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营销理论与高校的大学生培养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分析普通高校大学生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需求现状,利用营销理论中的市场细分、产品定位、选择目标市场等,与普通院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行业定位、职业选择等对比研究,把推销技巧、促销策略引入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中,从而提高高校就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营销理论;高校;就业管理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截止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68%就业形势仍严峻。[1]一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专业设置过程中的滞后性,盲目增设一些专业,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职业对口程度较低,专业设置中的冷热不均更是导致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另一方面,学生没有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忽视职业规划的作用;缺乏自我推销,面试技巧等也是导致就业率不高的原因,因此,培养就业管理人员营销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培训以及对外的联系,有助于提高普通高校就业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
1.提高普通高校就业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1.1 就业形势所需
伴随着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随着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就业形势日渐严峻。一方面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或者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各类专门人才。面对高校毕业生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的问题,高校要转变人才经营观念 ,树立市场营销理念。
1.2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所需
当前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是摆在每一所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直接关系到普通高等院校的声誉。营销理论在很多领域都有所应用,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其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与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有着非常相似的特征和过程。把市场营销理论运用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能够提高普通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1.3 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所需
把营销的理论引入到高校就业管理中,指导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可以有效地开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市场营销理论与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的服务社会的职能所在,满足了服务社会的目的。
2.营销理论在分析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
2.1 产品定位与大学生自我定位
市场营销中产品定位是指企业对用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目标消费者或目标消费市场的需求。大学生自我定位是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了解个人的爱好、专长,明确什么行业,哪些职业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能够做到准确的自我定位。然而由于大多数毕业生没有明确目标,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2]高校就业管理者就要适时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教育,做到有的放矢,明确自己定位。
2.2 新产品市场推广与大学生自我推销
新产品上市前期应采用全方位、立体、硬、软的市场宣传推广,根据产品的特性,所推广区域的市场特征、消费情况、消费心理、同产品在该区域的销售情况(即市场调查、市场分析)等,制定推广方案。大学生自我推销是大学生就业难已成热点,为了在万千人中脱颖而出,自我包装和自我推销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开设自我推销、社交礼仪、沟通技巧等相应的选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推销技巧,能够很好地与人沟通,取得用人单位了解赏识。
2.3 产品促销策略与高校自我宣传
产品的促销策略即为了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进行的广告、公共关系、促进销售、人员推广等活动。从普通院校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招生宣传、建立与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平台、借助相关媒体机构、利用知名校友或知名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等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因此,从根本上说提高普通高校的办学实力,培养出富有竞争力的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3.基本对策
3.1 大学生入校时的基本培训
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比较,根据国家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充分掌握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通过相关测试帮助学生了解其能力及兴趣,开展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在即将毕业时通过分析普通高校大学生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需求现状,合理调整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预期,协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正确职业生涯规划。
3.2 大学生培养过程的素质教育
产品营销的4P理论上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引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专业设置中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生强调专业的精细化,对于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行模糊化,即专业的区分不明显,搭建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平台。在课程的安排与专业的设置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应该统筹兼顾。最终强调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等有利于用人单位的相关素质的培养。
3.3 大学生实习中实践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通过实习确定其兴趣点与价值观,提高学生本人的自我认识,最终确定自己喜欢的职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高等院校在通过相关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如社交礼仪和语言沟通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4 普通高等院校自我营销策略
普通高校毕业生在社会或就业市场上的知名度、宣传高等院校的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扩大其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最终影响用人单位的意向、获得就业市场的青睐。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深入接触,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为学校实习教育提供平台,为学生寻找就业渠道,同时可有效掌握社会的就业动态。
参考文献
[1]吴晶.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68%就业形势仍严峻[EB/OL].新华网.
[2]马龙.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长春医学,2008,6(4).
作者简介:杨赦,女,河南禹州人,讲师,企业管理硕士。
【关键词】营销理论;高校;就业管理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截止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68%就业形势仍严峻。[1]一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专业设置过程中的滞后性,盲目增设一些专业,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职业对口程度较低,专业设置中的冷热不均更是导致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另一方面,学生没有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忽视职业规划的作用;缺乏自我推销,面试技巧等也是导致就业率不高的原因,因此,培养就业管理人员营销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培训以及对外的联系,有助于提高普通高校就业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
1.提高普通高校就业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1.1 就业形势所需
伴随着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随着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就业形势日渐严峻。一方面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或者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各类专门人才。面对高校毕业生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的问题,高校要转变人才经营观念 ,树立市场营销理念。
1.2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所需
当前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是摆在每一所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直接关系到普通高等院校的声誉。营销理论在很多领域都有所应用,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其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与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有着非常相似的特征和过程。把市场营销理论运用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能够提高普通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1.3 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所需
把营销的理论引入到高校就业管理中,指导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可以有效地开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市场营销理论与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的服务社会的职能所在,满足了服务社会的目的。
2.营销理论在分析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
2.1 产品定位与大学生自我定位
市场营销中产品定位是指企业对用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目标消费者或目标消费市场的需求。大学生自我定位是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了解个人的爱好、专长,明确什么行业,哪些职业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能够做到准确的自我定位。然而由于大多数毕业生没有明确目标,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2]高校就业管理者就要适时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教育,做到有的放矢,明确自己定位。
2.2 新产品市场推广与大学生自我推销
新产品上市前期应采用全方位、立体、硬、软的市场宣传推广,根据产品的特性,所推广区域的市场特征、消费情况、消费心理、同产品在该区域的销售情况(即市场调查、市场分析)等,制定推广方案。大学生自我推销是大学生就业难已成热点,为了在万千人中脱颖而出,自我包装和自我推销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开设自我推销、社交礼仪、沟通技巧等相应的选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推销技巧,能够很好地与人沟通,取得用人单位了解赏识。
2.3 产品促销策略与高校自我宣传
产品的促销策略即为了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进行的广告、公共关系、促进销售、人员推广等活动。从普通院校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招生宣传、建立与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平台、借助相关媒体机构、利用知名校友或知名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等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因此,从根本上说提高普通高校的办学实力,培养出富有竞争力的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3.基本对策
3.1 大学生入校时的基本培训
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比较,根据国家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充分掌握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通过相关测试帮助学生了解其能力及兴趣,开展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在即将毕业时通过分析普通高校大学生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需求现状,合理调整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预期,协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正确职业生涯规划。
3.2 大学生培养过程的素质教育
产品营销的4P理论上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引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专业设置中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生强调专业的精细化,对于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行模糊化,即专业的区分不明显,搭建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平台。在课程的安排与专业的设置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应该统筹兼顾。最终强调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等有利于用人单位的相关素质的培养。
3.3 大学生实习中实践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通过实习确定其兴趣点与价值观,提高学生本人的自我认识,最终确定自己喜欢的职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高等院校在通过相关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如社交礼仪和语言沟通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4 普通高等院校自我营销策略
普通高校毕业生在社会或就业市场上的知名度、宣传高等院校的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扩大其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最终影响用人单位的意向、获得就业市场的青睐。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深入接触,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为学校实习教育提供平台,为学生寻找就业渠道,同时可有效掌握社会的就业动态。
参考文献
[1]吴晶.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68%就业形势仍严峻[EB/OL].新华网.
[2]马龙.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长春医学,2008,6(4).
作者简介:杨赦,女,河南禹州人,讲师,企业管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