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人才创新的沃土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911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搭桥”和“引路”作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打牢基础,提供强大动力。
  量体裁衣“引”才,盘活人才“蓄水池”。激活创新引擎,精准引才是关键。要以技术攻关为目的,结合当地产业结构、技术短板、短中长期规划等情况“因地制宜”地“引”,着力提升人才与地区产业发展的匹配度,让人才在丰沃的“土壤”上健康成长。要以放眼全局为导向“面面俱到”地“引”,既重经济、也重生态,既看当下、也看长远,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地区发展目标中,注重多领域引进人才,为地区发展奠定良好人才基础。要以民生福祉为根本,结合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有的放矢”地“引”,注重引进一些有益于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技术和人才,既让人才得重用、地区经济得发展,也让广大人民群众得更多实惠。
  持之以恒“育”才,激活人才创新“内生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才引入之后,还需写好“后半篇文章”,做足继续培养工作,避免人才因长期“局限于一隅”而逐渐与新知识、新技术“脱轨”。要加强校企合作,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创新合作,大力實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为人才继续成长搭建优质平台,确保人才在知识技能的持续更新中与时俱进。要加强地区合作,创新实施人才“多向流动”方案,积极探索“双向挂职”“外派挂职”等交流形式,适时组织人才到发达地区交流学习,着力打破区域“屏障”。要探索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策略,对人才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学习情况等进行定期考核,督促激励人才主动加强学习,在自我革新中不断提升创新本领。
  突出导向“用”才,构筑优秀人才“创新高地”。知人善任,若己有焉。引进人才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才价值,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对标上级要求和下级需求,结合长远目标和实际情况,分层分类管理好各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力求各领域“需要的创新之岗均有能创新之才”。要划出“人岗相适”“硬杠杠”,结合人才意愿、专业技能、岗位需求等要素,“个性化”制定“服务清单”,有力推动产才融合,充分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要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权益分享等机制,为人才彻底解决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扎下根、放手干事业。(责编/范吴瑕)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为加强新时代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锻炼,鼓舞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新时代新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落实党要管党和依规治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战略要求,也是协同推动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统领性内容。当前在党
新疆和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新疆实现民族团结、加强边疆建设、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在人民解放战争接近尾声的特殊历史时期,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了和平解
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制度的适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保障人权与司法效率的有机结合。然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刑事辩护出现了“认罪认罚”概念不确定、“从宽”概念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于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作用愈加凸显。为了深入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底蕴,回溯梳理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一百年来,始终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逐步深化,优化丰富了人的全
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抗击重大疫情中培育和形成的伟大精神。伟大的抗疫精神源于伟大的抗疫实践,同时又高于伟大的抗疫实践。伟大的抗疫精神蕴藏着
20世纪初,在独特的地缘位置、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东北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地区之一。目前,国内学界已经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