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与情感的融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long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用教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情感教育、以情动情、创设情境等角度论述了将情感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 融合
  
  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启发、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让学生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些正是语文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
  从学生方面看,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年龄偏小,经验少,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直观形象的、充满情趣的语言动作,巧妙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稳定在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上。这样就能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乐学”的情境,让学生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这种情境的长期感化和熏陶,逐步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头脑装到另一个人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情感的熏陶,这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所决定的。语文教育的过程就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及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都有赖于情感这个动力因素。斯卡特金说:“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拔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能,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学生对教师任教学科的学习态度则是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倾注自己饱含人生阅历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才能感染和激励学生,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一、以师情动生情
  教学活动总是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所以教师讲课必须带着激情进入角色,以情动情,以情感人。如在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先引入这样的故事:“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词?’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以故事导入作家作品,点出苏词雄浑开阔、奔放旷达的豪放特点。接着用抑扬顿挫饱含激情的朗诵,展示词的丰富内涵。然后在学生朗诵、课堂讨论和学生回答等环节,始终以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们,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着他们感情的心弦,促使他们深入领会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们高昂的学习热情自然而然就被调动起来,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新教材当中选入了很多优秀的现代诗歌和散文,如《再别康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记忆》等。如果我们只是按照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也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并没有学习这些美文的兴趣。结果,教师口若悬河,学生却木然无感。诗歌、散文重在以情感人,而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作品的意境,更谈不上去体味其中的情感。所以,教师应通过背景介绍、配乐朗诵、教师范读、学生范读等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步步导入诗的情境,让学生真正与作家、作品产生共鸣,理性把握,感性体现,更为深入、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的真情实感可以在作者与学生的感情间架起一座桥梁。一个好教师必须及时调控学生的情感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要想一节课成功,只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想象推向新的境地。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对教材烂熟于心,使自己成为语文学科的化身,才能在教学中,通过意识信号——表情、速度、停顿、眼神、语调、动作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利用各种感觉通道接受教学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设置音乐情感境界
  课本上的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果,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惆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作品中那些蕴涵丰富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语文课上,我们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人处在乐观的环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处在悲伤的环境中就会产生痛苦的情感。我们在看小说或电视时不是常常伴随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欢笑或悲伤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形成乐学的环境;耐心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王国,使学生在轻松中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寓教于乐,寓美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犹如在春風化雨之中,获得愉悦和满足,促使学生的知趣、理趣、语趣与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
  那么,如何创设这种情境呢?比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我给学生播放配乐朗读磁带,使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氛围笼罩着课堂。又如在学《鸿门宴》一课时,我和学生们一起赏析《十面埋伏》这首琵琶名曲,共同感受古战场刀光剑影、万军厮杀的激烈战斗场面。而对于像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这类诗,我采用了以朗诵为主的教学,使学生始终陶醉在诗歌的情境里……的确,学生处在适宜的情境中,就会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并产生积极的反应,主动地投入学习。
  当然,创设乐学情境,师生间还必须有融洽的关系,教师热爱学生是前提条件。“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得自己心里充满阳光”(罗曼·罗兰)。当你不是把教书作为谋生手段而是以之为乐事,并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紧密揉在一起时,思维火花就会迸出奇异的光彩,就会随时随地产生灵感。当你以自己的快乐心境感染着学生并对其充满爱心,而学生做出相应的信息反馈给你时,你又怎么可能不持之以恒地“诲人不倦”呢?当你深入了解学生,被他们认可为“良师益友”,师生间就会形成一种默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小不起眼的表扬、一个中肯委婉的指正,有时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爱老师,自然也爱老师所教的学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始终保持一种融洽和谐的情感,就能够使学生在美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
  叶圣陶说:“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的确,当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围炉夜话般的宽容性的时候,情感的陶冶便变得轻而易举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情感的运用,能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感情和谐,也会使教师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素质教育历来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高等教育现状出发,分析了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强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着力点。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创新方面阐述了素质教育内涵,进而指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 发展现状 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一个全民性的话题,横亘在我们面前,激发我们的思考和行动。面对新世纪国际竞争的发展趋势
摘 要: 本文从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人为本,变“教书”为“铸魂”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来打造打造高中历史教学课堂。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教学反思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确实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去了解、去掌握。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那如何打造好自己的历史教学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呢?我谈谈
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宁肯失去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这是对文化的极大尊重。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社会文化的孵化器,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传统、环境氛围、工作作风、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其中学校美术文化是“文化立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美术教师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可以从哪些方面积极参与构建学校美术文化呢?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摘 要: 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以反映某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语文课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兼顾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语文课堂这个平台,展现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 文化意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点之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对这一适应新课改而诞生的实验教材的整合运用。  一、苏教版教材内部
摘 要: 作者根据多年的育人经验,结合当代教育的新理念,认为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学观、学习方法与评价方法能够达到不断加强学生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体验 健全人格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教育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于漪曾说:“教在今天,想在明天。”这就表明我们的教育应为明天培养一个个的和谐因
摘 要: 合作学习是随着新课标的制定而出现的新的教学模式,对初中学习阶段而言,在语文课上体现得较为显著,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最终将语文学习变成快乐的情感体验。实践证明,它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 重要意义    当前,对传统的“讲授—接受”的语文教学模式冲击最大的当可谓合作学习,它是应新课程标准
目的:  比较实验组针刺+普拉洛芬滴眼液与对照组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差异,以期验证治疗针刺+普拉洛芬滴眼液对于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可行性。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