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复兴视野下的闽茶统购统销政策(1937-1945)

来源 :农业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d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1945年实施的闽茶统购统销,是国民政府全国茶叶统购统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茶统购统销顺应了社会舆论呼吁政府复兴茶业和维持战时闽茶对外贸易的现实要求.但是在具体实施、利益分配、贸易效果等层面不尽如人意,引发了政府与福建茶业界的矛盾冲突.闽茶统购统销实施的曲折历程是国民政府茶业治理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民国晚期福建茶业发展的举步维艰.
其他文献
清末民初,北京茶馆林立、种类繁多.根据营业性质与经营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等类型.茶馆与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被赋予了信息与社交中心、交易与雇佣中心、矛盾调解中心等多重角色,同时它还是北京市民观看表演和进行围棋、虫鸟、灯谜等游戏的场所.透过茶馆的时空变迁,可以一窥近代北京社会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过程中新旧文化的熔融与冲突,是北京城市记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代饮茶之风盛行,茶具不仅透露出辽代饮食风俗的嬗变,而且成为文明互鉴与融合的媒介.忽洞坝辽墓出土的一套盏及盏托,系迄今为止辽代西京道地区的唯一银质茶具,外形优美而独特,茶酒同器并赓续盛唐之风,融合南北交流,昭示出辽代西部地区文化的多元性特色.忽洞坝墓葬地处农牧交错带与草原丝绸之路南线的必经之地,独特的区域位置为文化的多元融合提供了可能.以小观大,对忽洞坝墓葬出土的辽代茶具及其文化多元特征进行分析,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辽代茶具面貌的了解,另一方面对辽代西部地区文化多元性的进一步研究亦有所裨益.
《香港华字日报》是晚清民国时期该地区著名的商业报纸.本文通过对该报1898-1923年间刊载的有关茶业原始资料的爬梳和研究,希望能还原同期香港茶市情形之一部.
渔洋关是近代鄂西茶叶贸易的集散中心,其地理位置优越、商贾云集、茶叶种植广泛基础和国际市场需求等因素促进了渔洋关茶业的兴起,水陆交通、国际市场变动和时局变迁等因素共同影响着渔洋关茶叶贸易的兴衰,茶业经济在艰难中曲折发展,但同时推动了区域茶业社会的形成.近代渔洋关茶叶贸易的发展表明了区域与其外部时空的整体联动性,并且在与全球化的并接融合中,区域茶业也在不断调适自身.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超验主义者梭罗在接触儒家的生态智慧后,结合美国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其代表作《瓦尔登湖》体现出中国儒家生态智慧与美国超验主义生态思想的融合.随着生态批评的兴起,《瓦尔登湖》被视为“绿色圣经”,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中国当代作家生态思想的渊源之一.这种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互动的现象,可以概括为儒家生态智慧的美国之旅及其精神还乡,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互鉴创新”现象.
宋元禅寺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重阳节由住持上堂烧香说法,僧众饮茶.僧人于端午饮菖蒲茶、重阳饮茱萸茶最早见于宋代寺院,即将茶与菖蒲、茱萸研磨后点饮,或于茶汤中加入菖蒲、茱萸碎末煮饮.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正式将其写入寺院仪轨,令天下僧人遵行,并一直延续至明清.宋元禅师语录与灯录保留有端午、重阳上堂说法并饮用菖蒲茶、茱萸茶的记载,其内容多带有驱邪禳灾、蠲除病疾的意味.宋元禅寺节庆饮用菖蒲茶、茱萸茶,反映了僧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同时影响了宋元文人的饮茶风俗.
熬茶是清朝统治时期,发生于西藏地方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宗教、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清王朝利用熬茶维持和巩固对西藏地方和蒙古诸部等边疆区域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于意识形态、经济、军事和政治四个维度的权力文化网络中.1840年后,尤其进入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晚清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熬茶形成的权力文化网络无法避免传统的边疆治理方式而走向坍塌.
弹筝峡因流水"如弹筝之声"而得名,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要道,但地望不明.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认为泾河主河道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至宁夏泾源县大湾乡阳庄一段19.1千米的峡谷,即为弹筝峡,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也是历朝的军事要塞,是汉代泾阳县通安定郡治所高平丝绸之路上的理想通途.十六国时期赫连定设伏于弹筝谷,斩北魏吐伐斤于此;北魏宇文泰命赫连达设关弹筝峡,控制了陇山左右;唐代唐蕃清水会盟以弹筝峡西口(今阳庄村)为界,在弹筝峡东口平凉城留下六个古城遗址,并有著名平凉劫盟事件;宋代弹筝峡路与黄石河路(华亭县
日前,第十二届中国乳业大会暨2021年奶业博览会在合肥召开.伊利面向全行业、全社会发布了《牧场管理实战手册》.回顾“十三五”,我国乳业在“种植、养殖、加工、消费、物流、贸易”全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展望“十四五”,我国乳业正迈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多年来,伊利不断加强质量建设,加大创新融合力度,加快国际化发展,为中国乳业赋能.
期刊
“十四五”时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征程的开启节点,也是中国践行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重要窗口时期.研判中国农业碳排放现状,知悉“十四五”时期中国农业碳排放调控仍面临宏观审慎政策问题、农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运作矛盾、产业链碳排放统计缺陷、农业碳排放服务机制失衡等困境.事实上,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等发达经济体早已就农业碳排放进行了探索,并形成稳妥调控体系,可供中国借鉴.在分析中国农业碳排放调控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提出建构妥帖性农业碳排放顶层设计、建设完善农业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