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学科发展的趋同性看我国高等院校的价值取向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ius0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的趋同现象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其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什么,以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为依托,尝试对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趋同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学科;趋同性;哲学基础
  作者简介:姜凤春(1971-),男,辽宁大连人,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副教授。(辽宁 大连 11604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5-0025-03
  一、高等教育哲学的冲突与共存
  维特根斯坦说过,哲学问题的特征是“我不知道出路何在”,布鲁贝克认为,“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而是寻求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从这个意义上看,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确实将高等教育带上了一个哲学高度。但他显然没有指给人们任何出路,而是将历史上所有代表性的观点汇聚一起,而这些观点往往针锋相对。这样就留下了一系列两难问题:想方设法摆脱价值影响的认识论方法和必须考虑价值问题的政治论方法;为少数人提供精英教育和为大众提供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等等。高等教育的危机本质上是由其哲学基础引起的,当高等教育哲学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时,无论这样的适应是目的还是结果,高等教育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当一种高等教育哲学发生动摇或与外界冲突加剧的时候,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会陷入混乱或困难中。在美国高等教育不算很长的历史中可以发现,认识论哲学曾经与政治论哲学并驾齐驱。随着高等教育对外界资源的依赖程度的增强,以及高等教育对国家影响的增大,认识论哲学与外界发生冲突,政治论哲学逐步占了上风。
  正如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它的历史一样,高等教育哲学的许多方面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显现的。事实上,这许多方面都是以满足各自所属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程度需要来获得其合法地位的。布鲁贝克在总结高等教育哲学时说:“我并不打算为所有的学术机构提出一种共同的哲学。我更不相信会有一种可以通过共同捍卫其纯洁性而永世可靠的、单一的、不变的、理想的大学教育‘观念’。当今的大学和学院,为变革中的人民的多种多样的利益服务。在这里,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而是寻求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同时,他又指出:“我们确实在某些时候是从某一方面取得高等教育的合法地位,而在另一些时候是从另一方面做到这一点的。”
  哲学的多元化并存应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高等教育从单一的大学发展到现今的第三级教育或中学后教育形式,办学结构、层次、目标呈现出日益多样的态势。政治论观点强调高等教育应该为国家服务,通过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实现社会的公平,而认识论则强调大学独特的“为知识而知识”的理性价值。如果没有政治论哲学,高等教育就无从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发展就失去了“发动机”。而如果没有认识论哲学,大学就无法成为区分善恶、区别真理和谬误的伟大仲裁者,成为树立知识标准和思想标准的精神阵地,成为“社会良心”代言人,社会发展也就失去了“方向盘”。
  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学科发展的趋同现象
  从20世纪末到现在短短几年内高教领域内的变化可谓令人瞩目: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掀起了以“合作、合并、共建”为主要方式的办学体制改革风潮;1998年,《高等教育教育法》颁布实施,政府职能从法定意义上发生了变化,高校作为独立法人资格,自主权不断增强;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大潮的推动下,教育市场逐步完善等等。世纪之交的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该说其成就受到了世人瞩目,但与此同时,由于竞争的无序和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也出现令人担忧或者说是发人深思的变化,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之一就是原有的单科性院校纷纷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显著的特征就是学科专业结构设置突破了原有单科性的限制走向多科性或综合化的发展道路。一大部分人为此担忧若干年后中国大学将是千校一面,也有部分人因为痛恨1952年院系大调整造成的不良后果而对此唱赞歌。这其中很难辨析谁是谁非,也不对此做出任何判决,但重要的是,在赞同或担忧之前需明晰这种趋同现象背后隐藏的东西:是什么导致这些高校走向趋同?这种趋同的走势彰显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什么样的价值观?
  中国目前的普通高等院校除综合性大学之外,主要还有理工类院校、农业类院校、林学类院校、财经类院校、语言类院校、医药类院校、艺术类院校、体育类院校以及师范类院校这九大类。趋同现象最明显的是前面五类院校。从设置的专业来看,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等等除了本身学科领域就包含这些专业的院校之外,几乎所有院校都设置了这类专业。到2006年,雷同专业又增加了许多管理类的专业,如市场营销、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等等。而且这些非类专业极大多数都是文科类专业,设置成本低,投资少。以语言类院校为类,以1993年、1998年和2006年为时间段,看一看这类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的演变情况(见表1)。
  表1 语言类院校本科专业设置演变表
  学校 年份 专业总数 学科门类 非语言类及相关专业 非类所占比例
  北京
  外国语
  大学 1993 30 文1个 无 0%
  1998 31 文、管2个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个 3.23%
  2006 42 文、法、经济、管理4个 外交学、新闻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9个 21.43%
  天津
  外国语
  学院 1993 8 文、经2个 国际贸易1个 12.5%   1998 7 文1个 无 0%
  2006 23 文、法、经济、管理、教5个 金融学、国际经贸、法学、经济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新闻学、教育技术学9个 39.13%
  大连
  外国语
  学院 1993 6 文1个 无 0%
  1998 7 文1个 无 0%
  2006 18 涵盖文、经、管、工4个 艺术设计、音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 22.22%
  上海
  外国语
  学院 1993 16 文、管、工、经4个 新闻学、教育传播技术、国际贸易、国际会计4个 25%
  1998 11 文、法2个 国际关系、新闻学2个 18.18%
  2006 26 文、经、法、管、教育5个 公共关系学、经济学、新闻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国际政治、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13个 50%
  四川
  外国语
  学院 1993 6 文1个 无 0%
  1998 8 文、法2个 法学、新闻学2个 25%
  2006 18 文、经、法、管4个 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广告学、新闻学、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6个 33.33%
  西安外国语大学(06年由学院改为大学) 1993 6 文1个 无 0%
  1998 8 文1个 无 0%
  2006 30 文、法、管、经4个 新闻学、广告学、旅游管理、艺术设计、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摄影、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法学、国际政治18个 60%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1993 7 文1个 无 0%
  1998 10 文、管2个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个 10%
  2006 15 文、经、工、管4个 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绘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 26.67%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993 12 文、经2个 国际经济合作1个 8.33%
  1998 12 文、经、管3个 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2个 16.67%
  2006 15 文、管、经、法4个 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新闻学、国际政治、法学8个 53.33%
  广州外国语学院(95年与外贸学院合并为外语外贸大学) 1993 11 文、经2个 国际贸易1个 9.09%
  1998 17 文、经、管、法4个 法学1个 5.88%
  2006 34 文、经、管、工、理、法、教7个 法学、外交学、国际政治、新闻学、广告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统计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13个 38.24%
  语言类院校加上1995年合并后的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目前一共只有9所。从上面这张表中可以看出,这9所高校在1993年时有4所设有非类专业,而且非类专业的平均比例达13.73%,到1998年时就有6所设有非类专业,而这6所的非类专业比例平均值是13.16%,那一年的非类专业比例平均值为8.77%,其中有两所是下降了非类专业比例。到2006年时,9所高校都设有非类专业,而且每所高校的非类专业比例都上升了,平均上升幅度为28.49%,而2006年的非类专业比例平均值也达到38.26%,比1998年的非类专业比例是有较大上升的。
  那么在非类专业中,1993年具有高雷同性的只有1个,即国际贸易,到1998年却没有高雷同性的非类专业。但到2006年就有5个:新闻学、法学、金融学、信息管理与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些高雷同性也同属以上几类院校设的非类专业(见表2)。
  三、趋同现象背后的价值取向
  单科性高校近年来的综合化趋向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单科性院校应该如何发展,走综合化之路是积极的还是无奈的选择,学科专业的趋同现象是对单科性院校发展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人们对这样问题的解答也许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单科性院校在当前的形势下为何纷纷走向了综合化之路,其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种“应然”状态而存在的价值取向,其认识基础受到了社会发展现实的极大制约。也正因为如此,更多的学者认为,当前单科性院校走综合化之路无非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历史遗留问题
  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导致单科性院校专业设置过窄,对学生的培养停留在技能培训层面。到了90年代后这种局面更不能适应新时期对学生培养的新要求,因此,1993年时不少高校特别是综合实力强的高校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单科性院校综合化,尤其是专业性较强且综合实力又强的高校。
  2.1998年后的扩招政策与高教的大众化步伐,促使了单科性院校进一步综合化
  从实践上来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性院校可以说是完成高教大众化任务的主力军,为了完成扩招任务,他们纷纷开办多种门类的新专业,但是由于地方性院校本身占有的教育资源就有限,所以在开设新专业中,他们纷纷寻求成本低、投资少,招生又能多的专业,于是英语、工商管理、会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法学等等由于符合要求而被纷纷增设。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单科性院校综合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3.高校的自身发展与生存需求是单科性院校综合化的最根本原因
  尤其是从1999年扩招之后,为了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越无法发展自身专业的高校越是会多设非类专业。那么1999年之前是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为了纠正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引起的不良结果,这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为了让高校自身能更好地发展,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在1999年之后,受扩招影响,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高校规模又迅速扩大的背景下,单科性院校向综合型大学的趋同具有一种必然性,因为办学资源短缺使得高校不得不围绕经费办学,而不能是围绕大学的理想与目的办学。尽管从理论上来看这是一种短期行为,会造成诸多不良后果。但在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得到保障以前,这种趋同性是具有合理性而且也是无法避免的。   那么,如果是以上原因的存在而导致今天单科性院校趋同现象产生的话,其背后彰显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怎样的价值取向,是政治论价值取向还是认识论价值取向,或者是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价值取向共同存在使然?
  如果拨散当前单科性发展道路表象的浓雾,寻求其掩藏其中的“暗流”,可以基本得出这样一个判断:当前单科性院校学科专业的趋同性主要以政治论哲学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功能性目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有些许的“知识理性”。或者可以说,是当前高校的功能性驱动,是单科性院校走向了综合化的道路,但其过程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对于学科体系的完备和知识的创造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之所以说它具有功能性目的,是因为当前的发展之路一方面体现了高校自身的主动趋利的目的,另一方面虽是有的高校无奈之举,但在资源短缺和国家体制改革的现实面前,也不得不随波逐流。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自身的趋利性表现得很明显: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纷纷举办一些当时社会所谓的热门专业;为更名的需要,受更名大学专业数量和学科数的要求,举办一些新专业;受扩招的影响和经济利益驱动,增设新专业扩大学校自身的容量等等。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趋利性面前,有的高校之所以走这条道路也是无奈之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家办学体制改革的风潮中,对于一些所谓的单科性而言简直是灭顶之灾,好多被合并到所谓的综合性大学之中。为此,对于一些发展势头较好、发展潜力巨大、办学声誉显著的单科性高校而言,采取综合化之路避免被合并也是当时的一个无奈之举。笔者无意去评述当年的合并风潮,但是高校到底如何发展,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是政府的行为还是高校自身的行为,就颇耐人寻味了。但是,当前所有的矛头都将单科性高校这种行为归罪于高校自身,这本身恐怕既不公平也不合理了。在我国高校作为政府机构附属地位尚未得到彻底改变之前,高校到底该何去何从,恐怕自己的话语权还得不到足够的尊重,更多的只能在政府的制度选择中去摇摆。
  从高校自身而言,并不能排除有的单科性高校之所以走上综合化之路,最初的目的并不是完全如此功利的。就语言类高校而言,培养听、说、读、写、译精通的专门人才是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随着社会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语言类高校发现,学生的知识结构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场对一个外语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当时的语言类学生知识面过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欠缺,虽然口语水平高,但是内涵不深。针对这一现状,为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许多语言类高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在加强文化知识类课程开设的同时,为完善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纷纷增设了与语言可以交叉、市场又迫切需求的相关专业,如市场经济、旅游、国际贸易、法律等等,所有语言类高校在开设这些专业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挥原有的学科专业优势,强化外语教学。同时,高校自身利用新增专业的师资优势,为语言类专业开设相关系列知识类课程。应该说,高校当初的这种动机,并非利益所驱动,而是为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随着学科专业结构的改善,这类高校的学术氛围也日益浓厚,在学科交叉的结合点也诞生了新的研究领域,这无疑对推动知识的丰富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应该冷静分析当前单科性高校学科专业的趋同现象,不能一梆子打死,更不能谈虎色变。如果翻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就可以看到,世界知名大学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等,其发展道路无一不是经历了从单科性到多科性的发展道路。所以,不能单以此来评断是非曲直,目前如果要质问的或者需要关注的是,在这样的趋同背景下高校如何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如何避免新增学科专业的低水平重复设置而造成人才培养的“相对过剩”。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了高等本科院校“焊接”和“材料成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梳理总结了两个专业存在的诸多人才培养问题,指出了产生问题的根源:缺乏准确理解和定位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科角度深度解析了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内涵,并揭示了两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最后探讨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特色。该研究对于国内高校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焊接”专业;“材料成型”专业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实践能力的形成,生产实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很多高校的生产实习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急需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以保证
摘要:在介绍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情况的基础上,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实施该计划企业培养方案过程中遇到的企业方案制订、企业课程衔接和企业实践环节如何体现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通过行之有效地实施企业培养方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达到了实施“卓越工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众多,学生数目大,难以提供个性化的科学研究机会。为弥补这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我们提出立足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中遴选重要的科学问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