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方法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84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在生活中,学习好的同学,总有一套学习的有效方法。而很多同学为自己记忆力不好而感到苦恼。高中化学学习,需要记忆的内容相对较多:第一,化学本身有着独特的化学用语,如元素、原子、分子、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部分必须记忆。第二,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必须牢记,否则无法应用。因此,化学课堂教学除了要有严密的逻辑外,还需要有趣味性,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
  尽可能趣味化。如编选歌诀、利用谐音、形象比喻等方法,可以帮助记忆。
  
  一、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再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编如下歌诀:“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氨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来”。
  象元素符号、化合价、溶解性表等都可以编成歌诀来进行记忆。歌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用来帮助记忆,使你轻松愉快地巩固学习成果。
  
  二、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再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锰、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的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
  
  三、会意记忆法
  
  会意记忆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
  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因此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再如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一分为二”(分解反应)“合二为一”(化合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相互交换”(复分解反应)。
  
  四、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实验或概念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记忆。联想法是带有验证性的记忆方法,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问题特征,由此及彼发展联想。如记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可用实验联想,对比联想,再如将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来记忆:“由同(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化合物)。对于文字较少而又零乱的难以记忆的小问题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奇特联想,如氢氧化钠的用途是: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上,可记为:“纸(织)上染了肥油”。
  
  五、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须的骨架进行记忆。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记为:“检、装、夹、点、收、移、熄。”“检”指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装”指往试管里装药品:“夹”指把试管夹在铁架台上:“点”指点燃酒精灯:“收”指收集气体:“移”指把导管先移出水面:“熄”指熄灭酒精灯。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
  
  六、猜谜记忆法
  
  猜谜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知识编成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生动形象幽默的谜语进行记忆。如记忆一氧化碳性质的谜语是:“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
  
  七、形象比喻记忆法
  
  形象比喻记忆法就是借助于形象生动的比喻,把那些难记的概念形象化,用直观形象去记忆。如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这个问题是比较抽象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打这样个比方就可以理解了,也易于记忆了。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再如有机化学烯烃中有双键,易发生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乙烯发生聚合反应时生成聚乙烯,可形象地运用手插手“C=C”和手拉手“-C-C-”作比喻,这样较易记祝总之,趣味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图示记忆、归纳记忆、借曲填词记忆等。
  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这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好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便成为一句空话。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总结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法。只要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就不失为一种好的记忆方法。
其他文献
喜鹊是人们非常喜爱的鸟。  它身上的羽毛黑白相间,而且黑色中还闪耀紫色的光泽。  喜鹊的身后拖着一条长尾巴,当它在枝头停歇的时候,它的尾巴常常上下翘动,十分惹人喜爰。  喜鹊不仅长得好看,而且还非常能干,被人们誉为“田野卫士”呢。  这是怎么回事呀?  原来,喜鹊每天清晨,总喜欢成群结伙地飞到田野里去寻找食物,它们两个两个地在田间、草叶上跳跃,捕捉害虫。  喜鹊每年要吃掉许多蝗虫,像蝼蛄、松毛虫和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本人就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三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简要论述。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具有能够揭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摘 要: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合理适度地渗透法制教育,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法制教育效果,这不仅是培养法制精神、涵养法制文明的需要,对遏制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急剧增多现象,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术教育;法制教育;渗透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2 -01     笔者以为合理发掘美术教学中深厚的文化资源,结合丰富多彩生
1887年春的一天,一個神情严肃的年轻人走到伏尔加河边。他一语不发,凝视着湍急的河水,似乎在思索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猛然举起拳头,重重地击在旁边的小树上,缓慢而又坚定地说道:   “不,我们不走这样的路,应当走的不是这种道路!”说完,年轻人庄严地向哺育他的伏尔加河深深地鞠了一躬,抬头向远方眺望,两眼露出炙热而又充满希望的光芒。这位年轻人,就是刚刚17岁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他刚刚接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学生不快乐现象的原因,提出了让学生重新找回快乐的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快乐体育;教学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3 -01     “快乐体育”一直被认为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快乐体育,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快乐,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不
黄海岸边,龙河之畔,闪烁着一颗耀眼的教育明珠——赣榆县海头中学。这所从当初“平房三四排,教师八九个”的乡村学校发展为今天楼宇壮观、俊彦满校的现代化园林式四星级高中,她该有着怎样的气魄!如今她占地240亩,建筑面积达62658平方米,拥有7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00余人,教师316人,中、高级职称178人,省、市、县基本功大赛、专业技能比赛及优质课评比获奖186人,研究生学历18人。近年来,学校先
摘 要: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文章,都应指导学生有效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1 -01     朗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使其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能纯粹的技术课,它也可以利用本学科的优势,进行德育渗透教学,它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有效补充,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德育;信息技术;课程;渗透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2 -02   《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纲要(高级)》规定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
笔者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参照国外英语泛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学英语教学实际和自己的教学感悟,谈谈泛读课程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能够呈现选修课程的设计理念,提升泛读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一、课程设计的条件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所有学校都开设选修课,选修泛读的学生每周都有机会进行泛读训练;各校都有图书馆和网络设备,教学资料可以方便地获得;绝大部分教师能熟练使用网络等课程资源,具备泛读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当是人的发展的“学程”设计,而不单纯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程”设计。教学需要情境的支撑,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力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知识的学习,那么,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有哪些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与社会、生产联系密切,生活处处涉及数学知识。利用学生最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