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四有” 克服“六伤”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la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分值在高考试卷中占三分之一以上,所谓得作文者得语文。笔者在教学一线中发现学生的作文写作漏洞相当多,有些还是非常明显的“硬伤”,导致失分惨重。本文根据学生写作中突显出的问题,谈一谈高考考场作文的技能。
  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要具有四大“亮点”:深刻的立意、丰富的内容、清晰的思路、生动的语言。
  深刻的立意指作文立意要有现实教育意义。古人云“文以载道”,高考阅卷评分当然重视有时代精神的立意,重视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文章,重视理性地辩证地分析问题,重视情感的真挚、健康、积极、向上。简而言之,考生写出的文章让人读了之后,能够从思想上受到一些教育、启发、激励和鼓舞,这样的立意就称得上深刻了。
  丰富的内容指作文内容要有充实的材料。如何做到内容丰富呢?议论散文要有几个事例、现象或理论材料作为论据,这样分析议论说理的过程才不显得空洞。叙事散文要有具体生动的事件、场面及细节,如此内容才实在、形象才丰满。抒情散文也需要征引生活中的片段事件或现象,这样表情言志才有寄托,内容也会显得充实。总之,一篇作文要给阅卷人留下实在性的内容,这与给人以思想教育、启发是紧密相关的。
  清晰的思路是指作文思路要有鲜明的层次。文章开篇做到入笔切题,引出中心。整个行文建议采用“总——分(并列、递进或对照式)——总”的结构模式。文章主体部分各段要有醒目的标志思路的段眼句,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展开。文章的结尾扣住中心话题,总结全文,升华主旨。
  生动的语言指作文语言要有文采。怎样使文章语言精彩,吸引住阅卷人的眼球呢?笔者建议在行文中用好“三比”修辞句(排比句——使表词达意淋漓充沛;比喻句——使叙事说理生动形象;对比句——使论证叙述鲜明突出)。也可以使用些整句,使语言长短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创作出的文章能做到上文提到的“四有”,肯定是高质量的。一篇优秀的作文就像一件精致的瓷器,一幅精美漂亮的古画,很是令人赏心悦目。然而,精致的瓷器如果碎个豁口,摔个裂纹;漂亮的古画如果破个小洞,有点污损,那么,其价值就会受到严重损害。这是因为瓷器、古画的物体上有了“硬伤”。那么作文中有没有让人看得到的“硬伤”呢?有。而作文中的“硬伤”则常常是评卷人扣分的理由。所以,考场作文一定要克服掉让人看得到的“硬伤”。作文中的“硬伤”大概有六种,下面分而述之:
  1.无标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而没有标题的文章会使阅卷人产生一种心理距离,绝不仅仅是扣两分的问题。有研究者作过统计,把有标题和隐去标题的同篇作文让两组人评改,结果无标题文章比有标题文章相差达八分之多。
  2.入题慢。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先声夺人,引人入胜,让阅卷老师一口气读下来。作文起笔应该开门见山,迅速切住话题中心,明确文章立意,给阅卷人没有“走题”、“偏题”的感觉。切不可绕弯兜圈无数言,千呼万唤不出来。想想看,开头占太多的空间还没有切住话题中心,阅卷老师的视觉就会有瞬间的疲劳,从而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
  3.立意偏。俗话说“文章意为先。”这是在强调立意准确、深刻的重要性。又说:“一着失误全盘输。”这也是在说明“立意好”的重要。如何才能立准、立好文意呢?文章开头一定紧扣试题(材料或话题)的中心意思或某一方面的内容和含义,引出自己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某种看法,这样就不会偏离题意。那种为求新而另辟蹊径,不从试题材料出发而立意的做法一定要避免。笔者鼓励考生科学推理,进行奇思妙想,但不可凭空胡思乱想。对关系型命题或多要素命题要全面辩证地论证,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只说其一,遗漏其它。
  4.结尾草。结尾草率或用省略号叭叭一点,这些现象都应力求避免。好的结尾应该是总结全文,扣住话题,升华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给阅卷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5.字不够。文章字数不够往往被认为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评分标准规定:不足600字,不能进入二类卷(41分以上)。所以字数一定要满足要求,达到800字。当然字数太多,也会给人臃肿感,况且考场时间有限,须知“恰到好处为上乘”,写到不少于800字,不超过900字为最佳。
  6.卷面脏。书写工整,卷面清洁,让阅卷人先喜三分。内容与表达即便稍微欠缺,阅卷人也会因为惜才给出比实际水平高的分数。想办法博取感情分,就是要文面美观,赢得阅卷人的好感。试验表明,同一篇作文,卷面潦草脏乱或工整美观,让两组阅卷人评分,结果相差10分之遥。
  以上六种“硬伤”都是作文中看得见的,只有尽量避免,才能少失分,应努力克服。
  写作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陪伴着我们一生,终身受益。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作文写好了语文分数就不会低。在高考考场作文中如果能做到“四有”,克服“六伤”,将有助于考生将文章写得漂亮、出彩。
其他文献
语文是有生命的,欣赏文章是一种审美,也是一种快乐。课文中处处皆有美。如《醉翁亭记》中的“林壑尤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之美,《我的空中楼阁》中“山如眉黛”般的美,《春》中的色彩、图画之美。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都是为考试分数而学,老师也是为考试而教,我们都忽视了语文给人们带来真正的精神上的愉悦,审美上的快乐。同学们对语文认识不够,兴趣不高,更谈不上用心去感受和欣赏其中的美。我们老师要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考察的一大板块。观近几年中考语文阅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情况不如人意,提高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是备考难解之“结”。  一、由阅卷观学生存在的问题。  我们从阅卷中发现,学生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存在不容忽视的硬伤。  (一)语文知识缺失  阅卷中发现,学生失分很多时候并非因为粗心等其他可避免因素。相反,不少学生对语文知识缺失,导致题无从下笔或不着边际是
语文学科的教学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而阅读教学的开展则是实现这两大目标的重要教学实施。但是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低,阅读理解的能力也相对较弱。为了更好地促进职业中学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将就如何提升职业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效率进行具体方法的阐述。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中学的很多学生的文化类课程基础都较为薄弱,其学习的热情也较低。所以,为了推进有效性的职
在九百多年前的一个暮春的早上,经过一夜的睡眠,李清照消去了睡前酒意。看着窗外刚有些放晴的天空,她不由得想:昨夜的雨不是很大,但风却很急,院子里的海棠怎么样了?她问侍女,侍女不解女主人的心理,随便看了一眼海棠花,既没有欹斜也没有折断,回答说:还是和昨天一样。李清照有些不高兴了,她对侍女说:知道吗?经过一夜的风雨,叶子更肥硕了,花却稀少了。  这是李清照《如梦令·昨夜》词的情景再现,原词是:昨夜雨疏风
一、2016年语文考试说明对探究题要求  要求如下:(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高考中,特别是说明中的第一点,常常作为考察的重点。以江苏考题为例:  二、解读探究题  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对事物及其变化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变得容易,从而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新课程要求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多媒体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还有一些误区,如只在公开课上使用,平时根本不用;还有的教师以“电脑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很多。笔者在教学用得比较多的是:探究文本疑难,密切读写结合,训练质疑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是纸上谈兵似的假大空废话,而是用些真功夫去逐步落实,不是仅仅从考试成绩的唯一层面评价,而是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使其终生受用无穷。  【关键词】探究疑难 读写结合 质疑意识 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很多,笔者在教学中用得比
贵州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选课堂教学评价表》将优质课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设定为六大项15条,标准有对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有对教师学生“双主”的要求,有对方法和效果的要求。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行为”评价标准的出现,意味着评价标准努力与新课程理念接轨,开始有步骤地从对教师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的关注。我们不妨用这个标准来看看语文教学现状,看看这“优质”离真实的语文教学还有多远。评价表如下:  一、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这个满眼充斥着网游、漫画的时代,怎样让学生认识、亲近传统文化。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成为传统文化讲授者、传承者、创新者。  高效教学不求面面俱到,可求一点突破。所以我今天就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中说起,我们现在在谈的高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是一篇写人记事,虽然着墨不多,却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苞的这篇散文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和学习经验。  疏疏几笔显其特征。方苞在散文创作上认为:“刘子厚称太史公书曰“洁”非谓辞无芜累也,明于体要,而所载之事不杂。”(《书萧相国世家后》)所谓“体要”就是要抓住特点“所载之事不杂”,就是不要杂乱无章,在这一点上《左忠毅公逸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笔墨经济画形象。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