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口普查中迁移调查与常住地的关系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blanseyo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人口普查的任务一般是调查静态人口,提供某一时点的人口总数、人口分布与人口,构成等情况。通常,人口出生、死亡、迁移等变动,都属年度动态统计报告的内容。但
其他文献
人口普查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的。其中户又分成两类,一类是家庭户,一类是集体户。家庭户的研究对于社会经济生活有非常重要的的意义。家庭户规模比较直接造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家庭户规模的变化也将会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家庭户的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正在成为人口研究的重点之一。
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平均海拔在4000米阻上,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地区。藏族是西藏的主体民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藏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93.14%、1982年的94.41%上升到1990年的95.16%,全区藏旗人口总量已达到209.6万,比1982年人口普查时增加了17.34%,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2%。
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田雪原和学术界一些同志一道,作了对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养老进行社会保险的论证,受到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重视。随后,四川省有关单位在社科院人口所的协助下,进行了独生子女双全保险(以下简称“双保”)与父母养老保险的试点。一年多来的试点说明,实行这项措施对于巩固和发展计划生育成果,引导分流消费基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广为群众所接受,是值得继续完善和大力推广的一项战略性对策。
在中国,预测未来人口多数采用由宋健,予景元(1985)等从Lotka模型和Leslie模型发展出的总和生育率控制模型。这个方程是反映生育过程的一个宏观模型,可以对中国人口的发展过程给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其特点是把总和生育率作为控制变量,从而达到对不同生育进行仿真测算。但若要考察妇女在生育每一胎次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就必须将人口生育过程做更细致的描述。
<正> 今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个“决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今后10年指导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大力宣传,坚决贯彻这个“决定”。
<正> 19世纪中到20世纪中,欧洲人口生育率的普遍下降证明了现代人口学的先驱者Laundry,Becker和Notestein在20世纪提出人口转变的假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
<正> 宗族势力在农村复活,值得重视。宗族势力作为中国农村独特的文化现象,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影响农民行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孙中山先生早就指出:“中国人
本文根据1982年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和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着重对中国已婚妇女未避孕原因进行分析。文中分析所借用的主要指标是已婚育龄妇女的去避孕率(下面简称妇女的未避孕率)。它是指在调查时点来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育龄妇文(包含离婚,丧偶)在已婚育龄妇女中所占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