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调研目的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以下简称“光伏”)技术发展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得到了广泛应用,美、日、欧和发展中国家都制订出庞大的光伏技术发展计划,开发方向是大幅度提高光电池转换效率和稳定性,降低成本,不断扩大产业。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商业化、半商业化生产能力,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达16%,市场开拓从空间转向地面系统应用,甚至用于驱动交通工具。据报道,2007年全球发展、建造太阳能住宅(光电池作屋顶、墙、窗户等建材)投资规模为1200亿美元,而到2019年还会再翻两倍达2400亿美元,光伏技术制作的光电池有望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在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环保要求日益高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技术导向型的光伏产业更需要高素质技能型的员工。因而培养掌握光伏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一线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素质显得尤为迫切,这就为光伏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平台和发展机遇,专业前景非常广阔。
1
明确光伏技术专业发展方向
通过本次面向办学所属区域开展的社会调研,掌握市场对光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专业设置的职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培养规格;明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根据调研总结,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专业内涵及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与培养方向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提出建议。
2
确定光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新特点,光伏技术专业培养适应光伏产业需要、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牢固、职业道德规范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线工程基础人员。掌握必备的光伏发电技术基础理论,光伏组件生产现场工艺和技术,胜任光伏发电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及光伏发电系统工程的现场施工、调试、维护和管理工作。
3
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以光伏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课程。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制订课程标准,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围绕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大力推进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有效性;改革各类课程考核办法,突出应用能力考核,打造企业需要、学生满意的精品课程。
4
培育优秀教学团队
加强教科研力度,向科研要质量。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形成“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最终形成一个教育理念先进、工程经历丰富、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
5
建立特色实训基地
努力建设完善的集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技能鉴定和新技术培训于一体的开放性、实用性、先进性的高水平实训基地。
二、调研对象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三年制中专,光伏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参与此次专业调研活动,涉及光伏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类型企业,并根据江苏省苏州市光伏产业链的特点,重点对光伏中、下游企业进行专业调研。
我们主要从吴中经济开发区、苏州高新区等10家光伏类企业和5家事业机关单位进行了专业调研。机关事业单位包括高新区管委会、吴中区科技局等,从宏观角度了解光伏企业的发展状况。
三、调研方法
此次调研形式主要对企业和相关事业单位走访,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1
文献调研法
没有继承和借鉴,科学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本次调研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信息,登录中国知网查询“光伏技术”关键字,共有51753条。登录国家能源局网、工信部网、中国职业教育信息网、江苏职业教育等网站,了解行业政策文件及未来发展趋势、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以及苏州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光伏技术人才需求的影响提供政策依据。
2
访问调研法
对本专业教师和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访谈、通讯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调查了解长三角地区、苏州及吴中区域企业基本情况、中等职业学校光伏或电子专业人才在企业的就业岗位情况、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及未来需求趋势、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企业对光伏或电子专业毕业生持证上岗的要求与证书的种类要求情况。
3
问卷调研法
通过与本专业已经毕业或正在实习的学生所在企业联系,以书面形式,围绕光伏技术专业而设计的关于企业岗位需求、学生技能达标情况、学生职业素养、企业对本专业工作人员的要求及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展开调研,通过对答案的整理分析获取了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汇总。同时对在校学生的学习意愿、课程设置、对专业教师的满意度等方面展开的专业设想调查,以此统计在校学生的专业需求。
四、调研内容
调研的思路是以“技能型人才培养” 为要求,根据“调研、归纳、排序、重组”的方法,确定调研的内容包括:
(1)企业基本情况。
(2)光伏技术专业毕业生所需专业技能基本情况。
(3)企业对光伏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及社会能力培养要求。
(4)光伏企业岗位说明书。
(5)光伏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技能发展基本情况。
(6)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7)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五、调研分析
(一)光伏产业分析
1
国家光伏产业分析
从光伏专业(职业)发展趋势看,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能源,开发新能源的光伏技术已成为国际上的热门课题。每年都有大型国际性会议研讨光伏技术,5MW级大中型光伏电站正在全球建设和发展,10MW级的光伏电站也已建成投产。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利用太阳光发电系统的住宅将会逐渐普及,21世纪20年代有望在太空建造太阳能电站,用微波或激光等电能传输将电能送到地面供电。有专家建议在各大洲建立大型光伏发电站,用超导电缆连接成全球性太阳能发电厂超导联网系统,使供电不受昼夜变化影响,迎来一个光伏技术的新时代。光伏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生活、生产中渗透。 2013年,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下,光伏发电将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并网运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942万kW,其中光伏电站达1632万kW,分布式光伏达310万kW,全年累计发电量达90亿(kW·h)。2013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292万kW,其中光伏电站达1212万kW,分布式光伏达80万kW。作为朝阳产业的光伏产业在我国成长迅速,仅用短短10年时间,就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光伏电池与组件产量都占据世界产量的半壁江山。
分布式光伏发电主要分布在电力负荷比较集中的中东部地区,华东和华北地区累计并网容量分别为145万kW和49万kW,占全国分布式光伏的60%。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浙江、广东和河北,并网容量分别达到16万kW、11万kW和7万kW,三省之和占全国分布式光伏并网总容量的40%以上。
2
苏州地区光伏产业发展趋势
吴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光伏产业,制订了《吴中区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培育提升计划》。2009年3月14日苏州市吴中区被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认定为“中国光伏产业示范基地”。全区光伏项目32个,注册资本超过45亿元。因而培养掌握光伏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一线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素质显得尤为迫切,这就为光伏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平台和发展机遇,专业前景非常广阔。
我校光伏技术专业就是根据本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而开设。2010年9月,我校成为首批承接内地西藏中职班办班学校之一,为雪域高原培养100名光伏专业人才,因此我校光伏技术专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2年,又加入了20名学生学习光伏技术。我校已成为西藏培养太阳能光伏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提高光伏技术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光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扩大本专业在吴中区乃至苏州市和西藏地区的影响和辐射作用,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吴中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3
教学改革背景分析
光伏产业是基于半导体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而兴起的朝阳产业,为了适应区域发展需求,我们需要把学校的光伏技术专业组做优做强,是适应光伏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光伏行业要迅速发展、繁荣昌盛,对于光伏产品的制造工艺和生产组织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关注的要点。生产第一线是从设计到产品的最后一道程序,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都将在这里得到最直接的体现,对于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根据目前光伏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而言,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不能适应一线生产需要,这种现状致使待我们迫切地需要改变目前教的学方式,也是本专业要稳定发展的行业背景。
(二)苏州地区职业岗位群分析
根据苏州光伏中游企业较多的特点,此次调研我们重点对中下游光伏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具体工作岗位的调研分析,现主要岗位群有:
1
太阳能电池片生产
池片生产主要是从硅棒经过线切割机、抛光等工艺流程得到电池片的生产过程。
2
光伏电池生产
光伏电池生产主要是从电池片正反电极印刷、烧结等工作流程得到太阳能电池。
要求学生熟悉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流程及工作原理;具有一定的光伏材料检测能力;熟悉相关设备的使用;具有较强的电子线路知识和电子装备能力。
3
光伏组件加工
光伏组件加工主要是经电池层压封装、高压测试等流程得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工作过程。
要求学生掌握CAD技术;熟悉太阳能组件加工设备使用;熟悉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流程及工作原理;具有一定电子电路、电气控制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电子装备能力。
4
光伏发电系统施工
苏州还没有单纯的光伏发电应用企业,现主要存在示范项目应用。光伏发电系统施工主要通过电池组件经过电气连接,结合供用电技术实现光伏发电站的设计和应用。2016年预计能达到250MW总装机容量,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0MW,也就是说在今后的10年里,每年的新装机容量将是1989年到2009年前的总装机容量的总和。可见此类光伏发电技术施工人才需求非常的急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线路基础知识,具有分析电路的能力;具备PLC、单片机等控制器件基础知识,能够进行操作;具备逆变器控制原理知识;熟悉蓄电池工作原理;具有较强的电气控制技术知识;掌握供用技术专业的核心内容。
六、调研结论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优质光伏人才
以服务吴中区乃至苏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调研分析周边的光伏组件制造、光伏发电行业对光伏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定和建立本专业技能型人。
按照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通过与行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按照岗位群技能需求,形成基于工作过程,融素养、技能于一体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建立“三化四结合”(教学内容岗位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文件的制定与企业的生产文件相结合,教学步骤的设计与企业的工艺流程相结合,教学项目的形成与企业的生产任务相结合,教学对象的培养与企业员工的要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2
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精品课程
通过教师顶岗实践等方式深入阿特斯等企业,开展对光伏行业的调研,与企业共同制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及核心能力,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的对接。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系统化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学习情境。根据岗位群技能需求在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行业需求设课程,以岗位需求练技能”的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做到“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光伏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维修光伏发电设备的能力,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如图2) 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重点培养学生光伏技术的应用创新和学习能力。深入开展行业调研,根据岗位群技能要求,强化核心技能培养,使核心技能做到实践化、生产化。紧跟光伏技术发展动态,准确把握技术进步对培养对象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不断更新课程体系。
3
培育学科名师队伍,建设优质教学群体
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加大名师专业引领;加强教科研力度,向科研要质量;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到2014年形成一个教育理念先进、工程经历丰富、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
以建设优秀青年教学团队为目标,确立“培训、教研、科研”三结合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通过师徒结对活动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实行一对一结对。通过教学指导、技能辅导和学术探讨,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
4
谋划特色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水平
在完善原有的两个省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扶持、行业参与、校企共建等途径,在校内逐步酝酿、推行光伏技术创新的工作机制,改建光伏组件安装调试实训室,新建光伏技术创新工作室、光伏技术应用中心、光伏技术教学生产一体化实训室,建成融实验实训教学、专业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课程设计、新产品开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反映光伏材料处理和生产、光伏组件测试、光伏设备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电厂发电等光伏与沼气企业生产特点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带动品牌专业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在现有合作企业的基础上,再增加6家校企合作企业,包括至少一家西藏地区的光伏企业,以满足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训的需要。努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深化与企业的产学合作,采取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制定能力标准、开发教材、案例教学、实训教学、指导生产和顶岗实习、成绩考核评价等方式使企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加强工学交替实习的管理制度建设,保障工学交替实习的效果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专业学习与在企业顶岗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际运作人才。这样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并承担一定的责任,使学校与企业做到了水乳交融。
积极开展各级教师培训、相关技能大赛、光伏技术教学交流、社会服务等活动,建设新能源科普活动基地,在同类学校中发挥示范、引领及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李晓刚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07.
高峰,孙成权,刘全根太阳能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04).
钱金法,王雅萍,钱惠祥光伏产业的发展与分析电工电气,2009(01).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以下简称“光伏”)技术发展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得到了广泛应用,美、日、欧和发展中国家都制订出庞大的光伏技术发展计划,开发方向是大幅度提高光电池转换效率和稳定性,降低成本,不断扩大产业。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商业化、半商业化生产能力,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达16%,市场开拓从空间转向地面系统应用,甚至用于驱动交通工具。据报道,2007年全球发展、建造太阳能住宅(光电池作屋顶、墙、窗户等建材)投资规模为1200亿美元,而到2019年还会再翻两倍达2400亿美元,光伏技术制作的光电池有望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在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环保要求日益高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技术导向型的光伏产业更需要高素质技能型的员工。因而培养掌握光伏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一线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素质显得尤为迫切,这就为光伏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平台和发展机遇,专业前景非常广阔。
1
明确光伏技术专业发展方向
通过本次面向办学所属区域开展的社会调研,掌握市场对光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专业设置的职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培养规格;明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根据调研总结,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专业内涵及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与培养方向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提出建议。
2
确定光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新特点,光伏技术专业培养适应光伏产业需要、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牢固、职业道德规范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线工程基础人员。掌握必备的光伏发电技术基础理论,光伏组件生产现场工艺和技术,胜任光伏发电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及光伏发电系统工程的现场施工、调试、维护和管理工作。
3
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以光伏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课程。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制订课程标准,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围绕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大力推进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有效性;改革各类课程考核办法,突出应用能力考核,打造企业需要、学生满意的精品课程。
4
培育优秀教学团队
加强教科研力度,向科研要质量。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形成“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最终形成一个教育理念先进、工程经历丰富、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
5
建立特色实训基地
努力建设完善的集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技能鉴定和新技术培训于一体的开放性、实用性、先进性的高水平实训基地。
二、调研对象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三年制中专,光伏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参与此次专业调研活动,涉及光伏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类型企业,并根据江苏省苏州市光伏产业链的特点,重点对光伏中、下游企业进行专业调研。
我们主要从吴中经济开发区、苏州高新区等10家光伏类企业和5家事业机关单位进行了专业调研。机关事业单位包括高新区管委会、吴中区科技局等,从宏观角度了解光伏企业的发展状况。
三、调研方法
此次调研形式主要对企业和相关事业单位走访,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1
文献调研法
没有继承和借鉴,科学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本次调研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信息,登录中国知网查询“光伏技术”关键字,共有51753条。登录国家能源局网、工信部网、中国职业教育信息网、江苏职业教育等网站,了解行业政策文件及未来发展趋势、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以及苏州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光伏技术人才需求的影响提供政策依据。
2
访问调研法
对本专业教师和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访谈、通讯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调查了解长三角地区、苏州及吴中区域企业基本情况、中等职业学校光伏或电子专业人才在企业的就业岗位情况、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及未来需求趋势、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企业对光伏或电子专业毕业生持证上岗的要求与证书的种类要求情况。
3
问卷调研法
通过与本专业已经毕业或正在实习的学生所在企业联系,以书面形式,围绕光伏技术专业而设计的关于企业岗位需求、学生技能达标情况、学生职业素养、企业对本专业工作人员的要求及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展开调研,通过对答案的整理分析获取了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汇总。同时对在校学生的学习意愿、课程设置、对专业教师的满意度等方面展开的专业设想调查,以此统计在校学生的专业需求。
四、调研内容
调研的思路是以“技能型人才培养” 为要求,根据“调研、归纳、排序、重组”的方法,确定调研的内容包括:
(1)企业基本情况。
(2)光伏技术专业毕业生所需专业技能基本情况。
(3)企业对光伏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及社会能力培养要求。
(4)光伏企业岗位说明书。
(5)光伏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技能发展基本情况。
(6)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7)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五、调研分析
(一)光伏产业分析
1
国家光伏产业分析
从光伏专业(职业)发展趋势看,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能源,开发新能源的光伏技术已成为国际上的热门课题。每年都有大型国际性会议研讨光伏技术,5MW级大中型光伏电站正在全球建设和发展,10MW级的光伏电站也已建成投产。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利用太阳光发电系统的住宅将会逐渐普及,21世纪20年代有望在太空建造太阳能电站,用微波或激光等电能传输将电能送到地面供电。有专家建议在各大洲建立大型光伏发电站,用超导电缆连接成全球性太阳能发电厂超导联网系统,使供电不受昼夜变化影响,迎来一个光伏技术的新时代。光伏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生活、生产中渗透。 2013年,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下,光伏发电将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并网运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942万kW,其中光伏电站达1632万kW,分布式光伏达310万kW,全年累计发电量达90亿(kW·h)。2013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292万kW,其中光伏电站达1212万kW,分布式光伏达80万kW。作为朝阳产业的光伏产业在我国成长迅速,仅用短短10年时间,就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光伏电池与组件产量都占据世界产量的半壁江山。
分布式光伏发电主要分布在电力负荷比较集中的中东部地区,华东和华北地区累计并网容量分别为145万kW和49万kW,占全国分布式光伏的60%。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浙江、广东和河北,并网容量分别达到16万kW、11万kW和7万kW,三省之和占全国分布式光伏并网总容量的40%以上。
2
苏州地区光伏产业发展趋势
吴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光伏产业,制订了《吴中区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培育提升计划》。2009年3月14日苏州市吴中区被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认定为“中国光伏产业示范基地”。全区光伏项目32个,注册资本超过45亿元。因而培养掌握光伏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一线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素质显得尤为迫切,这就为光伏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平台和发展机遇,专业前景非常广阔。
我校光伏技术专业就是根据本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而开设。2010年9月,我校成为首批承接内地西藏中职班办班学校之一,为雪域高原培养100名光伏专业人才,因此我校光伏技术专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2年,又加入了20名学生学习光伏技术。我校已成为西藏培养太阳能光伏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提高光伏技术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光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扩大本专业在吴中区乃至苏州市和西藏地区的影响和辐射作用,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吴中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3
教学改革背景分析
光伏产业是基于半导体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而兴起的朝阳产业,为了适应区域发展需求,我们需要把学校的光伏技术专业组做优做强,是适应光伏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光伏行业要迅速发展、繁荣昌盛,对于光伏产品的制造工艺和生产组织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关注的要点。生产第一线是从设计到产品的最后一道程序,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都将在这里得到最直接的体现,对于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根据目前光伏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而言,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不能适应一线生产需要,这种现状致使待我们迫切地需要改变目前教的学方式,也是本专业要稳定发展的行业背景。
(二)苏州地区职业岗位群分析
根据苏州光伏中游企业较多的特点,此次调研我们重点对中下游光伏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具体工作岗位的调研分析,现主要岗位群有:
1
太阳能电池片生产
池片生产主要是从硅棒经过线切割机、抛光等工艺流程得到电池片的生产过程。
2
光伏电池生产
光伏电池生产主要是从电池片正反电极印刷、烧结等工作流程得到太阳能电池。
要求学生熟悉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流程及工作原理;具有一定的光伏材料检测能力;熟悉相关设备的使用;具有较强的电子线路知识和电子装备能力。
3
光伏组件加工
光伏组件加工主要是经电池层压封装、高压测试等流程得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工作过程。
要求学生掌握CAD技术;熟悉太阳能组件加工设备使用;熟悉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流程及工作原理;具有一定电子电路、电气控制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电子装备能力。
4
光伏发电系统施工
苏州还没有单纯的光伏发电应用企业,现主要存在示范项目应用。光伏发电系统施工主要通过电池组件经过电气连接,结合供用电技术实现光伏发电站的设计和应用。2016年预计能达到250MW总装机容量,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0MW,也就是说在今后的10年里,每年的新装机容量将是1989年到2009年前的总装机容量的总和。可见此类光伏发电技术施工人才需求非常的急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线路基础知识,具有分析电路的能力;具备PLC、单片机等控制器件基础知识,能够进行操作;具备逆变器控制原理知识;熟悉蓄电池工作原理;具有较强的电气控制技术知识;掌握供用技术专业的核心内容。
六、调研结论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优质光伏人才
以服务吴中区乃至苏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调研分析周边的光伏组件制造、光伏发电行业对光伏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定和建立本专业技能型人。
按照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通过与行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按照岗位群技能需求,形成基于工作过程,融素养、技能于一体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建立“三化四结合”(教学内容岗位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文件的制定与企业的生产文件相结合,教学步骤的设计与企业的工艺流程相结合,教学项目的形成与企业的生产任务相结合,教学对象的培养与企业员工的要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2
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精品课程
通过教师顶岗实践等方式深入阿特斯等企业,开展对光伏行业的调研,与企业共同制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及核心能力,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的对接。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系统化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学习情境。根据岗位群技能需求在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行业需求设课程,以岗位需求练技能”的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做到“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光伏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维修光伏发电设备的能力,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如图2) 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重点培养学生光伏技术的应用创新和学习能力。深入开展行业调研,根据岗位群技能要求,强化核心技能培养,使核心技能做到实践化、生产化。紧跟光伏技术发展动态,准确把握技术进步对培养对象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不断更新课程体系。
3
培育学科名师队伍,建设优质教学群体
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加大名师专业引领;加强教科研力度,向科研要质量;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到2014年形成一个教育理念先进、工程经历丰富、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
以建设优秀青年教学团队为目标,确立“培训、教研、科研”三结合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通过师徒结对活动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实行一对一结对。通过教学指导、技能辅导和学术探讨,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
4
谋划特色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水平
在完善原有的两个省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扶持、行业参与、校企共建等途径,在校内逐步酝酿、推行光伏技术创新的工作机制,改建光伏组件安装调试实训室,新建光伏技术创新工作室、光伏技术应用中心、光伏技术教学生产一体化实训室,建成融实验实训教学、专业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课程设计、新产品开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反映光伏材料处理和生产、光伏组件测试、光伏设备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电厂发电等光伏与沼气企业生产特点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带动品牌专业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在现有合作企业的基础上,再增加6家校企合作企业,包括至少一家西藏地区的光伏企业,以满足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训的需要。努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深化与企业的产学合作,采取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制定能力标准、开发教材、案例教学、实训教学、指导生产和顶岗实习、成绩考核评价等方式使企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加强工学交替实习的管理制度建设,保障工学交替实习的效果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专业学习与在企业顶岗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际运作人才。这样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并承担一定的责任,使学校与企业做到了水乳交融。
积极开展各级教师培训、相关技能大赛、光伏技术教学交流、社会服务等活动,建设新能源科普活动基地,在同类学校中发挥示范、引领及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李晓刚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07.
高峰,孙成权,刘全根太阳能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04).
钱金法,王雅萍,钱惠祥光伏产业的发展与分析电工电气,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