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案牍劳形”--时间政治视角下的大学教师学术规训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rtless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充斥着竞速的全球化时代,自主、弹性的学术生活节奏受到很大影响,大学教师的情感焦虑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症候。研究从时间政治的视角对此现象进行剖析,结果发现,时间不仅仅是外在于教师的客观存在,或由教师有效管理的客观存在,更是与教师在事件中相遇、纠缠、共同作用的存在。它通过关联教师的过往经验与未来期望,为当下行为定位,从而重塑教师的专业身份。时间政治的本质是国内外学术环境中各种竞争性制度的相互传导,因此在国家明确破除"五唯"的政策背景下,教育界要回归教育本质、遵循规律办学、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发挥管理制度的发展性功能,以解决教师焦虑和身份危机问题。
其他文献
滕大春先生(1909—2002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史学家、比较教育学家,被公认为新时期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奠基人。一、民国时期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探索民国时期是滕大春先生教育学术探索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扎实的学术训练和教育实践活动为滕大春先生一生的学术探索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续汉志》注引《物理论》“(黄巾)不将尺兵”等语,给我们提供了探考黄巾不同于多数史籍所塑造之形象的突破口:从黄巾的武器操备、移动路线及其兴起过程中地方与中央官员的反应情况等诸多方面,可以透见黄巾运动的初始动机并非直指颠覆汉家;其教义、组织与口号有效承载了他们的宗教诉求,据此可判断黄巾运动乃为时人“太平”理想的一次集中表达。通过对西汉以来“致太平”思潮及《太平经》主旨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太平经》之救世神学与黄巾祈望更新天地、招致“太平”的宗教理想深相契合,表明两者具有思想上的内在统一性。黄巾的行为最终脱离
中央芭蕾舞团的“法盲”声明,是现代法治回溯历史,建立起对文艺的治理者身份的产物。认识这个历史过程,关键在于梳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文艺法律政策的关系。《红色娘子军》著作权纠纷案反映了,通过确立个人产权来解决分配不公的逻辑和不断完善的《著作权法》,从而悄然完成了从集体权利到个体权利的置换。但这一产权逻辑与劳动者享有果实的逻辑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机制均发生激烈碰撞。为了获取伦理正当性,该逻辑借力现代言论自由来消解红色经典,但由此造成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的紧张关系,政治伦理无法重建,这一后果的严重
当今时代是一个技术飞速创新发展的时代,包括教育在内的主要社会领域都在强大的技术潮流推动下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但相对而言,体现教育基本认识的教育基本理论领域并未对技术给予切实的关注,关于教育实践的基本理论研究整体上表现出技术的缺位现象。技术化是教育实践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技术的基本含义是实现特定目的的确定性手段,技术成分存在于包括教育实践在内的一切人类实践之中。教育实践需要通过技术化的方式实现对方法的升级和对资源条件的优化,并由此在技术创生和优化中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师生对生命发展的寻求。在教育实践的技术化发
公共人是公共领域的行动者,是基于公共立场,参与公共生活,开展公共交往,谋求公共福祉,具有公共品格的社会人。走进公共领域,参与公共生活,开展公共交往,做一个自由行动者,是公共人生成的行动逻辑。公共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对于人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培育公共人,需要确立公共生活的理念,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在教育中开展行动与言说,以道德教育提升公共品格,积极参与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公共活动,做公共领域的行动者。
传统乡土伦理赋予乡土生活的规则、价值与意义,促成绵延几千年乡土生活的诗意栖居,其现代境遇中的式微是其"通达"天下的普遍性精神受阻,源自于中间伦理实体的中断。乡土社区教育作为植根乡土的教育共同体,可助推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在伦理建构过程中实现融合与逻辑自洽。其伦理使命在于敦促所有相关因素立足乡土本身,反思乡土文化传统并结合新时代特点对优秀伦理资源进行整合及现代诠释。同时,架构起城乡伦理通路,吸纳新的富有时代生命力的伦理特质和伦理精神,使乡土伦理具有一定程度的通达性与普遍性,完成乡土伦理新时代下的形塑。
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的新型高等教育始于延安时期陕北公学作为其中典型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方针,以实际行动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就历史使命而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开展以解放思想、服务革命事业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是为建立统一战线、实现民族解放培养人才;就培养目标而言,注重培养造就以科学理论武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革命者和以专业素质育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教育者;就基本途径而言,加强以军事理论和时事政策为引领的干部教育
拔尖人才培养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也将其提升到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高度。当前,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发展趋势体现在从注重天赋智商到成功智能,从注重天才儿童范式到天资发展范式和区分教学范式,从注重同质性培养课程向异质性课程转变,从注重外在设定目标转变到内外目标协同发展,从注重一元智能到多元智能、领域专属到领域通用与领域专属并存,从注重单因素研究到多维立体因素模型研究等方面。社会学理论及更具包容性的智能概念、文化多元定义和心理学理论的进展、教育学系列实证研究的结论及对多维天赋结构的理解、科学技术本身的快速推
在美国教育史上,康茨因为提出了"康茨问题"而闻名于世。然而,人们往往只是重视这个问题本身,却相对忽视了康茨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康茨主张美国应充分发挥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保存植根于希伯来—基督教传统的美国价值。康茨强调美国教育应守护和扩展美国的自由传统。由此可以看出,康茨是一个典型的保守主义者。然而,"康茨问题"给人留下了"激进"的印象。实际上,从深层看,康茨的"激进",是一种基于保守主义者的悲观和恐惧的壮胆和奋进。康茨曾提倡"计划经济",主张"民主的集体主义",这是一
自2009年上海学生参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以来,我国学生在历届"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成绩表现在国内外媒体以及教育研究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反响。通过对我国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高绩效国家学生表现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学生高水平人数多,数学、科学素养遥遥领先,但同时存在着知识记忆与应用高于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校内外学习时间长、课业负担重、幸福指数偏低、成长型思维水平偏低、职业准备不足、城乡校际不均等问题。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成绩为依据审视我国的教育改革发现,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治理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