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队’,队队意深长”

来源 :党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32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仲瀚(1915~1980),是新疆军垦事业的创建人之一。他出生在河北沧县一个官宦家庭,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建冀中抗日武装,历任河北民军司令员,冀中军区津南抗日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团长,南下支队第三支队支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独六旅旅长。1949年随王震、王恩茂进军新疆后,任解放军二十二兵团九军政委,二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第二政委和党委第二书记,新疆军区副政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国家农垦部副部长。“文革”结束后,被任命为解放军炮兵顾问。
  
  “如果说我一生中有过最伤心的事的话,那就是被迫离开了新疆”
  张仲瀚的秘书罗承瑛在张仲瀚去世以后,经过多方努力,最终找到了张仲瀚生前绝笔《忆新疆》手稿。十年浩劫,张仲瀚遭受林彪、“四人帮”长期迫害,被监禁八年,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仍然念念不忘新疆,不忘兵团。1979年,张仲瀚卧病在北京301医院。他预感到生命不会太长了,决心抓紧时间撰写一些文章来总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经验体会。他还以顽强的毅力,抱病上书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陈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建议及早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据罗承瑛回忆,张仲瀚在解除监禁后,曾多次对前来看望他的战友说:“如果说我一生中有过最伤心的事的话,那就是被迫离开了新疆。”“我只要一闭上眼睛,就恍如回到了新疆,看到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和各族人民,看到了那里的劳武结合、改天换地的军垦战士。”1979年8月,乌鲁木齐军区为纪念进军新疆30周年,约请张仲瀚写一篇文章,他欣然应允,选题为《忆新疆》。文章一开头写道:
  我在新疆从事过军垦,和那里的各族人民并肩工作,一起度过了17个年头。在我的一生中,有这么长一段时间为新疆工作,使我感到幸福。
  我离开新疆已经13年了,如果同什么人谈起新疆来,至今我还习惯地说“我们新疆”。如果有人说新疆不好,我很不高兴,几乎是本能地立即加以反驳,并且滔滔不绝地向他们解说新疆的好处,新疆之大,以及新疆如何重要。为反映人和自然的斗争,显示人的卓绝毅力,往往提到新疆的大沙漠、大戈壁、大风暴、零下几十摄氏度等恶劣条件。但那些东西不是新疆的全貌,也不是主要方面。
  新疆有广袤无边的可垦荒地,有水,有草,有绿洲,有海洋般遍地出没的牛羊,有极其丰富、宝贵的矿藏,即使是那些大沙漠、大戈壁的底下,到底蕴藏着什么无价之宝,我敢说,我们才知道了一小部分,而大量宝贝,还有待今后若干年的勘探才能知道。新疆是鱼米之乡、瓜果之乡、歌舞之乡,是各族人民团结互助、欢乐聚居之乡,是我国西部边疆的重要屏障。新疆的事业,鼓舞和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年人,即使是去过10年、20年、30年以至终生最艰苦的生活,也甘愿奔向她!建设新疆,是我们祖国的富强之路。只有敌人,才害怕新疆的建设。
  今天,为纪念进军新疆30周年,想起我在新疆写过的一首五言诗,名《老兵歌》。因我从不写诗,知我者必不苛责。中间几十句写于1961年,后在1965年作了修改和补充。不是一气呵成,但可看出生产兵团在新疆曾经做了些什么,是向一个什么目标前进。
  兵出南泥湾,威猛不可挡。身经千百战,高歌进新疆。
  新疆举义旗,心倾共产党。干戈化玉帛,玉帛若金汤。
  各族好父老,喜泪湿衣裳。争看子弟兵,建设新故乡。
  放下我背包,擦好我炮枪。愚公能移山,我开万古荒。
  务农畜为贵,苜蓿草中王。肥多田增产,粮足六畜强。
  田在畜身边,畜在田近旁。欲求田畜旺,场队办五坊。
  五坊何所指?油酒粉豆糖。渣滓皆饲料,粪便变棉粮。
  遍野棉絮白,精心育蚕桑。飞来长江鱼,殖满清水塘。
  整地平如镜,凿渠万里长。引来天山水,为我灌禾秧。
  水库如棋布,水吼电辉煌。晴阴无旱涝,保产先保墒。
  护田林成带,条田宜为方。四周森森树,万堵绿城墙。
  工厂连栉起,机鸣日夜忙。商店陈百货,自办大学堂。
  人称新疆好,地阔天无疆。远山蜃楼动,平沙海市映。
  壮士五湖来,浩浩慨而慷。君有万夫勇,莫负好时光。
  江山空半壁,何忍国土荒。荒沙变绿洲,城乡换新装。
  乡人离乡去,十年未还乡。归来惊不识,指问此何方。
  恪守农轻重,步调勿颠宕。一业得成功,百业自兴旺。
  负重从大局,发愤誓图强。兴建新社会,岂只蓺稻粮。
  多种经营好,主次切衡量。各业农为主,谷物粮为纲。
  农业有宪法,八字放光芒。字字都办好,年年红满堂。
  似军又似民,衣杂帽无章。坚持“三个队”,队队意深长。
  各族同水乳,情深似海洋。愿偿历史债,共谱新篇章。
  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家乡。
  老兵带新兵,一浪接一浪。新陈自代谢,后来应居上。
  回首创业初,当兵自种粮。手舞坎土曼,地窝做营房。
  将士齐上阵,三军酣战忙。处处南泥湾,江南到北方。
  节衣复缩食,集资建工商。今日机械化,当年手挽缰。
  万事开头难,念念奠基章。甘将苦为荣,建国是康庄。
  白纸绘新图,立足促边疆。严戒前门虎,谨防后门狼。
  未战早备战,年丰多储备。莫待临战时,举措顿仓皇。
  巨手翻天地,大胆易沧桑。前人业未竟,不怪左宗棠。
  兵团多健儿,未离手中枪。边关烽烟起,重新上战场。
  令人惋惜的是,张仲瀚病情不断恶化,心绞痛发作的周期在缩短,但他全然不顾。医生催他休息,他反而开玩笑似的说:“我这是在打仗啊,一个战役没打下来是不能休息的。”1980年3月9日12时35分,张仲瀚端坐在写字台前,突发严重的心肌梗死,与世长辞。
  文中的五言长诗《老兵歌》,全诗32节,640个字,既讲述了历史,描绘了现状,又憧憬着未来,以精练生动的诗体语言总结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个队”(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四个力量”(经济建设、安定团结、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力量)的成功经验,以此展开了气势磅礴的篇章。
  “这千古荒原,我们守定了,坐定了,干定了”
  1949年2月1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原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军。王震任第二军军长兼政委,后由郭鹏任军长,王恩茂任政委。原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所辖的独四旅改为解放军步兵第四师,三五九旅改为解放军步兵第五师,独六旅改为解放军步兵第六师。
  9月26日,兰州刚刚解放,彭德怀在布置下一步解放大西北的任务时,明确提出:“我们还有一个计划,就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今年一定要进军新疆,为明春开荒生产作好一切准备。”他指着一张西北地图说:“大家看看,西北有多大一块地方啊!地大物博,却人烟稀少,极度贫困,还十分荒凉,需要我们从现在起就开始搞建设。……我们要解放大西北、建设大西北,改变大西北的面貌,这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义不容辞的任务。”张仲瀚全神贯注地听着彭德怀的讲话,心里已把屯垦戍边、建设大西北视为己任,开始筹划了。
  10月13日,张仲瀚把六师主力部队交由政委熊晃率领,自己带着3名团职干部(十七团副团长谢高忠、十六团参谋长肖耀武、十八团副团长黄云卿)和他们的警卫员、4个技术人员及30多个从酒泉起义人员中选出的测量队员,穿过河西走廊,闯过终年大风的安西,越过甘新边界交汇处的星星峡,在千里无垠的戈壁大漠上,风驰电掣般向目的地进军了。在一个名叫库米什的小镇,遇到了持陶峙岳亲笔信从迪化(今乌鲁木齐)赶来迎接的新疆水利局局长王鹤亭、地质所所长王恒升和一些农、林、牧、水利技术人员。11月5日,这支队伍到达南疆古城焉耆。第二天清晨,张仲瀚就带着这支队伍进入了茫茫草原,到开都河岸和南北疆山隘要道的铁门关踏勘去了。
  谢高忠是张仲瀚的老部下。他15岁投身革命,自津南自卫军与七一九团整编合并后,就跟随张仲瀚南征北战。来到新疆后,谢高忠再没离开过,他的记述真实感人:
  1949年11月5日,我随从张仲瀚率领的一支先头部队到达南疆古城焉耆。我怀疑这里算不算一座城市,满目破败、衰落、荒凉的景象。
  开始的几天中,我一言不发,但我的心里却想得很多。出得城来,便是荒滩连着草原,一望无际。脚下只有牛羊踏出来的羊肠小道。寒风吹来,芨芨草像海水一般摇荡起连天的白浪。我寻思着大部队抵达之日如何安营扎寨。
  然而,张仲瀚却兴奋地对谢高忠说:“老谢,高兴吧!比南泥湾棒多了!天助我也。夺取政权搞建设是最高的目的,这千古荒原,我们守定了,坐定了,干定了,有多少劲也能使得上。”这时,张仲瀚对开荒造田,向土地要粮已经是迫不及待。他说:“自己养活自己,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给自己创造一块建国立家的经济根据地。”“军令在身,任何犹豫、迟疑、等待都与我们的身份不相称。没有休整的机会了,你明天就和我一道去踏勘定点。”
  在踏勘中,遍地是牛羊粪肥,张仲瀚号召全师指战员挑起筐拾粪积肥,作春耕准备。这条指示不胫而走,成了当时的一大新闻,也感动了驻在当地的起义部队二十七师的官兵。二十七师师长陈俊为此专门拜访了张仲瀚,说:“将军此举不亚于给我一面镜子。陈某思之再三,夜不能寐。扪心自问,惭愧惭愧。”陈俊的来访,引起张仲瀚的沉思。他对谢高忠说:“我压根儿没想到拾粪这件事会弄得满城响。看来当兵只管吃粮的思想毒害人们太深。”“我得感谢南泥湾大生产,那是对我的一次委实重要的洗礼。今日重操农事,让部队拾粪积肥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这说明拾得太少了,永远拾下去就变得平常又正常。”
  玛纳斯河西岸大渠在第一代兵团水利建设者那里,被称为“将军渠”
  1950年3月,张仲瀚调到由起义部队改编的二十二兵团九军任政委,后任二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兼九军政委,对团结、教育这支部队做了大量工作,使这支部队感受到了共产党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政策,感受到了共产党的伟大。
  同年春,张仲瀚、陶峙岳陪同王震在玛纳斯河流域勘察了五天,初步了解到那里有可垦荒地约400万亩,有玛纳斯河、奎屯河及部分泉水流经其间,宜农宜牧。王震当即与大家商量,决定以此作为二十五师、二十六师的垦区。同时,按照彭德怀的指示,为妥善安置起义部队,决定二十二兵团的领导机关也进驻石河子,建设一座新兴城市,作为垦区的领导中心。当时玛纳斯河大桥正在抢修,他们只好徒步前进,徒步过河。张仲瀚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我们是一同携手过玛纳斯河啊!”
  他们掌握了玛纳斯河流域和石河子地区大量第一手资料,经反复研究,确定北疆首先开发以炮台、石河子为中心的两大垦区,拟订了初步规划。九军二十五师、二十六师受命进驻炮台、石河子垦区。
  石河子地区过去被认为是植棉的禁区。1951年,张仲瀚在考察时发现,一个连长从老家带来棉种种在菜地上,亩产皮棉120斤。虽然产量不高,但说明这里能种棉花。张仲瀚十分兴奋,连夜与陶峙岳商讨,第二天就报告了王震。他们都为这一发现和可能建成一个大棉花基地而激动不已。经过讨论,并和技术专家签订合同,决定在1952年试种两万亩高产棉花的计划。结果,获得亩产皮棉102斤的好成绩。这是一大创举,走出了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正是从这里开始,才有了今天石河子垦区和整个北疆地区几百万亩的国家棉花基地,棉花总产量占全国的1/5。
  新疆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农作物几乎全靠人工灌溉。因此,开展水利建设,是发展农垦事业的先决条件。在中国最大的这块省级行政区内,由军人掀起的以现代化大农业为基础的大开发,从根本上说,是水利的大开发、大建设。
  玛纳斯河,天山北坡最负盛名的母亲河。玛纳斯河西岸大渠,是玛纳斯河上的第一条人工河流,流经安集海垦区、下野地垦区,许多渠段由卵石干砌而成。玛纳斯河西岸大渠在第一代兵团水利建设者那里,被称为“将军渠”,老水利们所指的将军就是张仲瀚。这条渠凝聚了张仲瀚的大量心血。1952年春天,西岸大渠的建设工地上,张仲瀚头戴草帽,和数千名战士挥锹舞镐,拉开了大规模治理玛纳斯河流域的序幕。
  当5000名军人奋战在工地上、“将军渠”工程进展正酣之际,上级突然命令停工,等待国家批复。张仲瀚为此来到新疆军区,并亲赴北京,到水利部甚至政务院,极力陈情。后经中央派出的水利工作组调查论证,工程终于获批,又热火朝天地上马了。
  与此同时,与人工引水渠配套的流域水库规划建设方案,也摆上了张仲瀚的办公桌。由于流域的首座水库——蘑菇湖水库定址在玛纳斯河流经安集海冲出的一片自然洼地上,该方案遭到了苏联专家的否决。苏联专家的理由是:在这里建平原水库必然会造成水位上升,周边土地盐碱化,以致成为不毛之地,造成居民迁徙的严重后果。因此,苏联专家力主一步到位,在水源源头修建山区水库。问题是,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国家负担不起,加之面临着无起吊设备、无工程技术人员、无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等诸多困难;而解决20万驻疆部队的口粮供应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与苏联专家持不同意见的张仲瀚,在一次会议上将精心准备的资料翔实、依据充分的实施方案和盘托出,并诚恳而又耐心地解释道:“山区水库是我们的首选,但目前它还是一个美丽的远景。待我们手中有了粮食,有了自己的水泥厂、钢铁厂,一旦条件成熟了就上马。到那时,在玛纳斯河干流与清水河交汇的肯斯瓦特,巧借山石岩体,建设水利枢纽工程,那就不仅仅是一个农业灌溉水资源的调节了。它集灌溉、发电、调峰于一体,充分利用水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一番言之有据的论述,终于使苏联专家心悦诚服了。
  然后,张仲瀚又说服王震,接受由他主持制订的玛纳斯河流域垦区的水利开发、建设分两步走的总体规划。规划上报水利部后,张仲瀚又说动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促使其带领由有关方面的科技人员组成的专家组,来到蘑菇湖调研论证。经过现场办公,专家们被张仲瀚的求实精神所折服,都对他的方案表示肯定。最后,傅作义当场表态:按张仲瀚的方案实施,条件具备后,吸取苏联专家的建设性意见。
  随着大泉沟、大海子等数十座水库以及一万多公里引水干渠的相继建成,玛纳斯河流域垦区的粮棉连年丰收,很快发展成为新疆的粮棉基地。
  战争是为了和平,和平是什么?和平就是生产呀
  1950年夏,新疆军区党委决定:在玛纳斯河西岸、天山北麓的石河子芦苇荒原上,建设新疆第一座“戈壁新城”,作为生产部队建设新疆、保卫边疆的指挥中心。12月,石河子建城工程处成立,二十二兵团副司令员赵锡光兼任处长,张仲瀚兼任政委。
  有个小故事很快流传开了:在石河子建设前,几位领导借老百姓的房子住。工作人员要挖个地窝子住,张仲瀚也参加挖。他说:“干这个我是内行,你们没有赶上南泥湾挖窑洞,今天赶上了天山脚下挖地窝,非常好!明天的高楼大厦就从地窝子开始吧!”
  1952年,由张仲瀚领导,重新编制了石河子城市规划。随后,张仲瀚又用了六个年头,在实践中对这个基本方案反复修改,于1958年正式形成了石河子新城规划,使石河子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一颗“戈壁明珠”。
  1954年8月,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电令新疆军区将生产管理部与二十二兵团合并组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成兵团的部队有二、六军的四个师,二十二兵团全部和五军的一部。10月30日,新疆军区发布《公布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织机构及所管辖部队番号》的命令。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政委王恩茂(兼),副司令员程悦长、赵锡光,副政委张仲瀚。下辖南疆生产管理处,石河子生产管理处,农业建设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师,以及建筑工程第一师、建筑工程处、运输处等。兵团保持军队的组织形式,实行农工商学兵相结合,党政军一体的特殊体制。
其他文献
在一篇名为《航空2075:飞入光明未来?》的报告中,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分析了5种可能要热门起来的航空技术。不管是5倍音速的发动机,还是排成“V”字型飞过的一群客机,现在听起来都是很神奇的事。不过再过15年,其中一些技术或许就变得司空见惯了。  机身和机翼完美融合了  未来几十年里,商业客运飞机的新模板可能会流行起来,比如图中这架外形犹如魔鬼鱼的实验性波音X-48B。根据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发布的最新
为了锻炼身体,我们该多吃些什么好呢?中学生读者朋友肯定对这个问题相当好奇,但科学家给出的答案,估计和我们想的并不一样。  饮食虽然不沾荤腥的少林武僧照样龙腾虎跃,最伟大的跑者刘易斯在1990年成为素食者后继续摘金牌破纪录,但只要说到吃什么能让人强壮健康又体能充沛,很多人脑海的第一反应还是一盘泛着油光的肉。这种意识有的源于根深蒂固的“吃啥补啥”观念,有的则是因为对许多成年人而言,成长多少伴随着一些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世界范围的重视。  作为一名精神、心理科医生,我在国内工作多年,同时又在美国多所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工作多年,我深深感觉到中美在心理学和精神学上存在差异。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科技、健康教育的头号强国,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情况如何?美国人是如何看待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下面从几个方面做一简单比较。    很气恼VS很高兴    一位著名的美国心理治疗专
楼里的保洁员三个月一轮岗,我夸奖刚轮到健身房的保洁员“发髻梳得真漂亮”,她眯起眼睛笑答:“谢谢啊!”之前的保洁员或忸怩或惊慌或谦卑,更有甚者用高傲掩饰着脆弱的自尊,这样得体大方的不多见。  和她的第二次对话更是瞬间颠覆了我心目中的保洁员形象:正在拖地的她直起腰,指着我打开的更衣柜门上贴着的一幅印刷版达利的油画问:“这是那个西班牙画家的画儿吗?他画里出现的女人好像都是同一个人。”我愣呆呆地看着她,脑
就是要叫你“老头”,如果你听了,一定会骂我这个后生无理吧。但在我贫乏的词汇中,只有“老头”才最适合你嘛!  “老头”的长相嘛,就如同中国千千万万个老头的长相一样,惟一让人记住的就是“老头”的声音了。虽然“老头”已年过半百,但声音依然洪亮浑厚,“老头”在二楼讲话,从一楼就可以清楚地听到。“老头”虽然是副校长,却只说济南方言,并固执地认为济南人就要说济南话才好。但从“老头”那好听的声音里,济南方言也没
晒试验数字叹天宫复杂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各分系统共配置设备536台/套,其中目标飞行器发射状态设备共计460台/套,包括太阳电池翼2台、航天员航天食品及饮水包等7件,由载人飞船带入的设备共计76台/套;“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共配置了92个软件。  研制队伍对影响目标飞行器寿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系统资源配置、关键设备/材料的环境退化,以及系统功能重构3个方面识别出36项寿命关键平台设备,进行
今天,在几乎所有国家军服的肩部,你都能看到一对制作精美并带有军衔或兵种符号的装饰性织物标牌,这对漂亮的小东西,就是肩章。肩章最初来自素来注重仪表和装饰的法国,这个词本来的意思就是“小肩膀”。早在300年前,法军就开始用肩章来表明佩戴者的军衔。历史学家认为,肩章最初的起源可能追溯到古罗马军服上的护肩:当时罗马盔甲在肩部会有金属护板,外侧还有几条下垂的皮革,起到侧面防护和装饰的作用。  肩章通常利用背
近几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历了多场局部战争,危机四伏的战场也令一系列初出茅庐的尖端武器大显身手,特别是微型军用机器人武器(英文缩写“SUS”,泛指小到无法载入的平台)成为士兵们的好伙伴。它们专门从事所谓“肮脏”(Dirty)、“危险”(Dangerous)、“枯爆”(Dull)的“3D任务”。美国《大众机槭》杂志甚至用“虫虫总动员”来形容这些“小而可爱”的“战争凶器”,以下便是“战争虫虫家族
你要干什么?  这只小龟我买来好几天了,但是它不吃不喝。我想把它放归大自然才是最好的。
世界上最古老的冰淇淋源自哪里呢?有人说源自中国,有人说源于意大利,而伊朗声称他们才是冰淇淋的发源地。在冰箱发明之前,冰是一种珍贵的商品,尤其是在夏季,不易获得或制造。但在2000多年前,古代波斯人想出了一种方法,他们建造了许多锥形结构的冰屋。冰屋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00年左右,矗立在沙漠中,高約18米,里面有一个巨大的地下洞穴,可以把冰块从冬天一直保存到夏天。有事实证明,冰淇淋在8世纪通过阿拉伯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