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正常皮肤表皮细胞核的斑点状IgG沉着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报告4例年轻的黑人妇女,最初均诊断为系统性硬化,有手部皮肤发硬、手肿、手指硬化、雷诺氏征、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3例有吞咽困难, 2例消瘦及肌无力,另1例有颊部红斑.化验室检查有血沉加快、免疫球蛋白增多、肌酸磷酸激酶值升高,抗核因子滴度较高等现象,3例有轻度的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皮肌炎症状相重叠的征象.作者对上述病例的正常皮肤作了活体组织冰冻切片,以IgG等抗血清作直接荧光标记,显示在表皮细胞核上有斑点状荧光.

其他文献
甲氰咪胍可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肠道出血.偶尔也用来治疗食道炎.现在还作为暴发性肝炎的常规用药.因其抑制了胃酸,使胃肠道念珠菌大量繁殖.在伴有肝衰的时候,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便引起念珠菌性败血症.过去对肝衰后细菌继发感染死亡或慢性免疫功能抑制而霉菌播散性感染已众所周知.但急性肝衰而合并霉菌性败血症,迄今尚未引起人们注意.作者报道三例用甲氰咪胍而引起的霉菌性败血症.
本文报告了关于皮内黑素瘤的移植和生长的动物模型.用一负压器在DBA/2J小鼠皮肤上造成皮内水疱,然后将S91黑素瘤细胞注入疱腔内,肿瘤于7天之内生长,其发生率达100%.
前言:抗核抗体(ANA)检查的意义涉及到疾病的诊断、病因,疾病活动性的指标,疾病概念更详细的分析、分类及再建立以及预后的关系等各个方面。近年来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以外的各种胶原病也不断有新的ANA的发现,其临床意义也逐渐得到解释,以下以ANA的最近进展为中心进行叙述。
期刊
女性口服避孕药(Oral Contraceptive,下称OC)是当前世界上常用的避孕剂.1974年估计,全世界约有5亿妇女用OC做为节育措施,中国约有2千万人服用.由于它的使用方便,特别是它的几乎有100%的避孕效果,曾被认为是本世纪重大科研成果之一,但OC也和其它药物一样,对一部份人仍有一些副反应.
作者报告8例幼年腹部远心性脂肪营养不良患者,均为朝鲜儿童,7女,1男,发病年龄从2~9岁,平均4岁左右.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皮肤凹陷,周围皮肤微红,皮损初发于腹股沟继而波及脐部和同侧的阴部.8例均足月产.其母怀孕与分娩时无并发症.家中无同样疾患.个人史1例有异位性皮炎,2例患过肝炎.
期刊
人体除了氢、碳、氮、氧、钠、镁、磷、硫、氯、钾、钨等11种元素之外,还有多种含量甚微的元素(成人体内总含量在4.2克以下),称为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s),大多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的过渡金属.高等动物体内的必需微量金属有铁、铜、锌、锰、钴、钼、硒、铬、锡等.必需金属应具备下列3点:(1)没有该金属就难以维持生命和生长,出现缺乏症甚至导致死亡;(2)补充该金属则缺乏症的症状消失,这种治疗作
异位性皮炎患者在皮肤发病及治疗前,T淋巴细胞计数就少.在丝裂原(mitogen)及抗原刺激下其淋巴细胞的反应活性也低于正常水平,而且特应性(atopic)双亲所生的婴儿,在没有出现皮损及血清IgE升高之前,T淋巴细胞计数就减少.
为研究表皮郎格罕细胞(LC)在皮肤红斑狼疮(LE)中的作用,作者通过Dermovac装置作真空诱疱,取其疱顶表皮,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LC的三种表面标志:三磷酸腺苷酶(ATP酶)活性、HLA-DR抗原和OKT-6抗原,以及用混合表皮细胞―淋巴细胞培养测定氚胸腺嘧啶核苷的掺入,检测从皮肤LE病人分离的表皮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对皮肤LE病人皮损和非皮损表皮中的LC进
本文报告1例罕见型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在行3分钟冰块试验后,立即出现风团反应,此反应比以往报告的任何病例所出现的要早,而其局部红肿压痛、微痒症状可持续1周之久(比以往报告的时间长)。作者从试验中发现,水肿延续的时间取决于立即反应的强度:行1分钟冰块试验,水肿延续2天,但行3分钟冰块试验,水肿则可延续6~7天。
期刊
本文报告一例穿通性环状肉芽肿,其真皮渐进性坏死物从毛囊排出.患者,女性,42岁.有典型环状肉芽肿损害1年,基本损害为散在丘疹,部分呈环状,表现为特征性的中央脐窝和角化过度.分布在手背、手指背和前臂伸侧.全面血液化验包括血糖、血沉、血清类风湿因子等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