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竞争少有赢家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tara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象棋比赛、围棋比赛、少儿英语口语大赛、钢琴考级、舞蹈考级、讲故事比赛……在孩子身边,这样那样的比赛几乎充斥着每个大小长假、节日、典礼。这些参赛的孩子很大一部分还在上幼儿园,有的甚至才刚刚开始“学艺”,身、心、智还懵懵懂懂,这一场接一场的“比赛”,对他们到底是福是祸?
  竞争之弊细细数
  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我们让孩子参赛,目的是希望通过比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想法虽好,但实际情况却不一定。对赢了的孩子来讲自不赘言,对那些输了的孩子,尤其是“输多赢少”的孩子而言,比赛就像是一场噩梦。这时候,越鼓励孩子参加比赛,他的自信心越容易在一次次宣布结果中消磨殆尽!
  竞争产生对自己的不满意。那天溪溪去上国际象棋课,老师讲完新的知识点,照例让孩子们轮流下棋。溪溪和一个女孩下棋,眼看着溪溪吃她的子越来越多,直到最后只剩下两个子的时候,女孩的爸爸坐不住了,起身念叨女儿:“丫丫怎么那么不会布局,这盘棋你其实可以‘和’的。”丫丫本来就输了棋,再加上爸爸的埋怨,情绪一低落就哭起来:“我本来就下得比溪溪差,你还要我和她比赛……”虽说溪溪赢了那盘棋,但我心里同样不好受,为那个孩子。“绝大多数竞争对绝大多数孩子没有好处,即使获得了证书,其背后也往往潜伏着久远的伤害。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这是尼采的一段话,我记忆太深刻了。
  竞争易使胜者狂妄。竞争成功,会对孩子的自信心产生积极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与此同时,成功也会带来负面作用,即容易产生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心理。让孩子从小懂得爱人,不仅要爱自己,还要爱爸爸妈妈、爱大家,这是家教的重中之重。然而,一个“赢”惯了的孩子,难免会觉得自己最优秀的,最值得别人爱,把成功与爱等同起来。因此,他很少能体会到“弱者的心态”,失去谦卑的心,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竞争环境下的生存法则
  选孩子的强项去参赛。从幼儿园就兴起的各种“赛事”,说白了就是商业机构利用家长的求胜心、虚荣心、攀比心,制造出来的“赚钱模式”。所有的排名和比赛,真正能够成就的,只有前几名的孩子,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只能是一次次证明自己“不行”。既然如此,家长就要转换心态,将送孩子去竞争的目的由“锻炼”变成“积累”,由“考验”变成“经验”,由“拔得头筹”变成“燃起自信”。
  输赢各有收获。还是前文那次经历,溪溪赢了丫丫后,我和她进行了一次聊天。我:“你觉得今天表现怎么样?”溪一笑:“我赢了呢!”我:“但妈妈觉得你今天下得一般。你本来可以‘两步杀’就将军的,结果绕了多大的弯儿啊。赢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今天有没有进步。”溪溪点头。我继续问:“那你觉得丫丫下得怎么样?溪:“当然不好啦。”我:“所以她爸爸说得对呀,丫丫是可以下成和棋的。听丫丫爸爸讲棋,妈妈也学了一招,你学到了吗?”溪:“嗯,以后我要防着这招。我太高兴了,赢了棋还学会了一招!不过,即使我输了也高兴,一来因为能学到新招数,二是我为别人高兴!”听溪溪这么一讲,我情不自禁地使劲亲了亲她。
  比赛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溪溪的学棋班里,有位小男生几乎每次下棋都赢。但有一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孩子“碰巧”赢了他,这男孩顿时大哭起来,竟朝着妈妈大喊大叫,责怪妈妈。那一霎那,我觉得,如果不能摆正心态,即便练成大师级棋手,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竞争,完全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所以,为了不让溪溪过早地陷入“输赢”的纠缠中,我一再告诉她:宝贝,下棋比赛,表面上看是和别人比输赢,但实际上是挑战一下有没有能力“做更好的自己”。一旦孩子理解了这个概念,心态就端正了,头脑中的嫉妒心就最大限度地受到了克制,而面对自己的失败,也会在短时间内调整好心态。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到:“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一个是年龄向度。前者说的是‘适度’的竞争最好,不要‘失度’;后者说的是并非任何年龄的人都适宜参加竞争,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该有竞争。因为于老人来说会加速其枯萎,于孩子来说会影响其正常成长。”
  人生这场马拉松赛跑,优良的心理素质才是未来的根本。
其他文献
宝宝从一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就会面临种种的不安全因素。但宝宝的求知欲又是那么强,喜欢自己探索学习,不断认识这个世界……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给宝宝营造一个安全、舒适、宽松的环境,增加他们的自由度,鼓励他们自我探索,而不是一味地用“不”来阻止,否则,只能使宝宝感到挫败,变得怯懦胆小,或是烦躁逆反。   需要设置的防护  窗户的护栏  几乎所有的宝宝都喜欢从窗户探视外面的世界,大一点的孩子不仅
当女儿和她的表姐痴迷童真世界时,我除了感受到自己被疏离,还多出一丝嫉妒来。为什么子桐不像迷恋表姐那样迷恋我?表姐到底有什么魔力?认真审探她俩的相处点滴,我渐渐明白了一些奥妙。  小表姐比妈妈更尊重人  即使像我这样比较有耐心的妈妈,大部分时候也没能认真听子桐的讲话,脑袋里总在想其他的事情,回答不是南辕北辙,就是“思”、“啊”之类的应付。和我不一样,表姐每次都看着子桐的眼睛,非常安静地听她说完,再发
时光是那蔚蓝的夜空,精彩就是那夜空中绚丽的星辰,而《孩子》无疑是我夜空中最璀璨的那颗。  从偶然结缘到深深爱上她,转眼已经四个年头了。每天和可爱的宝宝、温馨的插图打交道,让我越来越像个孩子一样享受这份快乐。《生日祝福》、《童趣瞬间》、《孩子的画》……在这些栏目里我看到了许多让人感动的瞬间、一张张活泼可爱的宝宝笑脸还有那充满童真和想像力的涂鸦……这些精彩的片段都是我工作的动力。  在此要衷心谢谢为我
孩子间互送礼物,原本是一件单纯的事情。孩子上幼儿园后,社交需求会进一步激发,希望在团体中认识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人的喜爱,而礼物,正是孩子表达好感、寻求认同的最好载体。但是目前孩子的送礼已经不再单纯,价格越来越贵、次数越来越多,孩子之间的示好行为变成了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攀比活动。这股歪风越吹越盛,不是由单方面原因造成的,仔细考究,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传统观念,中国式社交潜移默化  中国文化素
“洋洋,你好了没有啊?校车已经来了,要不然会赶不及的……”姥爷一声声地叫唤着,而穿戴整齐的洋洋却一直跟在我身后,不停地说:“妈妈,你送我好不好?送我好不好嘛……”由于起晚了,手中还有活儿没干完,我只能对洋洋说:“你先和姥爷出门,妈妈收拾完马上赶上你。”于是,洋洋才不情不愿地下楼去了,边走还边在楼道里念叨着:“妈妈,你一定要追上我啊!”  忙完后,我匆匆忙忙冲到小区门口,校车正在缓缓启动。坐在车内的
我的女儿并不聪颖过人,也没有出众的天赋,但有一点令我十分欣慰,女儿做事比较认真专注,尤其在倾听方面表现较好,这对于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裨益。我没有在这方面刻意对她进行训练和辅导,但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意无意对她渗透点滴教育因素,涓涓细流汇成大海,逐渐使女儿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成为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在无意的观察接触中,有意提问,使孩子主动关注周围事物。  我
2005年,我意外地看到了《孩子》杂志,当时我还没怀孕,当看到同事的桌子上摆着一本叫做《孩子》的杂志时,就随手翻了一下,没想到立即就被杂志丰富的内容给迷住了,向同事打听了一下情况,同事也说不错,我就开始通过邮局订阅了,这一订就订了五年。刚开始当妈妈的时候,我也很紧张,幸亏有《孩子》杂志,给了我很多育儿知识,我觉得《孩子》在同类杂志里性价比特别高。  现在我的宝宝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了,《孩子》对我来说
周日,婆婆过生日,老公的弟弟妹妹带着孩子齐聚我们家。  孩子们聚到一起,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玩具。儿子烁烁过生日时,我们给他买的那辆遥控玩具车,很快成了焦点。刚开始,他们三个还客气地轮流玩,不一会儿后,年龄最大的哥哥就开始掌控局面了。他将凳子和积木横七竖八地摆好,然后拿起遥控器一阵狂按,想看看小汽车能否成功越过障碍物。谁知这时烁烁突然不干了,一把从大哥哥手里抢过遥控器,护在手里就是不松开。  两个孩子
周末在家,看到一档亲子互动节目——  比赛进入了高潮,主持人指着摆在3个家庭面前的汽车轮胎,宣布了比赛规则:“这个环节,需要孩子坐在轮胎里,父亲利用纤绳拉动轮胎,把十米之外的西瓜运送到身后的筐内,以3分钟的时间为限,运送数量最多的家庭获胜。”场上,三位父亲摩拳擦掌,三个孩子兴奋异常。这时,主持人接着向观众进一步说明:“轮胎的重量加上孩子的重量,大约在160斤左右。”主持人话音一落,现场观众纷纷瞪大
许多家长在刚刚让孩子接触英语的时候,都喜欢从字母表教起,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只为让孩子书写二十六个字母。这种做法不能说是错的,但是有点舍本逐末。  语言学习和儿童认知学学者认为,幼儿时期是学习语音语调的最好时期,比如孩子常常会模仿保姆或爷爷奶奶的语调。与此同时,幼儿语言系统的发育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手指小动作的协调能力还在发展,过快要求书写反而勉为其难。再者说,英语启蒙阶段的发音很容易形成习惯,所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