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学生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其中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已从以教师为主导的传输型教学向以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转变,而情境教学法在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专业,问题情境的内容更加的实际和多样,但仍然的存在着种种问题。本文则是通过分析以往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来探析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小学学生无论是心理或生理都处于年幼和发育的开始阶段,因此在学习方面并不能适应强度较高的教学方式,同时自主性方面也是有欠缺的地方。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开启学生在数学领域学习的大门,情境教学法早已被应用,但效果的有效性却并不是十分理想,包括:两极分化、持续性等问题。而随着现代小学学生生活环境的改变,相应的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也需要做出改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材应用方式的单一性
小学数学的教材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指导工具,可以说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但过于依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有时则会令小学数学的教学停于表面,学生只是记住了数学知识,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则有所欠缺。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都会采用反复练习的方式来加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也是在教材应用单一化的前提下所产生的结果。这种重复性的练习,虽然短时间内可以让学生得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但却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的负面的影响,从而令一部分学生感到数学的枯燥,这也是造成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学生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法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小学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加上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外界的因素都在影响和干扰着学生的学习。为什么而学,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和价值所在,这些其实都是小学学生需要具有一定认识的部分,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感到学习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应用的机会,则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降低。同时多元的社会文化也令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并不是唯一或绝对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数学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被拉远。
(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分可为: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综合模式,虽然小学数学较简单易懂,但也是关键的基础部分。另一方面,现代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心理上、情感上的需求,但在以往的小学教学中,因忽视小学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导致学生排斥数学及教学和厌烦学习数学的例子比比皆是。学生自己想要学的自主学习意识其实是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要的部分,从学生的长远生活和发展来考虑,只有学生从心理上喜欢或接受数学,才会令教学变得更有效果,而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所不足的部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策略
(一)实际而具有应用价值的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指:强调教学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以具有实际价值的精简的故事情节代替原本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过程等,而问题情境的实际价值尤为重要。部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虽然把问题情境趣味化、故事化,但没有考虑实际意义,虽然短时间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但小学学生没有从中获得或认识到学习的目的,长久上来看无法令学生真正喜欢或接受数学。针对这一点,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则可以融入学生的生活环境,如: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或时间、学生家中桌椅等物品的几何问题。通过这种问题的情境设定,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时很关键的,学生借此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实际价值,而在日常生活中自己也有应用的机会,从根本上真正让学生接受数学。
(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情境化效果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喜好,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以自己的意愿为主。兴趣既是动力,如果学生对一件事或一样东西感兴趣,那么对此的教导或教学则更加容易,效果也更明显。
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喜好,比如:小学学生喜欢玩的各种游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游戏的内容,让学生运算完成游戏需要的时间或需要的工具数量等。教师还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事件融入到数学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在该情境的思考过程中,感觉数学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从而提高小学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之间讨论和交流的效率
对于比较喜欢玩乐的小学学生而言,一个人的学习、思考是枯燥的,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想法,也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所不可缺少的。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探讨式的学习早已不新鲜,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小组集体式的教学方法只能用来活跃课堂气氛。针对这一方面,问题的情境创设可更加多样。一是令问题中的人物变多,以此令每一个小组中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问题情境的讨论中。二是问题的“多”,可把多个相似或相近的问题整合到一个情境中,即:一个情境有多个问题,学习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负责一个问题,从而提高集体学习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评价
教学的评价及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学不断进步实现与时俱进的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思想文化或物质物品都在发生变化,当社会和学生都在改变的同时,教学也应改变。教学评价是针对问题情境的效果进行的分析和总结,小学学生对于不同问题情境的反应、接受程度和最后效果等进行评价,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学生的想法,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以求不断完善问题情境的创设,以满足现代小学学生对于数学的真正需求。
三、结语
小學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化,主旨在于学生,以生动完整的情境,促进小学学生在数学领域的思考过程,开拓学生的思维,而不再是直接公布答案,这也表明了教育的重心正在从教学、学校和教师向学生转移,因此问题情境的设定也应是以学生为重点。
参考文献:
[1]张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J].学周刊,2016(23).
[2]王文娟,郭彬.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J].林区教学,2008(12).
[3]孙明义.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4).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小学学生无论是心理或生理都处于年幼和发育的开始阶段,因此在学习方面并不能适应强度较高的教学方式,同时自主性方面也是有欠缺的地方。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开启学生在数学领域学习的大门,情境教学法早已被应用,但效果的有效性却并不是十分理想,包括:两极分化、持续性等问题。而随着现代小学学生生活环境的改变,相应的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也需要做出改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材应用方式的单一性
小学数学的教材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指导工具,可以说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但过于依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有时则会令小学数学的教学停于表面,学生只是记住了数学知识,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则有所欠缺。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都会采用反复练习的方式来加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也是在教材应用单一化的前提下所产生的结果。这种重复性的练习,虽然短时间内可以让学生得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但却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的负面的影响,从而令一部分学生感到数学的枯燥,这也是造成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学生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法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小学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加上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外界的因素都在影响和干扰着学生的学习。为什么而学,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和价值所在,这些其实都是小学学生需要具有一定认识的部分,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感到学习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应用的机会,则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降低。同时多元的社会文化也令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并不是唯一或绝对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数学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被拉远。
(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分可为: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综合模式,虽然小学数学较简单易懂,但也是关键的基础部分。另一方面,现代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心理上、情感上的需求,但在以往的小学教学中,因忽视小学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导致学生排斥数学及教学和厌烦学习数学的例子比比皆是。学生自己想要学的自主学习意识其实是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要的部分,从学生的长远生活和发展来考虑,只有学生从心理上喜欢或接受数学,才会令教学变得更有效果,而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所不足的部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策略
(一)实际而具有应用价值的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指:强调教学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以具有实际价值的精简的故事情节代替原本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过程等,而问题情境的实际价值尤为重要。部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虽然把问题情境趣味化、故事化,但没有考虑实际意义,虽然短时间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但小学学生没有从中获得或认识到学习的目的,长久上来看无法令学生真正喜欢或接受数学。针对这一点,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则可以融入学生的生活环境,如: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或时间、学生家中桌椅等物品的几何问题。通过这种问题的情境设定,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时很关键的,学生借此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实际价值,而在日常生活中自己也有应用的机会,从根本上真正让学生接受数学。
(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情境化效果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喜好,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以自己的意愿为主。兴趣既是动力,如果学生对一件事或一样东西感兴趣,那么对此的教导或教学则更加容易,效果也更明显。
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喜好,比如:小学学生喜欢玩的各种游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游戏的内容,让学生运算完成游戏需要的时间或需要的工具数量等。教师还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事件融入到数学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在该情境的思考过程中,感觉数学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从而提高小学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之间讨论和交流的效率
对于比较喜欢玩乐的小学学生而言,一个人的学习、思考是枯燥的,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想法,也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所不可缺少的。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探讨式的学习早已不新鲜,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小组集体式的教学方法只能用来活跃课堂气氛。针对这一方面,问题的情境创设可更加多样。一是令问题中的人物变多,以此令每一个小组中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问题情境的讨论中。二是问题的“多”,可把多个相似或相近的问题整合到一个情境中,即:一个情境有多个问题,学习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负责一个问题,从而提高集体学习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评价
教学的评价及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学不断进步实现与时俱进的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思想文化或物质物品都在发生变化,当社会和学生都在改变的同时,教学也应改变。教学评价是针对问题情境的效果进行的分析和总结,小学学生对于不同问题情境的反应、接受程度和最后效果等进行评价,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学生的想法,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以求不断完善问题情境的创设,以满足现代小学学生对于数学的真正需求。
三、结语
小學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化,主旨在于学生,以生动完整的情境,促进小学学生在数学领域的思考过程,开拓学生的思维,而不再是直接公布答案,这也表明了教育的重心正在从教学、学校和教师向学生转移,因此问题情境的设定也应是以学生为重点。
参考文献:
[1]张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J].学周刊,2016(23).
[2]王文娟,郭彬.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J].林区教学,2008(12).
[3]孙明义.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