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管理类专业的运筹学教学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分析了管理类专业的运筹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若干问题, 并提出了管理运筹学的教学改革方面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 管理类专业 ; 运筹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30-01
  1.管理运筹学教学目标
  管理运筹学是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它是,将系统工程思想和管理思想相结合,运用系统科学的数学分析方法针对实际的复杂的管理问题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并利用算法来求解获得最后决策的一门学科。
  管理类专业学生大多是文科出身,普遍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同时考虑到管理类学生的培养目标,运筹学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模型的数学推理、求解算法的研究。首要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形成针对实际管理类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基于简单理论的建模能力,其次才是基于算法或利用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求解的能力。
  2.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学生基础不均衡
  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普遍存在对运筹学的一种恐惧心理,把这门课程理解为一门数学课。再加上不同地区生源的基础相差较大,一个学年的学生群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
  2.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经过十几年的传统教育,大多学生把自己放在了教学客体,自主学习的意识非常薄弱。同时,很多教师在运筹学相关知识传授过程中也过度强调灌输性,忽略了互动和引导自主学习的过程,削弱了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3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
  传统的运筹学教学内容有线性规划、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运输问题、目标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统筹与排序、排队轮、存贮论、排队轮、决策分析等。想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讲授所有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根據教材内容或教师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的现象较多。
  2.4教学方法单一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方式越来越多,但是在运筹学教学方面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虽然在教学方法方面,很多教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得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普遍以教科书上的简单例子为主,缺乏与现实应用方面的联系,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5实验教学比重偏低
  运筹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需考虑的变量多,约束条件复杂,因此很多时候很难用传统的人工计算来进行求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复杂的模型求解都是依靠求解软件来完成的。而管理运筹学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學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管理运筹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很多教师在管理运筹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实验教学。
  2.6考核方式传统
  大多数教师采用的考核方式仍是以期中、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这使得学生把全部学习重点放在了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在碰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很难运用运筹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决策。
  3.改革思路与建议
  3.1 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计划
  在教学大纲方面,更多的教学学时安排在针对管理问题的实践运用内容教学。比如,在线性规划相关的教学安排中,应把更多的教学学时安排在线性规划在人力资源分配问题、生产计划管理、投资问题、配料问题等工商管理类问题中的应用部分,同时应减少图解法和单纯形法等求解算法的教学学时,增加计算机求解软件教学学时。考虑到学生基础的不均衡,建议制定一个灵活可变的教学目标,以应对基础较扎实的、一般的、以及较弱的等不同的学生群的需求。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访谈以及问卷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具体教学计划进行实时控制。
  3.2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
  管理运筹学的教学一定不能让学生感到是一门数学课程,其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放在基本模型、以及针对实际问题的应用方面。在教材中出现的各种定理的证明要忽略,相关内容要浅显化,突出在实际管理决策问题中的应用,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方式
  运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涵盖了许多实际管理过程中优化问题、决策问题。为了让学生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有必要减少传统讲授教学方法,应多增加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式。案例教学可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要选择合适的案例,应选择贴近现实的、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的案例。在现在的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多种现代运筹学求解软件,并掌握几种简单的软件,比如,各种优化模型求解软件工具LINDO、LINGO、MATLAB等。
  3.4改良考核方式
  应将单一形式的考核方式改为综合形式的考核方式,建议减少卷面考试成绩在最终考核中的比例,增加实验课、讨论课成绩比例,也就是从传统的基础知识为主的考核转向实践能力为主的考核。在卷面考试中,应取消选择、判断、填空题等客观题型,增加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建模应用题型,计算题型可以用实验课成绩来替代。
  4.结语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通过教学应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并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管理类专业很多课程要重新制定合理的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方式。对于管理运筹学的教学而言,必须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立国,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14,35(1)
  [2]卞利花,管理类专业运筹学实验教学的思考,商业教学[J],2014
其他文献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以“三个倡导”为内容概括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试从高校工会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塑造宣传典型,强化价值引领 ;积极搭建活动平台,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彰显了
【摘要】卫生高职院校新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在人际交往、生活以及学习环境等各方面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与适应,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不容忽略的,部分學生对于新环境适应的速度比较慢,而在快节奏的教育环境中,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关键词】卫生高职院校 ; 新生 ; 心理健康状况 ;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23-02
【摘要】能力本位教育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重点,也是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力本位是以强调岗位操作能力,以提倡能力为主的教育理念,而我国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还无法适应能力本位教学改革的发展形势,其教学理念及课程目标与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存在较大差异,这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此,本文针对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能力本位 ; 高职英语
【摘要】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具体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 ; 高职院校 ; 问题 ;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24-02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教育的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
洞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知,使自 新情况时都会振奋和欣喜。久而久之这种发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客观世界 现信息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并逐渐达到在并
【摘要】汉语言文学课程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学生汉语言文学水平出现了普遍性下降的趋势,所以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给予解决。本文首先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汉语言文学水平下降现状及其原因,然后对增强当代大学生汉语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大学生汉语言文化素质培养的途径,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 大学生 ; 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H193 【文
【摘要】当今社会已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在高校,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26-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步入了“新媒体时代”,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各高校开始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怎样去衡量一个高校的信息化水平成为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新问题。  【关键词】高校 ; 教育信息化 ;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27-01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