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PICU使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NCPAP在危重症患儿中的使用时机及范围。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入住我院PICU,在鼻导管给氧1 h后仍存在呼吸急促改用NCPAP的192例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NCPAP的氧分压不同,将患儿分为A组[呼吸急促(PaO2 ≥ 70 mmHg,1 mmHg=0.133 kPa)],B组[呼吸急促合并氧分压减低(50 mmHg<PaO2<70 mmHg)],C组[呼吸急促合并呼吸衰竭(PaO2≤50 mmHg)],比较3组患儿不同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变化,明确NCPAP的临床效果。
结果192例患儿原发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共161例(83.85%);重症手足口病14例(7.29%),严重脓毒症10例(5.21%),其他多脏器异常混合性疾病7例(3.65%)。PaO2/FiO2在使用NCPAP 1 h、4 h后逐渐上升,A组氧合改善情况最明显,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在使用NCPAP 1 h、4 h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通气失败2例(失败率3.57%);B组患儿通气失败9例(失败率11.11%);C组患儿通气失败30例(失败率54.55%),3组患儿无创辅助通气失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84,P<0.001);3组患儿出院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CPAP对于常规吸氧仍存在呼吸异常的危重症患儿有明显疗效;鼻导管给氧下仍存在呼吸衰竭的患儿,在使用NCPAP时易导致无创辅助通气失败,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动态监测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