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水稻田间管理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展开论述,旨在提高水稻种植的效率,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水稻;田间管理;栽培技术;推广
1 水稻田间管理栽培技术
1.1 选择优良品种
农户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水利、土壤状况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挑选水稻品种,要选择经审定,在当地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避免选择未经审定、试种、引种的新品种,防止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优良水稻品种具有植株高度适中,抗倒伏,抗病性较强,米质优等特征特性,往往能降低生产管理成本。
1.2 合理种子处理
1.2.1 晒种去杂去劣。种子在药剂处理前晾晒2~3d,并进行风选,通过去杂去劣,减少菌源并增加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发芽势。
1.2.2 选准药种浸种或拌种。如对恶苗病,可选用氰烯菌酯、咯菌腈、甲·嘧·甲霜灵等药剂浸种或拌种;对灰飞虱、稻蓟马发生较重地区,可用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等药剂浸种或拌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发生区,可用三氯异氰尿酸、氯溴异氰尿酸浸种或噻唑锌拌种;对稻瘟病重发地区及其感病品种,添加咪鲜胺等药剂浸种。药剂浸种时不可盲目加大或降低药剂浓度,浸种药液要淹没稻种,时间要保证在48~60h,浸后不用淘洗,直接播种或催芽播种。袋装化浸种时稻种装满2/3袋,并时常翻动种子,提高浸种效果。
1.2.3 催芽育秧。塑盘集中育秧要适当降低育秧期间温度,创造不利于恶苗病菌侵染的温度条件;旱育秧田催芽时禁用稻草垫底或覆盖,以防稻草带菌再侵染;避免高温催芽和催长芽。
1.3 培育移栽幼苗
1.3.1 苗床搭设。苗床的搭设应当满足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管理便捷等条件,以为后续的壮苗、去弱留强等工作做好准备。
1.3.2 苗床设计。苗床的个数应当根据实际播种量与目标产量科学设计。
1.3.3 苗床培育。苗床底部要培育好底肥,为种子的发育与出苗提供充足的养分,底肥要和土壤充分搅拌,土壤酸碱性维持在5.5左右,当酸性过高,会引发水稻立枯病,酸性过低会降低出苗效果。
1.4 秧田管理
在播种盖膜第2~3d,要及时检查墒面湿度,第5~6d揭开两头薄膜进行放风降温,防止高温烧苗,到秧苗二叶一心时揭膜,揭膜后及时灌水护苗,一周内,施尿素4~5kg/667m2进行追肥壮苗(如是机插秧看秧苗长势合理施肥),及时防治苗瘟。
1.5 大田管理
1.5.1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栽插最宜时间是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机插秧秧龄15~20d,手插秧秧龄28~30d最适宜,机插秧栽插2万穴/667m2,手插秧栽插1.8万穴/667m2。
1.5.2 田间水分管理。插后的秧苗要保证水分供应充足,建立水层,以浅灌为主,水温不宜过低,减轻低水温对水稻分蘖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水稻苗开始返青时,要保持浅水层,深度控制在3~5cm左右,利于水温、地温的提升,能有效促进秧苗的根系发育,出根快,早分蘖。栽后30~35d,田间分蘖达到所设计的有效穗时,要及时撤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晒田时间5~7d后及时灌水。对苗数足,叶色浓,长势旺,肥力高的田应早晒、重晒,以人立不陷脚,叶片明显落黄为度;相反则应迟晒、轻晒或露田,田中稍紧皮,叶色略退淡即可。
1.5.3 田间肥效管理。水稻返青后会进入快速生长期,由于根系的不断发育以及分蘖数的增加,对于养分的需求呈不断增加趋势,所以要及时施尿素8~10kg/667m2作分蘖肥。水稻抽穗杨花时,看禾苗长势施促花保花肥。严格遵行前促、中控、后补、氮磷钾配合的施肥原则。
1.6 病虫害防治
1.6.1 农业防治。选择抗病虫品种,采用合理的配套栽培措施(如稻蛙、稻鸭、稻虾等)。
1.6.2 物理防治。使用物理杀虫灯。
1.6.3 化学防治。防治方法采取机动联防: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螟虫、飞虱等。根据不同时期病虫害测报对症选择药剂喷雾防治,主要药剂有:三环唑、吡虫啉、井岗霉素、杀虫双水剂等。
2 如何有效推广水稻田间管理栽培技术
2.1 健全推广机制
农业部门要按照国家惠农政策,扩大农业技术宣传面;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技术宣传推广效率纳入到部门绩效考核中,明确推广人员的职责,激发推广动力,营造良好的技术推广环境,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2 开展技术培训
针对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大力培育农技推广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对地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开展技术指导。同时,推广小组要综合运用多媒体平台,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宣傳推广农业技术,激发农民的兴趣,提高推广效率。
3 结论
科学运用田间管理与栽培技术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农业部门要重视技术推广工作,把握好推广各个环节,掌握技术运用要点,让种植户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种植效率,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水稻优质高产田间管理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9,601(8):35.
关键词:水稻;田间管理;栽培技术;推广
1 水稻田间管理栽培技术
1.1 选择优良品种
农户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水利、土壤状况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挑选水稻品种,要选择经审定,在当地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避免选择未经审定、试种、引种的新品种,防止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优良水稻品种具有植株高度适中,抗倒伏,抗病性较强,米质优等特征特性,往往能降低生产管理成本。
1.2 合理种子处理
1.2.1 晒种去杂去劣。种子在药剂处理前晾晒2~3d,并进行风选,通过去杂去劣,减少菌源并增加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发芽势。
1.2.2 选准药种浸种或拌种。如对恶苗病,可选用氰烯菌酯、咯菌腈、甲·嘧·甲霜灵等药剂浸种或拌种;对灰飞虱、稻蓟马发生较重地区,可用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等药剂浸种或拌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发生区,可用三氯异氰尿酸、氯溴异氰尿酸浸种或噻唑锌拌种;对稻瘟病重发地区及其感病品种,添加咪鲜胺等药剂浸种。药剂浸种时不可盲目加大或降低药剂浓度,浸种药液要淹没稻种,时间要保证在48~60h,浸后不用淘洗,直接播种或催芽播种。袋装化浸种时稻种装满2/3袋,并时常翻动种子,提高浸种效果。
1.2.3 催芽育秧。塑盘集中育秧要适当降低育秧期间温度,创造不利于恶苗病菌侵染的温度条件;旱育秧田催芽时禁用稻草垫底或覆盖,以防稻草带菌再侵染;避免高温催芽和催长芽。
1.3 培育移栽幼苗
1.3.1 苗床搭设。苗床的搭设应当满足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管理便捷等条件,以为后续的壮苗、去弱留强等工作做好准备。
1.3.2 苗床设计。苗床的个数应当根据实际播种量与目标产量科学设计。
1.3.3 苗床培育。苗床底部要培育好底肥,为种子的发育与出苗提供充足的养分,底肥要和土壤充分搅拌,土壤酸碱性维持在5.5左右,当酸性过高,会引发水稻立枯病,酸性过低会降低出苗效果。
1.4 秧田管理
在播种盖膜第2~3d,要及时检查墒面湿度,第5~6d揭开两头薄膜进行放风降温,防止高温烧苗,到秧苗二叶一心时揭膜,揭膜后及时灌水护苗,一周内,施尿素4~5kg/667m2进行追肥壮苗(如是机插秧看秧苗长势合理施肥),及时防治苗瘟。
1.5 大田管理
1.5.1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栽插最宜时间是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机插秧秧龄15~20d,手插秧秧龄28~30d最适宜,机插秧栽插2万穴/667m2,手插秧栽插1.8万穴/667m2。
1.5.2 田间水分管理。插后的秧苗要保证水分供应充足,建立水层,以浅灌为主,水温不宜过低,减轻低水温对水稻分蘖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水稻苗开始返青时,要保持浅水层,深度控制在3~5cm左右,利于水温、地温的提升,能有效促进秧苗的根系发育,出根快,早分蘖。栽后30~35d,田间分蘖达到所设计的有效穗时,要及时撤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晒田时间5~7d后及时灌水。对苗数足,叶色浓,长势旺,肥力高的田应早晒、重晒,以人立不陷脚,叶片明显落黄为度;相反则应迟晒、轻晒或露田,田中稍紧皮,叶色略退淡即可。
1.5.3 田间肥效管理。水稻返青后会进入快速生长期,由于根系的不断发育以及分蘖数的增加,对于养分的需求呈不断增加趋势,所以要及时施尿素8~10kg/667m2作分蘖肥。水稻抽穗杨花时,看禾苗长势施促花保花肥。严格遵行前促、中控、后补、氮磷钾配合的施肥原则。
1.6 病虫害防治
1.6.1 农业防治。选择抗病虫品种,采用合理的配套栽培措施(如稻蛙、稻鸭、稻虾等)。
1.6.2 物理防治。使用物理杀虫灯。
1.6.3 化学防治。防治方法采取机动联防: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螟虫、飞虱等。根据不同时期病虫害测报对症选择药剂喷雾防治,主要药剂有:三环唑、吡虫啉、井岗霉素、杀虫双水剂等。
2 如何有效推广水稻田间管理栽培技术
2.1 健全推广机制
农业部门要按照国家惠农政策,扩大农业技术宣传面;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技术宣传推广效率纳入到部门绩效考核中,明确推广人员的职责,激发推广动力,营造良好的技术推广环境,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2 开展技术培训
针对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大力培育农技推广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对地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开展技术指导。同时,推广小组要综合运用多媒体平台,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宣傳推广农业技术,激发农民的兴趣,提高推广效率。
3 结论
科学运用田间管理与栽培技术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农业部门要重视技术推广工作,把握好推广各个环节,掌握技术运用要点,让种植户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种植效率,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水稻优质高产田间管理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9,6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