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而无灵的惆怅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hui26386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迹胜地黄鹤楼,题诗无数,为何独以崔颢的一首冠压群芳呢?即使“心雄万夫,激昂青云”的李白,也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评为“庸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实为得体褒誉。
  赏析本诗,尤不可疏忽当时社会背景。唐初,贵族统治阶级日渐耽于奢靡享乐,亲近宵小,疏怠贤俊,魏征《群书治要序》痛彻指出:“竞采浮艳之词,争驰迂诞之说”,即是对不正常用人状况的抨击。诗人登楼,放眼四望,不停留在古老神话故事的向往,不驻止在旖旎风光的迷思,而是借景曲折抒发人才放逐、埋没草野的深深感叹。抽象说教、疾厉口号,只能流于一般,并无任何蕴含、隽永、惊悸之力量。崔诗好在理清黄鹤与黄鹤楼的关系,并深究一层赋予厚重的社会人文寓意。“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已“空余”,白云亦“空悠悠”,尽是失去黄鹤的惆怅;汉阳树、鹦鹉洲虽透出“历历、萋萋”之美,这反而增添了乡关何处、归宿难寻的唏嘘,徒令人满腹忧愁而已。这里的“乡关”,可以看作是心目中期盼的黄鹤,决非实指“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家园。
  黄鹤乃诗人心目中满腹经纶的杰出人才、是江山社稷的“楼”,国家福祉的“楼”。少了安邦定国人才,才隽之士“一去不复返”,那只会是朝廷纲纪的“空余”、时代栋梁的“空悠悠”。黄鹤是楼的精灵,人才是华夏的英魂。作者的慷慨与楼的传说,契合如此之紧,千古名楼从此因这首诗而赋予厚重的人文社会意义!历代骚人墨客对此都有不同表述,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宋人曾会《重登潇湘楼》:“物在人亡空有泪,时殊事变独伤心。”《孔雀东南飞》中“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等等,都表明天地万物,“人”才是一切的总枢;反之,“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举贤良,黜不肖,使野无遗才,朝无素餐”(《魏书,阳尼传》)是一个长谈长新、悲壮的主题。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李白,其七律《登金陵凤凰台》,就是抱憾离开黄鹤楼,顺江而下,在南京写的。“凤去台空江自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凤凰”成了变形的“黄鹤”,尾联的“愁”表达的是一样的思绪,两诗对照,可以看出李诗颇受崔颢诗立意的影响。后人写的无数黄鹤楼,多少都能看出崔诗的深邃渗透,或暗写期愿、或歌颂圣贤、或渴望权力!
  “吐纳英华,莫非性情。”高尔基笔下的鹰、海燕,《庄子》中的大鹏,崔、李诗中的黄鹤、凤凰,都具有“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文心雕龙》)的收效,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构成的意境,使作品富于哲理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感染力,显现出一种含蓄美,有力地启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作者通联:湖北经济学院]
其他文献
作为典型的叙事作品,小说有着广泛的接受群体,学生也非常喜欢小说,如何保证文本不因选入课本而使学生降低对它的好感,关键在于老师选择恰当的解读方式。在小说传统解读方式的基础上,本文侧重于从文本、文学和文化三个角度逐层深入,既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动地位,同时也强调孤立的文本和生活与时代的联系,引导学生以宏观的视角审视微观的文本,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并观照自己和现实生活本身。“因此,在核心素养下,优
作文课是我国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大学阶段开设的是“写作课”或“应用写作课”,目的很明确:教学生写文章。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作家、记者、新闻评论家等笔杆子,对这种“教”的经历并不深刻,这让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师多少有几分尴尬。事实上,我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为社会职业岗位培养足够的笔杆子,众多企事业单位以极大的热情向社会寻觅笔杆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第一
曾这样问过学生:“一般情况下,看一场足球,欣赏一部大片,你们是选择彩色的还是黑白的电视机呢?”学生奇怪地回答:“彩色电视机啊!”我说:“嗯,那你们写作文,为什么就一点颜色的字词都不用,‘残忍’地要我们阅卷老师只看‘黑白电视’呢?”  分分必争的考场,短暂的时间内想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作文分数,建议你给作文一点“颜色”看看。    一    历来名家总是不吝运用颜色来为文章增光添彩的,他们或表现情景氛围
写作是生命之旅,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书写自己的人生史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教学就不仅仅是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人性教育、生命教育。张丽钧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在写作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美好心灵的教育者。  张丽钧老师把写作教学视为一种内心世界的唤醒和建构过程。她认为作文要以感动和唤醒心灵的最高追求是要最高追求。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学生能力和精神的“双
在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坛上,程红兵老师作为一位富有自己的语文教育理想和追求的“不甘寂寞的思想者、探索者”,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多年来,他在语文教育的“一线阵地”,虔诚地持守着“改变自我,丰富自我”的教育信念,弘扬教学个性意识,拓展教学思维空间,在颠覆中更新教学思想,在继承中重建教学秩序,苦心求索语文人格教育的新的内质美,以其独到的探究视角,对语文课程重构与课程文化建设、语文人格教育的价值观与教学模
《风筝》是鲁迅先生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诗,收集在《野草》中,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就内容而言,作者回忆了他在少年时曾撕毁过童年弟弟的一只风筝的往事,但在教学过程中,就其主题而言,我觉得另有新意。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风筝本是孩子们最爱的玩具,正如文中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制风筝是童心,是天性,是童趣。而撕风筝则是伤害,是摧残,是毁灭,是冷酷,是根深蒂固的封建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标点往往不只是简单的停顿,它是语言,有时甚至是比语言还“语言”的表情、情感、动作。郭沫若在《沸羹集·正标点》中曾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而现今是等于人面而无眉目。……文学作品中,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和作者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言语一样,都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智能。”①因此,我们在读文字语言时,更要读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情感的标点,读出标点独有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通过鲁提辖酒楼遇金氏父女,寻问啼哭的缘由,救助父女脱脸,并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场面的描绘,生动而鲜活地向读者展现了鲁达的侠义性格,塑造出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这一篇优秀小说,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同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它的价值?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释放激情?  唯有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学生的激情。  于是,
现代文阅读测试引入高考已近三十年了,其命题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越来越趋于成熟,但考生的答题情况却不容乐观,每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失分率并没有回落。固然试题的难易、评分标准的宽严、评卷人员素质的高下等因素均会影响考生的测试成绩,设题规律、审题方法、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等解题技巧的掌握与否也是决定考生成绩优劣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认,对文本的研读不深、分析不透,对要点的把握不准、归纳不全等根本性
因为承担了“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的课题研究,我们在苏教版必修五的第一专题——说明文的写作教学中,对作文指导作了充分的探究,延长了常规作文指导的时间,有步骤地充实了作文指导的过程,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深感觉到,对说明文写作教学的不足实在是作文教学的一大缺憾,感觉到加强说明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现将我们认为要加强说明文写作教学的理由,作个汇报,以期得到方家的指正。  首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