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新课标 活化科学课老教材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59516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组织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准则。然而,目前4~6年级的科学课堂上依然使用着老教材。为此,笔者以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第2课《垃圾的处理》的教学实践为例,基于新课程标准、活化老教材,就落实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做粗浅的探讨。
  一、创优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体验
  创造一种“熟悉的陌生人”效果的优质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激发探究欲望。为此,教师应把握教材前后间的联系,心中不能只有孤立的本堂课的教材内容,而要把每一堂课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视作紧密相连又不断生成的“学习场”之一。
  例如,在《垃圾的处理》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一组生活垃圾量数据和一组生活垃圾随意露天堆放图片构成的情境来导入新课。而这组数据就来源于上节课布置的课外拓展活动——调查学校、当地(苏州市)乃至全国一天的生活垃圾产量。直观的图片形象,加上所展示的苏州全市生活垃圾日均高达1.51万吨,并且正以年均7%的速度递增,这组大大出乎学生意料的数据信息,把前一课波澜不惊的《一天的垃圾》教学构件,切换出富有强烈震撼力的新课导入。
  这一融原有认知、学习生活经验于一体的鲜活情境,以及伴随而来复杂的认知——情感系统的交织作用,促使学生在引发认知冲突与情感体验过程中,更加深刻理解到生活垃圾处理的意义和难度,不禁会对“垃圾的处理”这一探究主题产生联想和深思。
  二、重组教材要点,凸显学科核心素养
  由于每节课时间有限,教学中不必追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抓住重点内容实在地教、踏实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甘当教参、教材的“搬运工”,首先要在研读“新课标”“旧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与环境、科技发展与学生实际,围绕课时目标灵活重组教学重点;以课程理念和性质为指导,选择最适宜的方式展开教学,并将活跃学生思维、发展科学素养贯穿其中。
  例如《垃圾的处理》一课教材主要涉及填埋、焚烧垃圾两块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本课学习目标,采取以下策略来活化教材,张扬课堂的生长力: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每项活动重点落在探究的关节点上。如本课教材对垃圾填埋法的研究安排了两项相互关联的活动。第一项“填埋垃圾模拟实验”活动旨在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所以要指导学生理清“实验模拟什么”,并让学生思维的基点指向“根据模拟实验结果,推测实际生活中简单的垃圾填埋场可能会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危害”。第二项“设计现代垃圾填埋场”活动则是尝试解决前项活动所发现的问题,在于针对前项探究活动获取结果和观点(垃圾填埋法存在的弊端),进一步思考问题(主要是污染地下水)解决方法,基点在于思维的创新。即使是教材随后提供的现代垃圾填埋场构造图的观察、比较,也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进一步佐证自己设计思路的正确性,基点同样在于高层面的思维——对已有科学成果与自己探究成果展开的评价、判断等。
  紧紧抓住引导主动探究和启发积极思维这根主线,就可以将上述基点串联起来,也就能让学生历经从发现问题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这也是教材编排上内在的逻辑联系。为了求得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大值,在觀察、分析教材所示垃圾填埋场构造图,验证自己设计思路之后,教师不妨引入当地垃圾填埋场更为鲜活的信息资料,以进一步探寻现代垃圾填埋场尚未解决的实际问题为基点,引导学生发现诸如“占用土地资源”“排放的气体可能会影响场地周边的空气质量”等问题,以及“垃圾先压缩”“垃圾需分类”等对策。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了思维训练的宽度和厚度,又能全面、科学地认识现代生活垃圾填埋场在环境方面的正负面影响,激发学生继续研究如何改进垃圾处理的意愿。
  (二)直面社会热点,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小学科学新课标所明确的总目标之一。当前,不少地方已实施了垃圾分类,然而在农村,不少孩子依然存在乱丢垃圾的陋习。要想一下子落实规定、扭转陋习,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投放,迫切需要唤醒学生的内驱力才行,而本课的教学恰逢其时。当教学中将学生思维导向深处——破解目前采用的垃圾处理法弊端研讨过程时,适时引入垃圾分类的热点新闻,组织分析、研讨,学生就会激发创新的火花,拓宽思维,对如何减少占地、降低有害垃圾对水土和空气的污染、变废为宝,降低填埋、焚烧等垃圾处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改进垃圾处理方法技术,有了更明确的思路。这样的课堂真正发挥出润泽功效,促使学生对环保意识入于心、化于行,自觉做好垃圾分类投放,也为后继的研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来,垃圾焚烧发电在我国发展迅速。苏州市政府也非常重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各县级市在2019年均加快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新建、扩建工程,目前我们常熟市已有两座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1500吨。因此,在教学《垃圾焚烧的分析》这课内容时,笔者就采用热点新闻链接的形式导入,鲜活的社会新闻信息与直观形象的视听效果无疑远超呆板的教材,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集中在研讨焚烧垃圾法上面。当认识它的优点之后,再次以新闻链接的形式导入2009年当地某个垃圾焚烧发电停建受阻的热点新闻资料,围绕“市民为什么担心”展开分析、讨论,认识垃圾焚烧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接着再以我们常熟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了解是采用了怎样的先进技术设备与工艺流程,以及科学合理地选址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的。通过研讨,再次让学生理解焚烧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但并不是把所有垃圾都拿去燃烧,必须对垃圾进行分类。同时,也让学生对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大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有了真切的体会。
   这样,在课堂上借助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更让学生从小学会用科学思想审视自己的观点,用科学方法去看待社会、处理实际问题,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锻炼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运用多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科学课程的性质也决定了科学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如取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学校领导以及当地有关垃圾处理部门的支持,以突破时空局限,让课堂得以前伸后展,既可以让实地参观、调查所搜集到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或证据来活化教材,又能促进课内知识的整合、内化与应用。若有条件与企业合作研发一套器材的话,还可采用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即借助STEM课程理念,运用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在把模拟垃圾填埋和设计现代生活垃圾填埋场转化成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与科学学习的能力。
  此外,结合当地社区资源和学校实际,笔者还设计“垃圾去哪儿了”四个一活动,作为本课教学的有益补充,供孩子们自主选择、引导参与:
  一次实地参观:沙家浜生活垃圾填埋场或常熟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距学校车程在20~60分钟)
  一项调查活动:“我校的厨余垃圾去哪儿了”或“有害垃圾去哪儿了”
  一篇小论文:沙家浜镇生活垃圾处理的调查报告
  一场辩论赛:垃圾焚烧对环境的影响
  当然,上述这些有机交融了新课标的多样化学习活动,不但关联着语数学科,而且连接着学校开展的科普宣传周、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这样,仍采用老教材的科学课堂也由此走向润泽,焕发出灵动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喹硫平与安脑片治疗谵妄叠加痴呆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谵妄叠加痴呆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联用喹硫平与安脑片,对照组单用喹硫平。治疗前
目的探讨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外科系统手术患者主动监测与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在调查的2332例手术患者中共发生切口感染35例,占1.5%。结论通过
目的:观察apo A-1拟似物D-4F对七氟烷麻醉急性高糖血症小鼠的血管保护效应。方法:实验一,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4组(n=8):对照组(CON组)、D-4F组、急性高血糖组(AHG组)、AHG+D-4F组,各
据悉,日本物流企业雅玛多(黑猫宅急便)将与中国第二大电商企业京东集团开展合作。中国消费者在网上购买日本商品的到货时间最快可缩短至4天。随着拥有购买力的中产阶层迅速崛起,
指出了至今辽宁省已经完成了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监测的技术手段也逐步改进,其中关键技术的数字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对比了这五次监测工作中的关键技术,对其数字化程度进
我院急诊科1999年1月~2008年1月共抢救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98例,依据有机磷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均为重度中毒。对其中48例除给予常规抢救措施外,采取彻底洗胃后保留胃管持续
目的 评估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 34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其中19例行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15例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术中均留置双J管.结果 手术
近年来,我们结合部队实际,通过加强“六个能力”建设,使部队昼夜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预防、控制和消除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护了广大官兵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了部队的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是传染源密集的场所,病人呼吸的空气中和接触物上都会有大量致病菌存在,这也是造成医院感染特别是外源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医院的环境
我国是农药生产大国,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及销售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产量和出口量方面占据世界农药市场的主导地位。自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