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课堂”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智慧医学·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主要从形态变化的角度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在病理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雨课堂是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智慧教学工具,目的是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体验,让师生互动更多、教学更为便捷。文章分析了将“雨课堂”应用到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对病理学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雨课堂”;病理实验教学
  1.1病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病理学教学中存在授课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授课方式仅利用课堂时间教师很难将所有重点和难点讲解清楚。病理学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补充及实践,具有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在以往的教学中,病理学实验教学是教师提前准备好每个实验的板书、挂图、病理切片及大体标本等,学生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镜下变化,教师是通过对挂图讲解来增强直观性,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学生学起来费劲、问题较多,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费力,工作强度大、效率低、效果不理想。不能全面地反映病理學实验真实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既能节约上课时间,又能让学生更好的完成病理学实验。
  1.2“雨课堂”教学的优势
  智能手机是现代重要的通讯设备之一,借助于手机的雨课堂,可时时推送视频、PPT、文字讲义等,学生可以随时观看,直观性强。
  “雨课堂”的教学应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雨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传统的病理切片观察方法有了可替代的途径。传统的病理教学切片观察必须具备病理切片和显微镜两大要素,目前病理实验教学是将准备好的病理切片发给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雨课堂”可以在实验教学前把相关预习的实验内容、解剖结构、组织学形态图片、病理图片等推送给学生手机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提前进行病理实验课的预习。实验中运用多媒体把组织学形态图片及病理图片与病理切片显微镜观察相结合,实验后再把相关联的练习题推送给学生,结合实验内容完成作业。雨课堂的教学应用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及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各种病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雨课堂的应用使教师的演示、讲解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发生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实验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通过雨课堂的互动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讲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转变。
  雨课堂应用于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及实验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提升,实施雨课堂教学对教师教学应用能力是一个挑战,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同时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课堂组织能力等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教师一定要对课堂内容和设计非常熟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参加雨课堂教学的老师提前要集体备课,研究实验内容,确定实施细则,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1.3“雨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替代实验教学
  对病理学实验教学不能过于依赖于雨课堂PPT实验教学,还是要与显微镜观察病理组织切片为主,雨课堂PPT实验教学作为对照和辅助手段,在实验课内以病理切片的显微镜观察为主,雨课堂PPT病理图片可作为对照观察;在课外以雨课堂PPT病理图片观察以复习巩固,这样既为学生的课余学习提供一个空间,又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点唯一途径,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不断实现教学观念、课程标准以及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创多元化、个性化的雨课堂教学模式。在病理学实验课中引入雨课堂教学模式效果显著,为今后理论课的改革提供方向和依据。
  参考文献:
  [1]卓丽娟.病理学教学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2):130-132
  [2]吴波,周晓军.虚拟病理切片及其应用[J].临床实验病理杂志,2008,23(3)358-359
其他文献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即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后,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1]创伤后,是指个体经创伤性事件后;应激,是指个体身心感受威胁时的一种紧张状态;障碍,即精神障碍,包括各种精神活动的异常。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生理机制;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  由于PTSD临床表现具
摘要:目的:对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率进行对比观察。方法:将我院近五年收治的86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患者均采用的是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方法,观察组43例患者接受的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黄斑水肿、眼压过低、脉络膜脱离以及滤过泡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两组比较均呈显著差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和研究脑卒中后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模式,从而研究其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所选择的案例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所接诊的100例脑卒中后恢复期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内容,并且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平均将其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且每组患者的数量为50例。通过针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恢复期治疗方式,针对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之上采用康复治疗模式,从而比较两组患者在日常
摘要:目的:对穴位贴敷联合按揉足三里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腹胀便秘症状的改善作用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奇偶分配法分至2组中,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前者术后实施常规处理措施,后者术后联合穴位贴敷联合按揉足三里,对比两组产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
摘要:目的 探讨体外膈肌起搏(EDP)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21年5月我院急诊ICU重症颅脑损伤并伴机械通气的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EDP组;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EDP组增加体外膈肌起搏治疗,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膈肌厚度及移动度、撤机成功率、平均机
摘要: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科术后肛门瘙痒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收治的110例经过肛肠科手术后肛门瘙痒患者作为探究对象。将其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均为55例。参照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方式,研究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52/55),高于参照组的74.55%(41/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肿瘤相关抗原抗体联合检验应用于早期肺癌诊断中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调选该时段内我院数据库资料登记有效的23名早期肺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在对患者进行检验时,医务人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患者血清中7种肿瘤自身抗体(P53、GAGE7、PGP9.5、CAGE、MAGEA1、SOX2、GBU4-5)水平,进行诊断分析,不同抗原诊断的准确
摘要:目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使用无痛分娩联合体位管理对初产妇分娩结局产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所选择的案例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所接诊的120例初产妇案例资料,并且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平均将其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且每组患者的数量为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无痛分娩方式,观察组患者则在患者自愿的情况下采用无痛分娩联合体位管理的方式。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自由舒适的体位直到宫口全开,之后指导产妇用
摘要:目的:剖析产科临床带教中施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价值。方法:191例在我院产科大理大学第三期教改项目实习的全科医学专业的本科实习生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专科实习生,经双盲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其中,95例编入对照组的实习人员,择取科内常规的带教模式;96例纳入观察组的实习人员,基于对照组开展多元化教学方法。比较两组实习人员的考核结果及对带教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理论及实训操作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下背痛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治疗的110例下背痛疼痛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和试验组随机分为55例。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试验组对中医进行针灸康复训练。观察到的对下背痛恢复优良率和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康复优良率和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上有显着性(p<0.05)。结论:中医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下背痛效果良好。  关键词:中医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