就是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堂,所以一度把所要的资料如补丁般呈现于课堂中,企图用它来连接学生与课本,但学生颇觉无味的目光告诉我,他们的心灵和课文还离得很远,我只是一名并不高明的裁缝。一次次失败的经历,促使我不断思考、尝试。经过实践,我终于明白,浮华背后才有我所要寻找的东西,资源整合,追求的是无痕的境界。
  无痕的境界是什么?是自然,是整合得不着痕迹,如行云流水一般。它应该首先根植于文本,而同时又超越文本,能彰显课文的本质,帮助学生寻找到文本的要义,体悟文章的情感。在追求这个境界的过程中,我终于有了一些心得。
  
  一、课前阅读,无痕整合的奠基石
  
  阅读,看似与课程资源整合无直接关联,但恰恰是整合的奠基石,没有它,整合永远是生硬的。读些什么呢?在尝试的初始阶段,我阅读的大多是名师的教案、课文的背景资料,但在教学时,总觉得和课文、学生隔着距离,不能融为一体。为了消除这些距离,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终于发现消除距离的唯一办法是阅读更多的东西。如读作者的原文,读作者的其他作品,读与课文相同题材的文章,甚至包括吸收极富时代特色的信息。通过阅读,我的眼光变远了,能更深地体会作者的心境、领悟文字背后的东西了。
  所以,我在教学《威尼斯商人》一文前,阅读了作者莎士比亚的生平:“他是英国诗剧的创建者,他的剧本总是情节生动,他创造的人物比当时别的剧作家笔下的人物更全面、更深刻,他的作品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是人类文化史上珍贵的遗产。”我被他的生平震撼着。课文节选的是《威尼斯商人》最精彩的一场戏,为了更加全面了解剧情和人物,我又阅读了《威尼斯商人》全剧。阅读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材料,了解有关自由、博爱、正义、勇敢、智慧等人文主义精神,此时再读课文,对剧中所展现的矛盾冲突有了深刻理解,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已能深切体会,待上课时,就胸有成竹了。
  现在,课前的阅读已成为我的必经之路,从某种角度来说,我经历的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而这一切,是为了在课堂上寻求无痕的整合。
  
  二、精心筛选,无痕整合的起点
  
  阅读了许多文章,并不代表着我们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带进课堂,在众多的资源中,我们必须精心筛选。而精心筛选,是无痕整合的起点。
  起先,我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筛选,不管文字的深浅,不顾学生的需要,只要自己认为优美的或能帮助学生理解的资源就行,但结果常常是学生“不领情”。我不知问题出在何处,一次次尝试后,我才明白,我的失败是因为我忽略了学生!其实学生的需要才应该是我筛选的出发点和归宿。自然就蕴涵在简单之中,但简单的背后却是辛苦的追寻。
  我开始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一大堆资源中挑选适合学生的内容。在教学《威尼斯商人》一文前我读了那么多文章,但不可能也不需要在课堂上全部展示。考虑到学生对作者、对戏剧缺乏认识,也考虑到学生学习课文的需要,我在众多的背景资料中精心筛选,制作了四张卡片:作者简介、戏剧知识、剧情简介、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这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事实证明,以学生的需要为筛选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正确的,能起烘云托月的作用。要想让整合达到无痕的境界,课前必须精心筛选资源,而筛选时要“以学生的需要为第一要义”。
  
  三、灵活运用,充满智慧的旅程
  
  即使是已经筛选好的资源,到课堂上如何运用才能达到自然和谐的效果也是个难题,这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旅程。
  一开始,我总是按照自己的预设呈现课程资源,但课堂上的变化太大,我总要努力把状况“扭转”到我预设的轨道上,然后再让资源“出炉”。费时费力不说,自己总感觉别扭,学生的表现也不如预想中的热烈。如何随着课堂上的进程运用好资源呢?这成了我面前的难题。
  我试图找到一些方法,也的确找到了一些,如在学生疑惑时运用,在学生争论时运用,在学生“不入境”时运用……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这些方法未免太过古板,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敏锐地抓住时机,自然地运用资源,的确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旅程,而这一旅程不是用几种方法就能道尽的。所以,我只能用几个词语来做自然运用的注解,那就是——适时、适度、适情。
  1.适时。所谓适时,就是抓住恰当的机会运用资源,而不是一味地依照预设呈现。以《我的母亲》的教学为例,我挑选了一段描写母亲患老年痴呆症后的文字,准备在学完全文后作拓展延伸用。但在课堂上,学生却迟迟不能深入体会到作者难以言喻的感激之情及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这时,我意识到,学生的情感已经到了“沸腾”的边缘,只要再加一把柴,就可以激发出他们的深情,但这把“柴”却被我设置在下一个教学环节中,怎么办?几秒钟的犹豫过后,我决定改变预先设定的教案,及时运用课外资源,当我深情地朗读“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时,我看到同学们饱含热泪,学生的情感被点燃了!我再让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听到了从未有过的深情!
  小小的一个调整,贴合了学生的情感,提升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使整合更趋自然。课堂中的时机很多,但犹如转瞬即逝的流星,我们只有用智慧才能捕捉到。
  2.适度。所谓适度,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所选用的资源不可渲染过度,使学生深陷其中回不了头,把课文架空;二是不可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致使学生未达“沸点”便急忙“撤离”,使资源未尽其用。
  这个“度”说来容易,把握起来却很难。在运用资源前要反复思考,但还是免不了会出现控制不当的局面,但就在这懊悔和反思中,我逐渐掌握了一些方法,就是课前课后做到“两问”,课前问“我准备怎么运用资源?”“为什么要这样运用?”,课后问“这堂课资源运用适当吗?”“有哪些成功与不足?”。坚持做到这两问,运用资源就能做到适度了。
  3.适情。我所说的适情是指教师要用恰当的情感和语言表达所要呈现的内容,整合才会不着痕迹。例如《白鹭》一文,皆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写成,我在教学前挑选了一些诗句作为整合的内容。教学“白鹭钓鱼”时,我用悠扬的语调引导学生想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悠然;教学“白鹭栖息”时,我用平静的语调引导学生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超然;教学“白鹭飞行”时,我用优美的语调引导学生把文中的景象与“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境作对比……诗一样的课文配以诗一样的语言,使学生沉醉其中。
  几年的追寻,几年的实践,我经历了最真切的过程,由心底发出感慨:无痕的境界看似最易,却又最难,它的背后是大量的积累,是精心的筛选,更是闪光的智慧!■
其他文献
为了使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在计算机会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会考题总结出一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些知识点都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以下是我的心得,供大家参考。  客观题部分  客观题着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对技能、基本应用方法的掌握,覆盖了基础知识的全部内容和部分初步操作与应用技能技巧。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排除法,利用已有知识排除错误选项进行选择。  项目任务题部分
去年春,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中为了既节省开挖投资又便于复耕轮作,利用低产田稍作改造成浅水池养殖的面积近3万亩。同时由于近几年来河蟹养殖病害严重,我们在新芳镇马塘村开展了低
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下面,根据体育学科特点,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尝试。    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彻底改变应试观念,在充分考虑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开发新的课程,拓宽教学范围,如体育舞蹈、健康操、太极拳、滚轴溜冰等项目,让学生通过
刺参,俗称海参,属海洋棘皮动物门,海参纲,盛产于黄海海域,夏季适时扑获,可经科学加工而成干成品.据科学分析,刺参含有两种叫三萜甙的物质:海参皂甙A和海参皂甙C,是津补祛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