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40年:一本书读懂中国民营经济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o200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进者的身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改革者的步伐。
  作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方面,民营经济发展始终与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相连,既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也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顽强生长起来:40年前,我国没有一家民营企业。目前,我国民營企业近2500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 50万亿元,民营经济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超过50%,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占比超过80%,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90%。改革开放这40年,民营经济可谓是“从零到五六七八九”。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营经济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为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第一本全景式、全方位描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壮阔历程的著作——《中国民营经济四十年——从零到五六七八九》,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庄聪生先生曾任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政策理论研究室主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作者现任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代言人”,对民营企业非常熟悉,了解企业家的所思、所想、所盼和酸甜苦辣,作为时代的经历者、见证者、记录者,作者以其特殊身份、经历和丰厚学养,使得该书兼具思想高度、理论深度、知识广度和体感温度。
  在整体书的写作中,作者对民营经济饱含深情,在大量历史档案和文献中爬梳钩沉、在丰富案例和故事中条分缕析,从民营经济时代脉动的角度切入到对中国改革开放宏图大业的系统把握,以宏博的理论素养和敏锐的文学识见加以阐述,整本书构架宏大,视野开阔,笔调沉稳,表达生动,案例丰富,对各级组织、民营经济研究者、民营经济从业者均有着很好的参考与帮助作用。
  (1)梳理改革历程,回顾光辉历史。《中国民营经济四十年——从零到五六七八九》第一次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壮阔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翻开此书,一部鲜活生动、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史跃然纸上: “嫩芽破土出:民营经济萌生起步阶段(1978~1992)”——“风来满园春:民营经济快速发展(1992~2002)”——“水阔船好渡: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阶段(2002~2012)”——“潮涌百舸飞:民营经济全面提升发展阶段(2012~2018)”,一条清晰的改革路线图和辉煌历程表廓清框架;“承包”、“下海”、“个体户”、“股份制合作”、“互联网创业”,一个个逐年变化的“热词”;“个体经济写进宪法”、“从‘有益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 “‘两个毫不动摇’的提出”、“两个‘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两个都是”“三个平等”的提出,一个个渐进式改革关键词;“投机倒把罪”从《刑法》删除、“私有财产”的入宪、“两个不可侵犯”的提出、“保护产权”文件的颁发,一个个重大方针政策的厘清内涵……在作者行云流水的表达中,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路、逻辑和智慧得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独特经济发展理念和道路得以高度提炼和总结。
  (2)把握时代脉动,指引砥砺方向。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营经济四十年》一书,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意见”中“将改革进行到底”思想体系的思路、逻辑和智慧,把握时代大势,深入探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之道,引领民营经济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增强动力、厚植优势,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为民营经济如何从改革开放到深化改革时代进一步发展、为相应决策管理层出台经济新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和现实针对性的理论、实战指南。民营经济如何紧跟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成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引领者;如何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区域发展战略中寻找发展机遇;如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军民融合产业等产业发展战略中找准自身定位……对于这些问题,该书都给了清晰解答,为新时代改革探索及创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3)书写改革故事,传播时代精神。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的壮阔历程,庄聪生先生在书中用了40个民营经济成功样本和生动故事,感知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强劲脉动。在书中,作者将任正非、马云、马化腾、曹德旺、李书福、雷军等一批企业家艰苦创业的奋斗经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四小虎’”、“晋江模式”等一批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成长路程;华为、苏宁、恒安、红豆、吉利、三一、新希望等一批优秀企业的蝶变过程娓娓道来,这一批优秀企业家及其企业,以其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不折不挠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民营企业家奋发向前,砥砺奋进。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作者有力宣传着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让读者在催人奋进的阅读体验中,充分感受到民营经济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这些生动描绘与细腻叙事,也更加使得整本图书的厚重性、哲理性、思想性跃然,知识性、生动性、可读性纷呈。
其他文献
唐奕  中央编译出版社  9787511729019  2016-02  56.00
张胜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787509777732/2016-01/69.00  本书历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历史性事件,如深圳、珠海、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小平同志的深圳视察,东莞的经济腾飞,浦东新区开发,以及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细致描绘了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沧桑巨变,阐述了中国人的力量、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人的梦想,以及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联系。作者将电
吴敬琏 厉以宁 等/中信出版社/  9787508658124/2016-03/49.00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改革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也被写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成为“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众多新动能的重中之重。  本书集结国内最权威的专家学者、
贾大山著  作家出版社  9787506373036  2014-01 33.00  本书为贾大山最具代表性的精品作品集。作品以朴实无华的笔调,雕刻出日常生活中乐观的辛酸、优美的丑陋、诡谲的幽默和困苦的温馨,文字质朴,情感温厚,创意精致,称得上当之无愧的当代文学精品。
左小词新作《棘》书写了一个叫“雾云”的村庄里的故事,这一充满诗意的村庄名本身却也暗含云深雾远、虚无缥缈之意,被塑造的八位女性也都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人生经历。即使有着刻板印象和二元对立的天然窠臼,也依然难以不从女性叙事的角度对该作做一番初步考察,但在考察之中,《棘》蕴含的更丰富的内涵也跳将出来。  《棘》之于女性叙事新空间的贡献或许在于被说得泛滥甚至被污名化的女性主义最基本的诉求已经开始浸染偏远
“过云”绝非虚名。  在过云山居开业的两年时间内,近万“云客”在临崖当风的谷口目睹过云婆的舞姿。因为谷口特别的V字形结构和高差,云气总是很有规律地在谷底生成聚集,随后便前仆后继,如涨潮般向西坑村席卷而来,直至整个民宿和村落被罩在匡庐一般的浓雾里。当客人们还沉浸在云雾里不知所踪时,云潮又倏然退去,山脊尽头的天空露出“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颜色。三春时节云事最盛时,谷里的云潮往往一天之内便冲锋四五次,云潮
回忆自己的阅读生涯,我这一生中,最值得夸耀的,就是大多数时间都没有刻意在读什么必读书。除了应付考试,都是随性而为,想读什么读什么。我读中学时,高考取消了,大家读书很轻松。后来恢复高考,考大学,考研究生,虽然考上了,真正的原因还是临时抱佛脚,靠吃苦和熬夜,靠运气。如果说没用,那些用来应付考试的玩意,才是真正没有用的东西,不仅没用,还把人脑袋给搅糊涂。我是真正地痛恨考试,因为有这样那样的考试,所谓必读
独享一杯咖啡茶  我喜歡的一个人的生活是,下午阳光洒满窗台,干干净净地收拾好自己,听着音乐,打理家务。最后浑身清爽,窗明几净。再泡上一杯咖啡,多么愉悦。  小巧精致的咖啡机,明晃晃的咖啡壶,洁白光滑的小方杯,所有的这一切都那么美好。开水注入容器时,咖啡粉在呼吸,在冒泡,然后慢慢滤出香气馥郁的咖啡,也滤出了一个人平凡的幸福。  每个人最希望、最期盼的,是可以长久拥有简约的幸福。咖啡有无限的治愈力量,
美国全国艺术基金会多年密切关注美国成年人在艺术领域的参与性,自1982年起,定期对成年人群进行专向大规模数据调研和普查工作,至今已开展了5次普查。最近一次普查结合之前的调研数据,系统记录了近30年美国全民阅读活动参与性的发展状况,并于2009年发布了调查报告《日益高涨的全民阅读》。据该报告显示,多年以来,美国成年民众的阅读参与性在经过了数十年的下滑后,首次出现上升趋势,美国各成年民众群体的阅读参与
就我个人而言,记住一个作家大概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看过某段文字便自然地记住了文字的主人;一种是其名气太盛,忍不住去拜读,之后便记在心里的;还有另外一种便是熟悉其文字多年后,某天再看到其文字,然后慨叹一句,原来就是他啊!  对于一个学习中文的人来说,大陆的很多作家是在语文课本和大学教材上熟悉的,记住他们一半因其文笔,一半也是因为学习的客观原因。但对于台湾的一些作者,大多是在学习之外的阅读中了解的,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