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的委托鉴定工作及其规范化—基于《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中委托鉴定审查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分析

来源 :证据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院的对外委托鉴定工作关系到鉴定质量与司法公正.为此,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出台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中委托鉴定审查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分别强化了法院对鉴定事项、鉴定材料、鉴定机构、鉴定人、鉴定意见的审查以及对鉴定活动的监督.上述审查与监督措施,主要基于法院立场对鉴定机构、鉴定人进行制度管控,并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这难免造成一些消极后果:驱使鉴定机构、鉴定人采取风险规避性行为;缺乏专门知识的法院、法官面临审查、监督的技术化瓶颈;法院、法官与鉴定机构、鉴定人之间的关系趋于对抗化.民事诉讼委托鉴定工作的规范化路径,首先需要重塑法院、法官与鉴定机构、鉴定人的信任关系,并明确划分二者的责任范围,既要制约鉴定机构、鉴定人,又要约束法院、法官;其次是重构法院与司法行政机关的协同关系,明确诉讼规制与行政管理的权力边界及其衔接机制,避免法院对鉴定机构、鉴定人诉讼管理的过度行政化;最后,强化法院对委托鉴定工作的技术审查、监督能力,优化法院内部的司法技术辅助部门的资源配置及其对审判部门的技术辅助能力.
其他文献
法治思维是运用法治理念、法律规则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本质上区别于人治思维,强调以合法性判断为逻辑起点,决策与行动过程必须在理性思维的指引下,以实践性作为思维的最终目的.法治思维包括规则思维、权利保障思维、权力制约思维、责任后果思维、正当程序思维、公平正义思维等,在运用当中有着特殊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引用三句毛泽东诗词名句”风景这边独好””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不到长城非好汉”,表达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好景”、改革开放”好看”与中国人民”好汉”的内在逻辑关联.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方面坚持自视为大国,另一方面因实力之衰退而出现观念落差,故俄罗斯产生认同危机,对自身地位变得格外敏感并致力于恢复大国认同.每当西方采取不利于俄罗斯的行动,俄都将此看成对自己的侮辱,随之认同危机加深.进而,俄罗斯竭力采取各种措施来向外界证明它是大国,往往实施了成本极大、收益不明显的对外政策.现有主流解释认为,导致俄罗斯叙利亚行动的关键因素是安全考虑.然而,单独这个因素不能解释为什么俄罗斯直至2015年秋才动手,以及为什么从所有可能选项中俄选择了成本最高的武装行动.实际上,除了安全考虑,俄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