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鉴定中要注意的问题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h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真与辨伪
  
  自宋代以后,即兴起摹古仿制之风,特别是明清时期,仿古之风达到高峰,历代都有仿古赝品或造假古董问世,清末、民国时尤甚。还有的赝品来自朝鲜、越南、日本、东南亚等国以及台湾地区。因此要辨别伪品或仿品是何朝代、时期、地区所仿(伪),其主要特点、手段、影响如何,是古代仿品、现代仿品或是做假古董。还要弄清楚是整体摹仿还是局部仿制,如有单仿造型、仿纹饰、仿釉色、仿款识之分,所呈现的仿品面貌特征都有较大区别。在仿品中有的是同时代仿制(明仿明或清仿清),或后朝仿前朝器物(如清雍正朝仿明宣德朝),有的是历代官窑仿官窑瓷,还有的是历代民窑仿官窑瓷等。此外,明清时期景德镇窑都有仿制宋代的五大名窑及仿越窑、龙泉窑青瓷等,都存在辨真伪的问题。如明代成化、正德朝就有仿写前朝宣徳款器物,嘉靖、隆庆、万历朝也有大量仿明成化、宣徳、永乐官窑青花器物。到了清代,特别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仿古瓷更加逼真,此后,仿古风益甚,且种类丰富多彩,数量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类古代仿品,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制作技术水平很高,也有其较高的研究、收藏价值,因此对这类仿品瓷也要鉴别出其相应年代,弄清是仿自哪个窑口、哪个年代及其与真品的区别。
  


  识真才能鉴假,在辨别真假之前,先要熟记历代古瓷真品的造形(包括主要器型)典型特征和总体风格及细微之处的特点,再将相似或存疑的实物与考古出土器物和馆藏传世真品进行比较,从纹饰、色调、胎釉、造型、工艺制作手法、款识字体写法特点等几方面情况综合分析,看两者之间在整体面貌及细部特征是否自然相符,与真品有否内在的联系,能否表现出时代共性。然后再对照文献资料考证,尽量找到仿品出处和时代依据。特别要仔细观察器物的细部,这常是伪品露出破绽之所在。青花瓷装饰艺术主要是以绘画手法为特色的,故鉴定重点除上述几方面外,观察纹饰、画风、笔法、彩料、青花呈色变化等显得尤为重要。
  
  分期与断代
  
  目前古陶瓷鉴定分期断代法,以明清时期为例,还是习惯于先按大的朝代划分,再按帝王年号细分。从器物断代科学性看,实际上这种按小朝代划分法不尽合理,因为按时代发展和器物变化规律来说,本应要有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因此按照年代或时期(包括年限、时段)的早、中、晚划分可能会更符合实际情况。从器物鉴定角度看,划分的年限范围越小就越准确。
  


  元代以前的器物,定出大的朝代即可,不必按皇帝年号分期,但其中朝代较长的还可分出早、中、晚三期(如唐早期、宋中期、元晚期等)。明清距离现代较近,各种传世品和出土文物都很多,在民间还有大量仿制品,情况较为复杂,因此要力求做到鉴定准确,尽量缩短时间跨度。下面的分期,分别把风格和年代比较相近的时代划分在一起,其中年号时间较长的要再分期(如康熙60年还可分出早、中、晚三期),有的处于朝代或帝王更替期,也可以初期、末期称之。
  一、明代大体可分为五期:一期为明初,即洪武、建文,共35年。二期为明早期,又可分前后阶段,前阶段为永乐、洪熙、宣德,共33年;后阶段为正统、景泰、天顺,共29年,前后阶段共62年。其中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未见署官窑年款,瓷器风格亦有别于前后朝代,故又被称空白期。第三期为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共57年,正德后期已开启晚明风格。第四期为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共100年;第五期为明末,天启、崇祯,共24年。
  二、清代也可分为五期,一期为清初,顺治,18年。二期为清早期,康熙、雍正,共74年。三期为清中期,乾隆、嘉庆,共85年。四期为清晚期,道光、咸丰、同治,共54年,也叫晚清时期。第五期为清末,光绪、宣统,共37年。
  以上只是大致的年代划分,另外还有几种特定时期(特指)叫法,如鼎盛期青花瓷(以永乐、宣德朝“宣青”时期为代表)、空白期青花瓷(专指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无官窑款时期)、“克拉克”青花瓷(专指以明万历朝外销西方的青花瓷)、转变期青花瓷(以明崇祯朝青花精品瓷为代表)、高峰期青花瓷(以康熙时期“翠毛蓝” 青花为代表)、仿古瓷兴盛期(以清康、雍、乾三代以仿明官窑瓷为代表)、伪品泛滥期(以清末民国初制作的赝品为代表),还有祥瑞瓷(专指天启、崇祯时期带日本风格的瓷器)、南明瓷(专指明末清初建立的南明政权瓷器)、洪宪瓷(以署“居仁堂制”款瓷为代表)、广彩(专指清中期景德镇制瓷胎运往广州彩绘的外销瓷)、浅绛彩(清末民初朱山八友彩绘瓷为代表)等。
  


  三、明代洪武和天启、崇祯,清代顺治和光绪、宣统,分别处在朝代更替时期,器物具有过渡期的特征。明代除了空白期三朝外,不见正式署帝王年号款的还有洪武、建文、洪熙、泰昌几个朝代瓷器。洪武朝和空白期三朝只见到署干支年号款,建文朝4年,洪熙帝在位1年,泰昌帝仅在位30天,均无标准器传世,其瓷器面目不清。改朝换代对器物风格的影响,就日常生活用品来说,这种变化是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以及新原料、新工艺、新产品、新科技的出现而变化的,是渐变式而不是突变式。
  以上所说,主要是以青花瓷器的发展概况、时代典型特征和器物总体风格来划分的。但要注意在每个朝代更迭或过渡时期,前后朝代器物的面貌特征大多相似,前代往往孕育着后代的雏形,后代亦常常带有前代遗风,有的特征是共有的,很难截然划分清楚。
  
  定窑口与产地
  
  宋元以前,南北各地有许多著名窑口,如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景德镇窑、定窑、均窑、官窑、哥窑、汝窑、建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等,百花齐放。因此,元代以前瓷器比较重视窑口的鉴别,重点应从釉色、胎质、造型、制作工艺以及烧造方法入手。到了明清时期,彩瓷十分盛行,青花瓷器已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除江西是产青花瓷大省外,各地还有许多生产青花瓷的窑口,如福建德化窑、漳州平和窑、云南建水、玉溪窑、浙江江山窑等、广东汕头窑、揭阳窑等。这些地方瓷窑胎釉原料、工艺技术、窑炉结构及装饰风格等各不相同,品种繁杂,互有特色。从风格面貌来看,既大体相近,又似是而非。
  还有不少国外窑口,如朝鲜、日本、越南、东南亚等国烧造的产品,大多深受宋元明清的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定窑、建窑、德化窑、同安窑等窑口影响,生产与之造型、釉色、装饰方面相似的白瓷、青瓷、青白瓷、黑釉瓷、青花瓷、五彩瓷等,有的与中国瓷器风格非常接近。这就要我们作出分析和判断,先分出古瓷的产地是南方还是北方(南北方有烧木柴与烧煤炭之别),再定出分别属于古今中外哪个窑口,最好还要辨别出窑口类别,如是属于龙窑、蛋形窑、阶级窑还是馒头窑,以及窑炉结构和烧造原理,然后要弄清楚窑口起烧的具体年代、停烧或延续的时间,还有烧制瓷器的品种特色及其使用的主要工艺技术手段等(如是覆烧、支烧还是垫烧、或是芒口、涩圈、满釉还是半釉等)。
  


  明清以后,各地生产的青花瓷既有本地区特色,也有相互影响。胎釉、用料、制作工艺、烧造方法等都有所区别,但造型、装饰手法、图案题材内容等总体时代特征还是基本一致的。在装饰风格方面,主要受景德镇窑的影响。在辨别窑口产地时,还要注意到各个窑口之间互相借鉴、影响、模仿及其传承关系。
  除了传统的以产地命名窑口外,也有的是以人的姓氏来命名,如崔(国懋)公窑、周(丹泉)窑、年(希尧)窑、唐(英)窑等。还有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乾隆窑等。既有官窑和民窑、瓷窑和陶窑之分别,还存在官搭民烧或瓷陶混烧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搞清它的来龙去脉,并予以认真判别的。
其他文献
陶器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创造,瓷器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项巨大贡献,在一万年的陶瓷历史长河中,陶瓷大师们"点泥成金",创造了许多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人间瑰宝,雕塑瓷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品种。陶塑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江西商代吴城文化时已有原始瓷塑,晋代洪州窑生产的青瓷谷仓盖上常饰以堆塑人物纹和鸟兽纹。宋代江西吉州窑、湖田窑、白舍窑等窑场均大量生产供人们观赏把玩的雕塑瓷,装点环境,美化生活,满足人们的文化艺术
期刊
北魏时代有一个奇特的风俗,即遇有重大事件时,当事人要亲自铸铜像以占否泰。尤其是每当在册立皇后的时候,将被册立的数名候选妃子们都要铸造一尊铜像,以铸像的成败来决定册立大事。      关于此风俗,清赵翼在《卄二史札记》“后魏以铸像卜休咎”中论之甚详   《北史》后妃传序云,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手铸金人,以成者为吉,否则不得立也。道武帝妃慕容氏有宠,帝令后铸金人,成乃立为后。后崩,又宠刘氏,以铸金不成
期刊
嘉庆至光绪这一阶段属于清代中晚期,随着经济、文化的日渐衰落,社会开始发生动乱震荡,内忧外患不断,景德镇瓷器生产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制瓷水平明显呈下降趋势。正如《陶雅》一书记载:“嘉道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在历史上有关这一阶段瓷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文字记载不是很多,而后人对清代瓷器发展的研究又往往截止到乾隆朝瓷器,其后的瓷器生产状况的叙述偏少,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事实上
期刊
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青铜时代是人类迈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阶段。首都博物馆藏的201件两周时期青铜器,绝大多数出土于北京地区。它们以自己斑斑的锈迹、瑰丽的韵彩,静静地诉说着两三千年前发生在北京的风云沧桑,展现了内敛的礼乐文明与奔放的牧业文明碰撞、融合的历史画面,使人们得以近距离一窥北京地区青铜文明的面貌。    早在夏商时期,北京地区被称为“燕”,西周初年分封于北京地区的燕国因地名而得国名。北京地区
期刊
2004年的一天,北京文博艺苑总经理于建春陪同凤鼎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利民出差南方,在某地文物商店选购藏品时,门市里转了几圈,没有遇上什么可心的文物,正待离去,却在工作人员的盛情相邀下到库房选购。在文物库房,董先生偶然扫了一眼角落上摞放着的木板,近前细观方知是屏风,落款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年代久远。展开屏风,共12扇,正面绘“郭子仪祝寿图”,背面为百人祝寿题词。屏风高2.85米,宽7.5
期刊
魏隐儒(1916-1993),当今古籍版本鉴定界著名的专家,在上世纪末出版了《中国古籍印刷史》、《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印刷史话》、《古籍版本鉴赏》。在版本界,魏隐儒是从实践中积累,靠自学研究出来的著名古籍版本学专家,也是北京市文物局老专家中的奇人之一。他还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北京市文史馆馆员、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特约审稿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委和副主编。   
期刊
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自问世便引起社会的轰动,特别是明清之际,注家蜂起,译本迭出,出现了一股“西厢热”,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连当时的手工艺人也深受影响,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让我们去追忆凭吊的各种艺术品,真是“西厢千古事,古物伴风流”。    武汉朋友朱先生收藏有一清嘉庆时期的青花“西厢记”故事大缸。此缸形体规整,胎质坚致,釉面白中泛青,砂底圈足,青花发色幽菁靓丽,色泽纯正,历经数百年而完整无损
期刊
景德镇瓷友黄云鹏君创办了陶瓷公司,我获邀往住画瓷,于2005年5月和2006年4月,先后两次成为“客座画瓷工”。  我是1985年开始画青花的,之后又画过几次。但要掌握较为熟练的画瓷技艺,却不是短时间的事。瓷上的画面得适应器型。如果说在构图、造型和线条方面和纸上绘画还相差不太大的话,那么青花色料浓淡的掌握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因为在生瓷胎上画青料,黑褐一片,看不出烧成后的蓝色变化效果,全凭经验去估计
期刊
说起我的瓷器收藏经历,其实时间并不长,在前辈眼中尚属后起之辈。庆幸的是自己所学的专业与之相关,使我在收藏的过程中少走了不少弯路,在与前辈老师的交流中也感悟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收藏观点和理念。希望我对瓷器收藏的一些想法和感触对同好者有所帮助。    读懂书 读对书    学习古陶瓷鉴定离不开书本上的知识。与古陶瓷鉴定知识相关的书籍现在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其中不少仅以牟利为目的颠倒是非、满是低仿赝品
期刊
一    这是一张绢本青绿设色册页小画,图中写一溪曲折,由左上向右下流来,两岸草色青绿一片,岸上墨竹数十竿,迎风摇曳多姿,竹叶隔水,相互呼应。但见彼岸竹林之下,有一长须文士,身着白衣,头着札巾帽,曳仗而立,俯观清泉,侧听竹风。此一文士为谁? 让我们把眼光移向画面右上角的题款,便可明白,但见款书“大德已亥子昂自写小像”十个小字。原来这是大名鼎鼎的元代大画家赵孟俯(1254——1322)的自画像,现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