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沐歌”综合性实践课程的探索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shuzhui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中华史。从中华远古文明起,莽莽秦岭就是中华大地一座不可逾越、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文化高峰和精神高地。在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中,秦岭不仅是南北分界线,还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孕育地和塑造地。
  一、课程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應自然、保护自然。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秦岭》曾引起广泛关注。2018年11月,《大秦岭——中国脊梁》百米长卷落户咸阳机场航站楼大厅,向世界展示了秦岭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众多陕西人自觉挖掘秦岭文化内涵,拉开了保护秦岭、传承秦岭文化的序幕。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以积极的心态鸟瞰秦岭,用文化积淀解读秦岭,让一代代陕西人传承秦岭文化,书写秦岭壮丽的华章。
  基于这种认知,西安高新第四小学在各级领导的统筹组织下,积极带动教育联合体成员校,结合各校地域资源优势,开启了名校+“秦岭沐歌”课程的研发与实践,旨在使学生切身感受大秦岭最辉煌灿烂的历史,感受华夏龙脉的气魄,养成“自尊自信、豁达乐观、包容进取”的生活态度及优良品质。
  二、课程概要
  “秦岭沐歌”是以唐诗宋词为核心内容,以“晨间课程”为主要呈现形式,融文学、历史、音乐、舞蹈、影视、书法、美术、民风民俗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课程实施两年来,师生充分地了解了与我们咫尺相望的大秦岭,感受了秦岭的雄壮浑厚,体验了秦岭的高耸巍峨,传承了秦岭饱经沧桑的褶皱里所蕴含的最深邃的文化基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该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共读共情,注重仪式感
  该课程以诵读描写秦岭的诗词为核心,并不要求学生精确地理解诗歌内容,而是让学生在文字、画面、音乐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学习秦岭辉煌灿烂的历史。这对学生来说,是无声的滋养,而不是强硬的灌输。
  (二)学科融合,注重多元性
  该课程既注重打破学科壁垒,跨界多元整合,建构着眼于“全人发展”的校本课程,又侧重于帮助学生认知秦岭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与地域文化,充分利用丰富厚重的陕西历史文化,向学生介绍秦岭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必然要追溯、了解秦岭的起源与环境变化,这样学生就能从中认知秦岭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
  同时,本课题对教师专业成长、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以及校园品牌的打造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课程目标
  (一)师生共同学习
  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让学生感受华夏父亲山——大秦岭最辉煌灿烂的历史,了解大秦岭所具有的生态特点与人文优势。
  (二)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
  让学生走进秦岭,研究秦岭,将秦岭海纳百川的气度植入学生的心里,使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豁达乐观、包容进取”的生活态度与思想品质,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并助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地。
  (三)丰富课程资源
  我们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发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儿童课程,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挖掘了“+校”地域文化,打造了高新四小名校+“特色‘国粹+’课程体系”,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品质的校本课程。
  (四)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
  课题组教师通过研究,积极转变、更新了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等,提高了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对学校建设一支阅读型、学习型、研讨型的教师队伍有着很大的作用。
  四、课程实施
  (一)创建秦岭文化长廊,营造以“境”育人之氛围
  我们把教室及教室外的走廊布置成了一个秦岭文化的天地,将秦岭主要山脉按照海拔及走向等顺序绘制成长卷,标明有关山峰的经典诗文或历史事件,努力为学生呈现出一幅大秦岭的全景图。文化长廊直观地将秦岭的生态、生物以专题的方式展示了出来,让学生感受大秦岭厚重的历史和勃勃的生机,其中还悬挂了有关秦岭的诗词,点缀着儒释道文化,学生可以每天与之对话……通过这种环境氛围的创设,学生仿佛置身于这座王者之山,他们对秦岭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开展共读共写活动,形成以“文”育心之样态
  课题组教师系统地阅读了与秦岭相关的书籍,观看了相关影像资料,全面地了解了秦岭的特点,有效掌握了课程的内核,系统整理、精心挑选了具有典型代表的诗歌12首、书籍5本、纪录片2部,编辑成教材,制订课程实施计划。师生晨间吟诵诗词,午后读书观影,暮省书写感悟,共同徜徉于秦岭山水、历史、文化之中。
  (三)学科多元整合,构建以“全”育“美”之课程
  1.共舞黎明——诵读秦岭诗词
  清晨,师生共同诵读古诗词,用古诗词开启新的一天。《登太白峰》《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咏华山》《商山早行》……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诵,一起感受,一起陶醉,一起激励。在诵读中,教师用自己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师生以崭新的、富有活力的精神面貌迎接着新的一天;在诵读中学生形成了博爱而团结的品质。
  2.印痕之美——刻写秦岭印象
  大秦岭隐藏着艺术之美的密码,是艺术创作的根基和源泉。“印象秦岭、印痕之美”课程是学校艺术组立足“秦岭沐歌”校本实践,积极推进的新儿童版画课程。艺术组的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秦岭山水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秦岭的魅力,大秦岭的山水既是自然之水,又是人文气息之水、诗情画意之水。
  康靠鹏老师指导学生创作了“印象秦岭”百米长卷图,作品包含有描写秦岭七十二峪的古诗词、秦岭名山、秦岭四宝等书画元素。学生在享受儿童版画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审美情趣和地域自豪感。   3.打通生活——触摸秦岭脉搏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课程、感受课程,课程组教师努力将课程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并精心策划研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我们利用周末时间让学生去秦岭走走,了解秦岭的丰富宝藏;游华山、游朱雀森林公园、游金丝峡、游楼观台等,学生对秦岭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原来,这就是秦岭!原来,我与秦岭这么近!此外,学校还围绕课程,根据学情,分阶段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我爱大秦岭”主题手抄报评选活动,“最美秦岭”摄影活动,“我和秦岭”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秦岭,了解秦岭的生态状况和水质情况,观看《大秦岭》纪录片后,完成观后感——《我的父亲山》……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切实亲近秦岭,感受秦岭。
  4.歌咏舞蹈——抒发秦岭爱恋
  音乐组教师利用音乐课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秦腔,让学生感受秦人的豪迈之情;学唱《山居秋暝》,让学生在南山的美景中探寻音韵之美;学跳《大风舞》,让学生在铿锵的音乐中体会秦人的豪迈,将秦岭文化化于无形,潤泽学生的心灵。
  五、课程辐射
  在高新四小“秦岭沐歌”课程组的引领下,联合体内众多“+校”也开启了秦岭文化相关子课程的研发与实践。“+校”结合自身地域特色文化,推出并打造了自己的校本课程。例如,高新第三十五小学的“柳塬沣水”,高新第六学校的“诗说终南”,高新第四十七小学的“暮鼓望贤”等课程。相信在高新四小的带动、引领下,“+校”的特色课程内涵会不断发展,为学校课程质量的提升助力。
  课程的丰富决定了生命的丰富,课程的卓越决定了生命的卓越。两年来,随着“秦岭沐歌”课程的深入推进,学校的课程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9年,学校在西安市校本研修培训活动做了课程展示,各大主流媒体进行了主题报道,“秦岭沐歌”原创诵读节目在西安市2020年“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成为陕西省小学组唯一入围全国总决赛的节目,并在网络直播大赛中获得2020年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二等奖。2020年10月,“秦岭沐歌”课程获得全国新教育研究院卓越课程的殊荣。
  一城古韵,满目新风。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我们将借此进一步细化课程实践,在更加广阔宏观的视域下构建高新四小“名校+”校本特色课程体系,让这片土地——这个学生生之、长之的城市,在其生命中重新复活,延续传统,继往开来,与学生当下的生命相挈合。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四小学
其他文献
科技的不断发展使人们掌握了更多的新技术手段,也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对自然资源,能源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如何推动各行业对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成为各行各业着重思考的问题。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机械生产效率,实现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利用。它的应用可以使整个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节省人力资源,在单位时间内提供更高的产出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对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可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语文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只有学好语文,才能为今后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对小学生来说,这是尤为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教师需要在课堂开始的瞬间就抓住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这一方面来讲,良好的新课导入方式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辩证思维就是运用逻辑范畴和体系来把握具体真理。培养辩证思维最重要的时期是小学阶段,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把握文本观点,培养辩证思维  1.掌握文本的聚焦部分  学习一篇文章时,最重要的是把握文本的观点,而文本的观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和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发展就是学校的发展。如何了解教师的发展、如何帮助教师发展、如何落实教师为本?我校在常态化教研工作落实中下大力气、做足文章、强化驱动,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优质、高位、均衡的发展。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学校教研活动长期坚持“4321”模式,即,坚持四个常规,开好三个例会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研究我国慢病患者家庭卫生支出情况,采用Logit、Tobit模型探究慢性病数量、慢性病种类对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成员患慢性病将显著提高家庭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风险,患慢性病数量越多,其陷入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概率也越高;按发生概率与强度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癌症、中风、哮喘、肾脏疾病、肺病、心脏病、高血糖;家庭规模越小、家庭中有65岁以上老人、家庭人均收入越低,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概率与平均强度也就越大,且存在城乡不平等性
2020年疫情期间,学校响应号召推出线上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学校如何组织好线上教学?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总结。  一、提前召开研讨会,分析线上教学的特点,制定详细措施  实行线上教学前,学校应提前召开教研会,研讨线上教学特点,让教师在备课前了解线上教学的特点及与日常学校教学的不同点,明确学生学段特点、年龄特点,把握备课目标,分析备课重难点,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对在线教育的接受情况
长期以来,幼小衔接都是深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的重要问题。对孩子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成长过程,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同、要求不同、行为规范也不同,很多不同导致孩子难以适应小学生活,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对孩子的自信心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家长和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在入学前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孩子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让孩子在小学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一、引导孩子正
多彩生活离不开数学,离不开思辨,思辨是人的本能。思辨即思考、分析、质疑、辨别、推理、判断。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辨别能力、质疑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梳理归纳能力,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形成探究精神,这也正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要义所在。  思辨方能思变。师生要在思辨中思变,用变化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作文教学的“悟”更是重中之重。对此,笔者对读、趣、导、调“四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同仁参考。  一、识记之悟重在“读”  著名学者资中筠曾说过:“中文底子不好,思想很难深刻。”学生语文知识主要是在课堂教学和生活中获取的,诵读和识记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通俗地讲,就是 “读书”“念书”。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重讲轻读的做法,要引导学生诵读、熟记范文、名作、美文等。
这是红色的海洋,属于红色的中国、红色的中国共产党。当我的目光从1921年南湖那条红舫开始追随,这红色就一直引领我涉险滩、过长江,渡黄河、攀高山,一路高歌、一路交错。  这红色,将百万农奴戟卷起,将溶入意志的旗帜飘扬在雪山草地,磅礴着枪林弹雨,呼啸奋飞在崎岖险境之上……终于,我的目光聚焦在了驱散“长夜难明赤县天”阴霾的诗篇上,在那浴血奋战推翻旧世界的黑白世界中,中华民族“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