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高考地理全国卷Ⅰ试题分析及备考启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sx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省份高考地理开始使用全国卷Ⅰ,本文通过对近三年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的统计分析,发现近年高考地理试题有主干知识突出、图表类型多样,突出能力立意几个特点,因此在地理备考复习中应当有针对性的把握复习方向,重点把握主干知识、加强图文转换能力、提升文字阐述能力、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考地理;全国卷Ⅰ;试题分析
  2016年、2017年使用全国卷Ⅰ的省份有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10个省份,2015年有7个省份。近三年高考地理全国卷Ⅰ对考生要求能力较高,试题贴近生活,稳中有变。本文把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作为研究对象,从试卷结构、特点及备考建议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对比分析,旨在为高三备考提供参考方向和建议。
  一、 试卷结构分析
  2015年、2016年、2017年全国卷Ⅰ选择题题数、分值固定,在文综试卷中1~11道为选择题,每题4分,一共44分。主观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必做题在文综卷中36~37题,分别是22分和24分,一共46分。选做题2015年和2016年从旅游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中3选1,2017年是在旅游地理、环境保护中2选1,分值10分。
  二、 试题特征分析
  (一) 突出主干知识
  从近三年来高考试题统计可以看出: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基本原则。高考覆盖范围较广,但多是涉及高中地理的主干基础知识。
  高考地理学科考查的主干知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球与地图;(2)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分析;(3)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分布规律;(4)水循环原理和水资源问题;(5)地形与地质构造及在生活中的应用;(6)人类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农业、工业、交通的区位分析;(8)全球性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二) 图表数量多、类型丰富
  从近三年全国卷高考题的命题情境来看,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无图不成题的特色。2015年有11幅图,2016年有8幅图,2017年有7幅图,涉及区域图、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等多种类型,对考生读图、用图、析图的地理基本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图表类型多样,主观题更是材料 图 表格,重视考查图图叠加分析能力、图表叠加分析能力。
  (三) 强调探究能力,突出能力立意
  从高考趋势来看,直接考查知识识记的题目悄然淡出,取而代之的是突出能力的考查。题目更多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强调问题的解答需要地理知识及技能的支撑,对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明显加强。新情境下的问题蕴含较为典型而深刻的地理原理,所以考生对问题展开探究必然要依赖其坚实的地理素养,这就体现了试题对考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归纳、阐述和评价地理事物等能力的考查。
  三、 备考建议
  (一) 重点把握主干知识
  主干知识中的气候、工农业生产、人口与城市、自然灾害等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备考中仍要紧抓主干知识。在地理复习中要牢固掌握重难点知识,认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知识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每个重点知识,对地理概念、地理理论、地理规律要正确理解,灵活运用。
  (二) 加强图文转换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也是表达地理信息的重要媒介,历年高考地理几乎是无图不成题。考生在平时地理训练中,虽然经常接触地理图表,但是图文转换能力欠缺,对图例、注记信息不敏感。因此,在日常学习中,要重视观察、归纳不同图表的结构特点,熟练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和技巧,提高迅速调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
  (三) 提升文字阐述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高考地理考查的基本能力之一,能很好地体现考生的地理综合素质。许多考生主观题的语言表达欠规范,缺乏层次性、递进性。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听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学生在运用规范的地理术语对地理事物、地理规律进行描述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明确描述对象,主要是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②注意描述的全面性,即注意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③注意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要准确,尽量使用地理学科术语。如“冬季”“夏季”不能说成“冬天”“夏天”。
  (四) 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近年高考试题突出能力的特征显著,淡化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加大对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但是学生由于死记硬背,对概念、原理、规律、过程理解不准确,对设问情景和设问限定词把握不到位。这要求学生在备考中要重视地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地理技能的学习与提升。在日常练习中,注重对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调用知识—分析地理事物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刘妍,罗嘉敏.2016年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2).
  作者简介:
  杨远伟,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理念的全面落实,时空观念的培养开始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一大核心目标与价值诉求。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从三方面入手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路径,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有益参考与启发。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培养路径  时空观念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是否具有正确的时空观念,是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的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增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育模式与教学理念得以创新突变,在带动教育改革热潮基础上,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本文通过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法的核心运用,以期为推动初中地理教学良性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体验式学习法;应用  初中地理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学生借助地理课堂可了解并感受自然的魅力与宇宙的神奇,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效探究奠定基础。然而,在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发展,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实际的历史教学环节中,除了要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点,提升其实际运用能力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完善的历史时空观念,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以致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多元化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中学历史时空观念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教学;历史时空观念  在中学历史教
摘 要:初中政治课程是初中学生了解我国在政治性工作建设方面内容的主要途径,通过对政治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党的服务核心宗旨;社会主义概念与具体内容;我国的科技文化建设以及依法治国等一系列国家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方针及举措,但传统初中政治教学基本上都是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授课教学方向,导致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意愿度逐渐下降。为减缓这一现象的加剧,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政治,将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