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选择题巧解例析

来源 :中学文科·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GDGJ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选择题在地理100分总分里占到44%,起到比较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能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则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从而提高高考地理总分和高考总分。选择题有区别于问答题的显著特点就是答案已经在选项里面,这样有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简便方法把答案选出来。目前的高考地理选择题具有“组题”式特点,有时我们必须把精力重点放在重点的小题中,否则会导致全军覆没,高考地理选择题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新的知识,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下面举例解析说明。
  


  例1 读华北某地地形图(图1),据图判断下面3题。
  1)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 )
  A.①<③
  B.①<②
  C.①>②
  D.③=④
  2)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为乙坡的( )
  A.光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3)若乙坡植物受破坏成为荒地,则对其合理的开发整治措施是( )
  A.放牧山羊
  B.种植喜阳的经济林大
  C.修梯田,种植水稻
  D.营造混交林
  解析:此题的题干中指明是华北某地,而图中表明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有比例尺,有指向标。第1小题考查的是四地的坡度大小,坡度即单位距离的高度差。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和坡度大小的关系,就可以快速地排除了A和D,由此得知BC中肯定有一个是正确的,一个是错误的。再仔细比较得出答案为C。第2小题则需要对甲乙两坡有关植物生长的气候各个因素进行分析,解题的关键是从等高线图和题干中挖掘出隐含的条件,即甲为阳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乙为阴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这样通过排除法可以得到答案B。第3小题,在结合比例尺条件下得出当地坡度较大,排除C,乙地为阴坡排除B,而荒地放牧山羊会加剧生态的破坏,这样就只能选D。
  
  例2 一天,我国某城市于北京时间4时30分日出,18时30分日落。据此回答下面3题。
  1)该城市的经度为( )
  A.123.5°E B.112.5°E
  C.127.5°E D.135°E
  2)该城市应位于天津的( )
  A.西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东北方向
  3)该日,太阳直射在( )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
  D.赤道到北回归线这间
  解析:此题目是无图考图题,要解答此题需要心中有两幅地图,一幅是中国东部海陆分布状况的经纬网图,另一幅是不同季节的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第一、第二小题的空间方位的确定,只能从题干中时间着手,因为时间与空间是紧密联系的,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看,时空是可以转化的。
  第1小题解题思路:题目要求经度,即求地方时。而题目中已知的是北京时间,因此其中一个需要转化。从题干可知,某城市的昼长是14小时,由此进一步推算当地时间为正午12时,北京时间为4点30分加上7时为11点30分,从而推算出该地的经度为127.5°E。
  第2小题解题思路:在我国某城市、127.5°E条件下。结合地图,推理可知该地只能在我国东北地区。即该地位于天津的东北。
  第3小题解题思路:该地位于东北,纬度较高。又由于这一天该地的昼长为14时,那么排除BC。对AC到底哪个正确,就是要考生联系实际情况去判断,比如30°N地区的夏至日昼长也要大于14小时,那么更何况东北,排除A。答案为D。
  
  例3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图2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2,回答下面3题。
  


  1)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2)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3)依图示资料可知( )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解析:此题考的是曲线统计图,解题的关键就是要坐标一一对应,同时要对书本知识进行迁移,如从海水温度的变化迁移到全球气温的分布,从全球不同纬度气候类型的分布迁移到全球不同纬度降水量的分布,最后通过排除法确定雪线的曲线。此题看似超出考纲,实则考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第1小题通过上面分析依次确定气温、降水量和雪线高度线,答案为A。
  第2小题通过排除法,答案为B。
  第3小题通过图文对照,通过排除可知答案为A。
  
  例4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图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图3回答下面两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此题主要通过曲线图来考气温的垂直变化及空气运动状况。解答此题较直观和简便的方法是运用作图法。而在作图时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先确定地面的点,即海拔为零时对应的地面温度坐标,然后再根据对流层的气温垂直递减率,计算出某个高度的温度,从而确定第二点,可以画出一条理论计算的温度递减线。
  第1小题解题思路:画理论递减线之前先确定两点,第一点曲线与地面交点,海拔为OM,气温为20℃,根据选项另一点定位为3000M高,根据对流层的气温垂直递减率可知,3000M高处的理论温度为2℃。由此画出理论递减直线,如下图4所示:圖①通过平移理论递减线可知,曲线大体3000~6000米高度段的斜率要大于理论线,而0~3000米段的斜率要小于理论线,即答案B正确,其他三个选项明显有误。
  第2小题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幅图在5000米高度的地方,只有④图的斜率明显低于理论线,或者说④图5000米处的实际气温明显高于理论气温。据题意可知,答案为D。
  


  此外高考地理选择题还可以用数学推理思维、宏观估算、直选优选等方法来解答,但是都要充分利用图文信息,注意抓住图中关键信息和隐含信息,联系教材和原有的知识来进行解答。
其他文献
寒假里,我和哥哥在奶奶家过年。  奶奶经常叮嘱我;“不能跟四奶奶家的大公鸡玩儿哦,被它啄到后就惨了!”但是调皮的我当然是一个字也没听进去,把奶奶说的话当成了耳旁风。这不,我趁着奶奶不在家的时候,又去偷偷地逗大公鸡玩儿了。  我弯下腰,随手抓起一把散落在地上的小石子,眯起一只眼,瞄准大公鸡,使劲儿地把一颗豆大的石子向大公鸡扔去。“耶!砸中了!”我兴奋地做了一个胜利的动作。我在这边乐着,可那边的大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