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从隐形教育方法的特点出发,分析了高校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两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措施。
关键词:隐形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1、隐性教育方法的特点
隐性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没有明显的教学目标,隐性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像显性教育方法那样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往往是通过一些课外实践或者娱乐文化等活动,取代显性教育方法中的强制性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或者讲座等,使得受教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受教感受,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受教过程。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听课者感受,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入了更多的娱乐元素,能够使听课者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是因为在进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时,学生完全很难以找寻自己的兴趣点,不能够对课堂内容提起兴趣,严重影响着听课的效果。相反通过课外的一些文化活动,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去观察去体会去参与,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感兴趣了,才能够更好的接受。实际上这就像亲手去组装模型一样,从课本上我们可以了解这个模型的各个部件以及组装方法,但是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组装,才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该模型各个部件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3) 隐性教育方法的“随意性”。这种教育方法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显性教育方法中“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教育者,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周围的同学之间都可以相互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高校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传统显性教育方法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是隐性教育方法的提出更加的丰富了教育方式的内容,能够作为显性教育方法强有力的支撑,实现更大的教学效果。大学是培养一个人各方面素质以及锻炼其自身生存能力的重要环境,大学生需要这个环境来进行过度,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现在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这一代的成长环境已经和以往有着很大的改善,但是也正因为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这一代的大学生在心里抗压能力以及相应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变化,学生之间的攀比、炫富、浮躁现象非常严重。有些家长和老师认为,作为学生第一要务是要把学习搞好。这种想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现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有一定专业技术,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等等多方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如马哲,毛概,邓小平理论等,在学生中间普遍认为是最好过的几门科目。考的分数好并不是说这几门课程好学对这些课程重视,相反学生对于这几门课程都是通过考前临时突击,考试答非所问,考后苦求老师。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很多年,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的对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适应能力,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大量课外时间的培养与感染同样会对学生起到很大的作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环境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个人全面素质的锻炼。
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具有明确的教育方向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等,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培养方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相互协调,这就更需要各个部门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方向,一旦部门之间的方向不同,就会导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大相径庭,最终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完全失去了实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只有方向一致了,教育的主攻点确定了才能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佳化。
(2)注重高校已有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
高校之间的评比所参考的因素很多,大多数都是看这个高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成果以及学生的就业率等。高校与高校之间在师资力量上的差距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弥补,但是在隐性教育资源上的差距就很难以短时间内缩小。高校毕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这个高校隐性教育资源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但是不能因为学校所拥有的隐性教育资源少就不发展,相反这种情况下,高校更应该发现自身已有的隐性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资源的利用价值,同时在今后的学校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隐性教育资源。校园建筑形状与设置直观的在学生心目中塑造着一定的形象,现如今的高校建设都想建设一个标志性建筑物,以凸显这个学校的实力。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与其他高校或者一些社会机构的合作,充分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充实。学生可以通过高校的这些合作机构进行社会实习和社会体验,在实际的社会环境中去感受与校园坏境不同的生活,从中去获得自己所需的经验积累。其实这种做法在国外已经普遍开展,高校的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要进行一定时间的校外工作或者参与一定时间的校外活动,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够获得毕业证书。我国高校目前也在逐步的开展这项工作,大四的学生都会要求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工作,但是实际社会实习工作的效果去不明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学校还是不够重视,学生毕业时只需要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即可,不能够实际考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所吸取的社会生活经验。因此,高校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只注重建设不注重考察,表面上是做了很多的工作,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什么效果。后期的反馈检查很重要,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隐性教育资源,然后通过长期的发展找寻适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够从根本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实际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李伟明《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国教育报,2002年2月7日
[2]季诚钧《试论隐性德育课程》《课程教材教法》(京),1997年第2期
[3]毛天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讨[D].合肥工业大学,2005.
关键词:隐形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1、隐性教育方法的特点
隐性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没有明显的教学目标,隐性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像显性教育方法那样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往往是通过一些课外实践或者娱乐文化等活动,取代显性教育方法中的强制性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或者讲座等,使得受教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受教感受,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受教过程。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听课者感受,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入了更多的娱乐元素,能够使听课者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是因为在进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时,学生完全很难以找寻自己的兴趣点,不能够对课堂内容提起兴趣,严重影响着听课的效果。相反通过课外的一些文化活动,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去观察去体会去参与,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感兴趣了,才能够更好的接受。实际上这就像亲手去组装模型一样,从课本上我们可以了解这个模型的各个部件以及组装方法,但是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组装,才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该模型各个部件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3) 隐性教育方法的“随意性”。这种教育方法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显性教育方法中“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教育者,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周围的同学之间都可以相互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高校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传统显性教育方法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是隐性教育方法的提出更加的丰富了教育方式的内容,能够作为显性教育方法强有力的支撑,实现更大的教学效果。大学是培养一个人各方面素质以及锻炼其自身生存能力的重要环境,大学生需要这个环境来进行过度,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现在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这一代的成长环境已经和以往有着很大的改善,但是也正因为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这一代的大学生在心里抗压能力以及相应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变化,学生之间的攀比、炫富、浮躁现象非常严重。有些家长和老师认为,作为学生第一要务是要把学习搞好。这种想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现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有一定专业技术,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等等多方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如马哲,毛概,邓小平理论等,在学生中间普遍认为是最好过的几门科目。考的分数好并不是说这几门课程好学对这些课程重视,相反学生对于这几门课程都是通过考前临时突击,考试答非所问,考后苦求老师。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很多年,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的对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适应能力,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大量课外时间的培养与感染同样会对学生起到很大的作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环境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个人全面素质的锻炼。
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具有明确的教育方向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等,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培养方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相互协调,这就更需要各个部门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方向,一旦部门之间的方向不同,就会导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大相径庭,最终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完全失去了实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只有方向一致了,教育的主攻点确定了才能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佳化。
(2)注重高校已有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
高校之间的评比所参考的因素很多,大多数都是看这个高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成果以及学生的就业率等。高校与高校之间在师资力量上的差距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弥补,但是在隐性教育资源上的差距就很难以短时间内缩小。高校毕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这个高校隐性教育资源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但是不能因为学校所拥有的隐性教育资源少就不发展,相反这种情况下,高校更应该发现自身已有的隐性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资源的利用价值,同时在今后的学校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隐性教育资源。校园建筑形状与设置直观的在学生心目中塑造着一定的形象,现如今的高校建设都想建设一个标志性建筑物,以凸显这个学校的实力。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与其他高校或者一些社会机构的合作,充分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充实。学生可以通过高校的这些合作机构进行社会实习和社会体验,在实际的社会环境中去感受与校园坏境不同的生活,从中去获得自己所需的经验积累。其实这种做法在国外已经普遍开展,高校的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要进行一定时间的校外工作或者参与一定时间的校外活动,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够获得毕业证书。我国高校目前也在逐步的开展这项工作,大四的学生都会要求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工作,但是实际社会实习工作的效果去不明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学校还是不够重视,学生毕业时只需要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即可,不能够实际考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所吸取的社会生活经验。因此,高校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只注重建设不注重考察,表面上是做了很多的工作,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什么效果。后期的反馈检查很重要,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隐性教育资源,然后通过长期的发展找寻适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够从根本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实际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李伟明《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国教育报,2002年2月7日
[2]季诚钧《试论隐性德育课程》《课程教材教法》(京),1997年第2期
[3]毛天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讨[D].合肥工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