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有激情的行程”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lee1985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和质疑中发现“风景”。注重问题引导,让课堂变成美丽的“风景”,在反思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引导和质疑 问题引导 课堂 反思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早就明确了方向,那就是“学习目标”。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老师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把学生引向最后的所谓“标准答案”,却在很多时候忽略了那些“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变成一次“有激情的行程”呢?下面,笔者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引导和质疑中发现“风景”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关注的热点,也是存在很多争议的一个素材,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问题设置点。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在林黛玉进入贾府后,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她为什么这样做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故事背景来分析。在来贾府前,林黛玉母亲刚刚去世,父亲官职卑微(相较于贾府而言),她虽然是贾母的外孙女,但毕竟只是一个前来投靠的“外来户”。所以,引导学生从故事背景来分析文本,这需要我们好好思考设计问题。
  其次,我们可以从人物性格上来分析。原文对林黛玉有一段精彩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为一个极其聪慧的女子,作为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初到贾府的林黛玉告诫自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正是一个寄人篱下,而又内心孤傲的孤女特有的心理表现。因此,引导学生從人物性格思考分析,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导引点。
  最后,我们也可以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上来分析。早在两晋时,就已经出现了标榜门第,而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层,他们为了实现家族的繁荣昌盛,尤其关注家庭教育与家族礼仪,所谓诗礼传家、忠厚传家,讲求大家风度、世家风范。而作为封建社会的顶级世家豪门,贾府显示了高贵的气派、文化和教养,这就是门第制度下的表面特征。林黛玉眼中所见,“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敕造宁国府”的大匾,直到层层院落、游廊引路,吃饭时李纨捧饭、王夫人进羹等,无一不显现了当时这种大家族的气派、礼数。那么,在这样的豪门世家的环境下,“小户人家”出身的林黛玉,自然容易犯错,故而“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
  我们应该更好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学会质疑,让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从而彻底改变被动接受的不利地位;使学生在知识海洋中自由地遨游,成为真正的知识探索者,让我们的课堂在引导和质疑中发现“美丽的风景”,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二、注重问题引导,让课堂变成美丽的“风景”。
  语文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有新授课,有练习讲评课,有作文课,等等。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可以把多种形式的课堂,变成一个足够开放的、自由的课堂。
  例如苏教版必修二中的《祝福》一文,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就“祥林嫂之死”进行讨论: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是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统治阶层,他们的压迫、剥削,害死了祥林嫂吗?是以柳妈为代表的大众愚昧无知,冷嘲热讽,害死了祥林嫂吗?是以“我”为代表的新知识青年的无力援助,害死了祥林嫂吗?
  这是一个足够开放的问题。学生也能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线索、信息。文章开头部分写鲁四老爷“讲理学,大骂新党”,书房的“寿”字、对联、残缺陈旧的书籍,都表现出他是一个迂腐保守、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懒散、虚伪的地主形象。他支持祥林嫂婆家把祥林嫂抢回,“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祥林嫂又一次丧夫之后,鲁四老爷曾经告诫四婶,在祝福中不可以让祥林嫂沾手。当祥林嫂死后,他又咒骂祥林嫂是“谬种”。这些信息都反映出他是一个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因此,鲁四老爷代表的是封建社会中的地主阶级,在政治层面剥削、迂腐,在思想层面守旧、自私自利、冷酷无情。鲁四老爷是祥林嫂死亡的关键人物。
  祥林嫂婆婆代表的是封建家长。“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尽管她生活在小户人家,每日靠着打柴为生,生活穷苦潦倒,可是在她心里,“族权、夫权”却根深蒂固,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家长。祥林嫂一生的悲剧,与这个女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是祥林嫂迎娶、绑回、再嫁,一切皆是她一手操办的。她不但私占祥林嫂的工钱,还将丧夫的儿媳以“商品”的形式转卖他人。她的毒辣、无情、贪婪简直令人发指!封建家长下劳动妇女所遭受的压榨竟是如此深重!
  柳妈也是一个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毒害的底层劳动妇女。她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她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让祥林嫂捐门槛,想要帮她跳出苦海。实际上,作为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她也把祥林嫂推向了深渊。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我对于祥林嫂关于“人死后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的问题,表现得吞吞吐吐,模棱两可,是“说不清”,表现出了善良一面,也呈现出“我”无能为力、逃避现实的真实心理。“我”是祥林嫂最后见到的人。可以说,虽然不是“我”最后害死了祥林嫂,“我”却使祥林嫂死得很恐怖。
  学生可以根据文本找到这些信息的相关线索,并通过讨论交流,得到合理的答案。然而事实上仅仅找到了“杀人刀”,却没有抓到真正的“幕后黑手”,而“幕后黑手”又究竟是谁呢?基于以上的讨论分析,从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还有 “我”的表现可知,他们的态度、行为,使得祥林嫂的精神、灵魂深受迫害,是祥林嫂一生悲剧的主导者,而他们的这些行为,皆是受传统封建礼教的驱使,而祥林嫂就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与此同时,鲁镇上的所有人,也都是传统封建社会统治的牺牲品。因此,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祥林嫂是被“吃人”的封建礼教给害死的! 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在这样的讨论与交流中,学生不仅能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思想得到更丰富的升华。
  三、在反思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元认知的高度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让学生学会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是促使学生生成的一个好的切入点,学生在自己的反思中能够发现问题,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在每堂课后,老师也要做好教学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的导入如何做到更好,更贴近学生生活?突发状况的处理是否合理?教学目标的完成有没有很好地实现?只有不断地反思,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真正地当好学生的引导者。
  教师要在课堂上“以生为本”,牢牢把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用更好的问题导引,激发学生思维火花,使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展现语文课堂最“美丽的风景”,并让课堂真正地成为一段“有激情的行程”。
其他文献
介绍了边坡治理及爆破技术概况,对爆破工程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及边坡治理中爆破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在边坡治理爆破过程中必须要确保爆破孔的距离控制在50 m~100 m之
中国正朝着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稳步前进,政府财政收入体量越来越大,各级政府越来越关注怎样合理分配及有效使用财政资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财政项目越来越多,资金量越来越大,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断裂活动和地震活动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不同于一般做法,文中用地震的活动性来分析断裂带的活动特征。为了解邯郸市周边存在的断裂带的活动特征,基于邯郸市附近地震台网监
金缕梅开花的时节,庐山植物园里充满春天的喜悦。1994年,是庐山植物园建园60周年。60年前,当时任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的胡先骕(1894—1968),为了创建我国自己的植物园,于
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有效地发展学生学力。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学力发展型课堂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发展性特点。构建学力发展型数学课堂必须制定适切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