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金色梦想 种下绿色希望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l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有“物华天宝”之称的江西,那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是建国以来连续不间断向国家调出稻米的唯一省份,2012年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三,人均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二,尤其是双季稻种植比重居全国之首,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融入在江西水稻事业蓬勃发展的欢声笑语中,有一支享誉江西乃至全国的农业科研创新队伍,当金色的稻浪迅速换成绿色的麦苗,收获的喜悦伴着绿色带来的希望爬上农民的眉梢,老百姓因此记住了他们——江西粮丰项目首席专家、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谢金水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
  为百姓谋福祉——江西双季稻“种”出国家级大奖
  “江西双季稻‘种’出国家级大奖。”2014年年初,这一新闻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长江中游东南部双季稻丰产高效关键技术与应用”因较好地解决了双季稻前期早发难、中期成穗率低、后期易早衰三大技术难题,喜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热闹的场景背后,有一位最应该感到高兴的人,反倒来不及更多地体会荣誉所带来的幸福感,转身投入到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他就是“长江中游东南部双季稻丰产高效关键技术与应用”的首要完成人——谢金水。因为他心里十分清楚,一切困难都能够解决,而成功的喜悦总会过去。不管是困难还是在成功面前,他早就练就了一份处变不惊的淡然。他的目标只有一个:为区域水稻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发掘双季稻生产潜力。
  正因为坚持这一信念,才让谢金水及其团队在“长江中游东南部双季稻丰产高效关键技术与应用”的研究过程中,披荆斩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创新突破。
  长江中游东南部是我国重要双季稻区,但该区域种植双季稻存在积温偏少、季节紧张、春秋低温和夏季高温危害多等不利气候因素,导致双季稻前期早发难(早稻低温寡照、晚稻高温高湿、秧苗素质差、移栽植伤大)、中期成穗率低(积温少、有效分蘖期短、控蘖难度大)、后期易早衰(早稻高温危害、晚稻低温胁迫),产量潜力难以充分发挥。
  针对这一系列“疑难杂症”,项目组整合了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南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多家研究及推广一线单位的科研力量,开展了双季稻前期促早发、中期控蘖、后期防早衰关键技术及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生理与技术模式创新研究,为深入挖掘相应区域双季稻产量潜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首先,项目成果创新了双季稻前期早发与精确定苗关键技术。以壮秧促早发为技术途径,自主研发出双季稻壮秧促早发的专用育秧肥,其安全性高,壮秧早发效果显著,基本消除了因植伤导致大田分蘖缺位现象,并阐明了其壮秧促早发机理;明确了短秧龄秧苗的早发效应及早晚稻适宜的移栽秧龄,发现了旱育条件下秧田潜伏芽分蘖成穗现象,并由此建立了首个双季稻盘旱育秧抛栽基本苗公式。
  其次,突破了双季稻中期控蘖壮秆关键技术。首创了肥控、化控、水控“三控”结合控蘖增穗技术,自主研发出水稻复合控蘖剂,抑制无效分蘖的效果达41.2%?43.8%,克服了单一赤霉素控蘖会增加倒伏风险及肥水控蘖效果滞后、受环境影响大的缺陷;明确了一次枝梗分化期大茎蘖数量多是壮秆的综合性指标,提出了不同熟期品种壮秆的肥料运筹技术,发明了一种适用于双季稻具有节肥壮秆效果的缓控释肥。
  再次,揭示了双季稻后期早衰机理,研发出防早衰技术。从蛋白质组学角度系统揭示了后期养分胁迫导致不同器官早衰的机理;研发出了“前防后治”的系统防早衰技术,能显著减缓功能叶的衰老,并自主研发出水稻防早衰剂。
  除此之外,谢金水及其团队成员还通过深入细致地探索,首次揭示了双季超级稻具有前期早发度高、中后期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优势明显、根量较大且深层根系比例大、抽穗后LAI大、根系活力衰退慢、总库容量大、源库协调等高产特征。阐明了生长优势明显、后期生理活性强、群体生态条件优是其超高产栽培的生理生态机理;确立了双季超级稻产量18000kg/hm2以上的群体指标,创建了双季稻“早蘖壮秆强源”、“三高一保”等栽培技术模式;创造了在相同田块连续9年双季18750kg/hm2以上的超高产典型。
  最是喜人收获时,谢金水及其团队在双季稻丰产高效关键技术与应用上的成果,在江西累计应用推广8087.0万亩,新增粮食571.2万吨,新增经济效益96.2亿元;2010~2012年在湖南、安徽、福建等地推广1154.4万亩,新增粮食63.4万吨,新增经济效益15.6亿元;总计推广9241.4万亩,新增粮食634.6万吨,新增经济效益111.8亿元,应用平均增产1030.0kg/hm2。又是一年丰收时,长江大地稻香飘溢,一派蓬勃景象。站在金灿灿的稻浪中间,谢金水及其团队实现了他们的梦想——为百姓谋福祉。而这,也只是他们多年俯首耕耘的成果之一。
  百姓是最终评审员
  ——醉心水稻科研三十年
  忍耐和等待,人生的智慧不过如此。对于农业科技研究人员来说,更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和枯燥乏味的反复观察和细致研究。
  谢金水坚持下来了,对于自己一生从事的事业,他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他出生于1960年,自与农业科技研究工作结缘以来,三十年如一日深入田间地头,醉心水稻技术研究与推广,从一名最基层的科研人员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水稻技术研究专家,靠的就是踏踏实实的性格和坚定的信念。
  从业三十年来,他先后参与和主持完成“十五”、“十一五”国家粮丰工程工作任务,“十二五”以来作为国家粮丰工程江西项目区的首席专家,同时主持课题“长江中游南部(江西)双季稻持续丰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团队经过近10年的创新研究,获得了“硕果满园”的骄人成绩:
  2008年,项目成果“江西双季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2年,项目成果“双季稻超级稻早蘖壮秆强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3年,项目成果“双季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此外,“双季稻分蘖调控关键技术及高产优质栽培研究与应用”也经由专家鉴定,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
  ……
  大地绣春三十载,一路走来一路歌。多年来由谢金水负责完成的成果多次获省科技进步奖、国家星火奖等各种奖项10余次。与此同时,他也收获了众人的肯定和赞赏。多年来,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劳模称号等10多项表彰和荣誉称号。对此,他倍感幸福也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科学研究永无止境,伴随着双季稻的丰收和播种,与辛勤忙碌的农民一样,朝着稻浪涌动的方向,顾不上去多想获得了多少荣誉,他又启程了。
  如今,除了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担任党委书记、研究员,进行日常党政、科研工作以及培养新人之外,谢金水还肩负着国家粮丰工程江西项目区首席专家,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重任,并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主任,江西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一身兼任多职,虽然很忙碌,但他无怨无悔,正如他所说:“作为一名农业科学研究专家,最重要的还是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才是最终评审员!”
其他文献
2009年5月23日,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国际大坝委员会第77届执行会议正在选举新一届主席。当主持人宣布,来自中国的贾金生以绝对优势当选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2任主席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所有与会的华人都非常激动,因为这是中国代表首次当选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那一年,贾金生46岁。  对贾金生的采访非常困难,因为他的工作太忙了。除了担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常委,还兼任国际大坝委员会名
2013年6月22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此次,共评选出百余位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及年度人物特别奖。当荣誉光环笼罩在赵淑权身上时,谁也不曾想,他是其中唯一的一位退休返聘的科学家。  48年前,他刚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带着满腹才华,英姿飒爽,踌躇满志,从此开始了科研事业;48年后,他已退休10余年,但仍然在科研领域苦心钻
摘 要:随着生态危机的加重,马尔库塞的自然革命论再度成为学者的讨论热点。然而,笔者认为已有的讨论并未能尊从马尔库塞的原意,缺乏对其中解放属人的自然的认识。本文试图从新感性、审美、消遣冲动三方面对这一思想进行深度解析,以期对还原一个真实的自然革命论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爱欲 新感性 美 消遣冲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强大的技术为中介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和谐发展造成严重威胁。马尔库塞的自然
“依靠自主创新,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工艺技术集成实现OLED技术的产业化。”16年前,博士毕业留校工作的邱勇在清华大学启动了OLED项目;16年后,以该项目组为基础成立的维信诺公司,以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在行业内独树一帜,产业化应用成果喜人。  产业化应用是终极目标  2008年,神七飞天,举世瞩目。在航天员顺利出舱完成太空行走之时,清华大学、维信诺公司OLED项目团队的成员们比国人更多了几分激动和喜
Jeremy Kerr和同事对67种欧洲和北美大黄蜂从1901年至2010年的地理标记,建立了一个观察数据库。他们将近几十年中每个大黄蜂品种向北移动的变化与气候较冷的1901年至1974年时的基线大黄蜂活动做了比较。意外发现,在最近较暖和的几十年内,大黄蜂的活动范围并没有向北转移。它们的活动范围缩小了--它们在北美和欧洲的活动范围都缩小了至多300公里。与此同时,它们的种群从其活动范围的最南端和最
当我们享受互联网时代的种种便捷时,有一群正在为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默默奉献的学者,用他们的智慧正开辟着计算机研究的新领域!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凡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沉稳、博学、健谈,有着敏锐的时代触觉,与他谈话,就如同走进一座计算机科技博物馆。在20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李凡长勤思善学,兢兢业业,凭借自己的远见卓识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现已成为行业内的典范。  “虽千万人吾往矣”,这
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给予人类光明和温暖。地球上的一切能源归根到底都来自于太阳,然而人类对传统能源的过度开采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已让地球不堪重负。为了争夺和控制能源资源,各国之间的战争和冲突不断。既然太阳的能量来自于聚变,那么能不能在地球上实现可控的聚变,从而满足人类的能源需求,还世界一份祥和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访了清华大学工物系教授高喆。  高喆,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考入清华
雄伟的太行山下,是古老而神奇的三晋大地,在这片热土上,既留下了悠久的历史,又谱写着新时代的传奇。有这样一支精干的科技队伍,以满腔热情和坚韧执著,向缺水少雨,干旱频发的自然环境发起挑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刷新了一个又一个记录。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旱农人”。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06年的一个深夜,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一户人家的灯仍然亮着。灯下,一群科研人员满脸疲惫却又很兴奋地激烈争论着。
摘要:知识源于人类的根本需要,是人类的本质性特征,知识史是人类本质的展现史。人类具有两类主要的知识,一类是追求客观规律的知识,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另一类是关于价值的知识,即关于人的意义、权利和全面发展的知识;这两类知识的内核分别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本为一体,都是以批判为特征的自由精神的体现。不同知识体系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与特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也是
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永不满足。鲁迅先生亦曾有名言曰: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领域,不满足都是向上的车轮,不满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大海不满足于江河的宽阔,才会万顷碧波;高山不满足于土丘的错落,才会壮丽巍峨。很多年前,当记者问球星贝利哪个球踢得最好,贝利意味深长地回答:下一个。也正因为他对自己永不满足,球艺才不断提高,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