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离不开教者的专业化水平,而教者的专业化水平又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文章化大为小、探幽入微,从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教学问题的精当预设三个方面入手,诠释了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的必由之路在于提升教者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高效课堂 目标定位 环节设计 教学预设
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有其内在规律;学生既然是变化、发展的人,就有其成长路径与教育环境。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喜欢“跟着感觉走”,忽视了教育科学规律,忽视了学生的成长环境,忽视了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离不开教者的专业化水平,而教者的专业化水平又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就某一节课而言,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给出的教学目标亦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严格遵照执行。
教学目标的制订,应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乃至美育性的严重剥离。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知道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绝非等量齐观。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保证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课外练习;而对于学困生,则应当为他们量体裁衣,设计一些浅层次的作业,让他们循序渐进,品尝成功的喜悦。
江苏丹阳王旭平、戴银老师针对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撰写的教学设计《基于学情甩一个“豹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并能运用“欧·亨利式的结尾”。这样设计的原因很简单: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及主题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就能解决,再加上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大致了解即可;然而这篇小说的结尾却很有特色,是“欧·亨利式的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余音绕梁,凸显主题,需要细细把玩、慢慢琢磨。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在人物分析、情节梳理、环境烘托、主题把握上做足了文章,力求面面俱到,结果往往是一面不到或者一面不透。
二、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
以阅读课为例,笔者认为,教学环节不妨采用“三步导读”模式。第一步,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第二步,研读课文,品赏文章语言(或者语言,或者结构,或者主旨,因具体教学内容而定),体味其中的妙处,领悟作者的情感。第三步,综合训练,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其中,第三步无疑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者教学课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时,亦能合理、准确地进行解读。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服务的。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
当然,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的调整,以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风格。一方面,教师可以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兴趣越大,课堂学习的效率就会越高。另一方面,教师又必须引导学生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有情有义。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组织教学,从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其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创设难得的机会。
例如,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时,余映潮老师进行了如下设计: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第一板块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朗读,第二板块主要是品析,第三板块主要是表达。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晰,让学生在优雅的教学情境及浓郁的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清新明朗,诗意浓郁,别具一格,独具匠心。
三、教学问题的精当预设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应仔细揣摩,精当预设,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处,问到学生心里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缺乏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的提问过于晦涩,超出了学生应有的知识水平,结果抑制了他们的思维热情与信心。有的教师预设比较精当,但不善于及时追问,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水平依旧原地踏步。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深度与契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问题的预设一定要创设情境。例如执教《国宝——大熊猫》一课时,笔者就围绕近期发生的两件大事创设情境:“同学们,最近有两位重量级人物先后与大熊猫来了个亲密接触:一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欧洲,在比利时与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共同出席了大熊猫园开园仪式;二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一行参观成都大熊猫基地,与大熊猫进行亲密互动。大熊猫为什么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的青睐?或者说,大熊猫何以被称作‘国宝’?”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效果非同寻常。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综上所述,只有具有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具有合理多变的教学环节,具有发散与求异的问题预设,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使课堂变得高效。
【参考文献】
[1]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旭平,戴银.基于学情甩一个“豹尾”[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4).
[3]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高效课堂 目标定位 环节设计 教学预设
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有其内在规律;学生既然是变化、发展的人,就有其成长路径与教育环境。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喜欢“跟着感觉走”,忽视了教育科学规律,忽视了学生的成长环境,忽视了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离不开教者的专业化水平,而教者的专业化水平又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就某一节课而言,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给出的教学目标亦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严格遵照执行。
教学目标的制订,应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乃至美育性的严重剥离。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知道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绝非等量齐观。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保证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课外练习;而对于学困生,则应当为他们量体裁衣,设计一些浅层次的作业,让他们循序渐进,品尝成功的喜悦。
江苏丹阳王旭平、戴银老师针对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撰写的教学设计《基于学情甩一个“豹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并能运用“欧·亨利式的结尾”。这样设计的原因很简单: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及主题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就能解决,再加上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大致了解即可;然而这篇小说的结尾却很有特色,是“欧·亨利式的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余音绕梁,凸显主题,需要细细把玩、慢慢琢磨。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在人物分析、情节梳理、环境烘托、主题把握上做足了文章,力求面面俱到,结果往往是一面不到或者一面不透。
二、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
以阅读课为例,笔者认为,教学环节不妨采用“三步导读”模式。第一步,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第二步,研读课文,品赏文章语言(或者语言,或者结构,或者主旨,因具体教学内容而定),体味其中的妙处,领悟作者的情感。第三步,综合训练,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其中,第三步无疑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者教学课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时,亦能合理、准确地进行解读。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服务的。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
当然,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的调整,以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风格。一方面,教师可以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兴趣越大,课堂学习的效率就会越高。另一方面,教师又必须引导学生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有情有义。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组织教学,从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其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创设难得的机会。
例如,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时,余映潮老师进行了如下设计: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第一板块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朗读,第二板块主要是品析,第三板块主要是表达。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晰,让学生在优雅的教学情境及浓郁的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清新明朗,诗意浓郁,别具一格,独具匠心。
三、教学问题的精当预设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应仔细揣摩,精当预设,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处,问到学生心里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缺乏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的提问过于晦涩,超出了学生应有的知识水平,结果抑制了他们的思维热情与信心。有的教师预设比较精当,但不善于及时追问,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水平依旧原地踏步。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深度与契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问题的预设一定要创设情境。例如执教《国宝——大熊猫》一课时,笔者就围绕近期发生的两件大事创设情境:“同学们,最近有两位重量级人物先后与大熊猫来了个亲密接触:一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欧洲,在比利时与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共同出席了大熊猫园开园仪式;二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一行参观成都大熊猫基地,与大熊猫进行亲密互动。大熊猫为什么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的青睐?或者说,大熊猫何以被称作‘国宝’?”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效果非同寻常。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综上所述,只有具有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具有合理多变的教学环节,具有发散与求异的问题预设,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使课堂变得高效。
【参考文献】
[1]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旭平,戴银.基于学情甩一个“豹尾”[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4).
[3]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