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deqia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
  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地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
  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情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选自《城南客话》
其他文献
弦高是春秋时郑国的一个商人,平时以贩牛为生,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牛贩子,却因为在关键时刻舍弃自己个人的利益,挽救国家于危亡,而成为了一个名垂青史的人。   公元前628年,郑国公去世,一心想要扩张领土的秦国,想趁郑国国丧之际,攻占郑国。于是,秦穆公召集大臣商议,最后决定派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带几千精兵偷袭郑国。   这天,当秦军行到滑国境内时,正好弦高也赶着牛来到这儿,见这么多秦军,弦高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招贤纳士。山东六国的能人名仕纷纷渡黄河过函谷关,到秦国应试,商鞅也在其中。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商鞅的结果不外乎两种:或者一上来就被淘汰,或者先做地方小官。是景监发现了商鞅,他认定商鞅正是秦孝公苦苦寻找的治国奇才。景监何许人也?《史记》上只是讲他是秦孝公的宠臣,祖籍楚国,仅此而已。而司马迁对景监举荐商鞅的描写却很细致:商鞅经景监引荐见到了秦孝公。一上来,商鞅口若悬河,
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都城长安未央宫大殿上,一个二十出头的年青人在侃侃而谈。他说,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施仁义,行仁政,保证老百姓都有地种……年青人语句铿锵,说理透辟,勾画出一幅仁以爱民、礼以尊君、四海清平的图景。汉文帝越听越爱听,越听越喜欢,当即任命这个青年人为博士,使之成为自己身边最年轻的智囊人物。这个青年人,就是贾谊,西汉洛阳人。汉朝的博士,相当于后来的翰林,主要负责筹划治国方略,供
前些天,看一朋友发的微信圈:在2000年来临的时候,觉得又一个世纪真的就在眼前;那时候,2020年还是遥不可及。没想到,2020,现在,就在眼前。看了朋友的感喟,我也不由地心生些许感慨:年轻时只觉得每天活得很单纯,时间大把大把的足够用;到了中年只觉得时间真的就象白驹过隙,昨天、今天、明天交织如流,让人感觉有些应接不暇。常常总生出些时间不够用、时光不等人的感叹!经常听许多老年人说,昨天就在眼前。过去
光屁股游泳算不算裸泳?不算。光屁股游泳是一件很原始的事,裸泳呢?却是城里的年轻人所玩的时髦游戏。  我记不得我是几岁开始游泳的了,我的父母怎么从来就没有过问过这件事的呢?我至今还记得我带领我的孩子去学游泳的情形———教练就在他的身边,可我依然不放心,一步也不肯离开泳池。我不能说我的父母不关心我,我只能说,在他们的眼里,夏天来了,他们的孩子泡在河里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和一条泥鳅泡在水里绝对没有什么
儿时赖在炕头上,每日里最先听到的,是屋檐下广播的动静。印象最深的那首歌,旋律的确优美而富有感染力,歌词里描画的生活虽然仍是典型的“农业叙事”,但真是能让听者感到是生活“在明媚的阳光下”的。那支歌让我倍觉振奋的同时,也对那位叫施光南的作曲家佩服不已,还连带着对那只音质粗糙的喇叭都颇有些感激。  后来,好不容易盼到家里添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虽说屏幕比鞋盒子大不了多少,但總算是能让我们得着点儿“视听享受
对于我一个长年在外的人来说,秋天是一个可爱的季节,先不要说我的家乡湖南,一片金黄的季节,还是首都北京,现在已是摆着花篮,只是我现在所以在中山,没有感到了一丝丝的秋天的味道,每天还是短袖,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要开风扇,只是没有酷暑那样的让人不得安宁。  今晚,终于起风了,虽然没有降温了,但是心中隐隐约约地感到明天也许要穿长袖才是。就是这样,南方的秋天也好,冬天也罢,就是没有让人心动的四季分明,只是看
赖显增,一个人过,只有40多岁,无残无疾,半傻不傻,在贫困户中是一个特例,没有通水、通电,危房也没有改造。我第一次去看他时,他蹲在自家屋前的水田下面的水渠里洗手,双手使劲儿压低往水渠中伸,腰身拉得长而直,隔老遠看真像一只黄狗一样埋头在水渠里喝水。说起用水的事,村里原来没有统一规划的自来水,都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人家一伙分别搞的自来水。最早搞的只要每个人头摊上200块钱,就能接上白花花的自来水。接到赖显
我爸生前是个电工,春夏秋冬,腰上永远别着个牛皮做的套子,里面永远插着几把锃亮的钳子和螺丝刀,人一动,就叮叮当当地响。搬迁之后新村里大半人家的电线都是他拉的。他熟悉每戶人家的线路,电路坏了,往往别人无法找到埋在墙壁里的电线。隔三差五,就有人来找他修电路,他都很高兴,放下手里的活,就叮叮当当地去了。他一个很好求的人。不用别的,管一顿饭就可以。有趣的是别人家的电线从没出过问题。拉电线的人自己家却差点失火
我一直忘不了三十年前的一件小事。原本我觉得它微不足道,但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并且不为我所控。我读七年级那年,每天走路去上学。由于经常晚起,再加上路上贪玩,所以我经常迟到。那天,琼斯老师严肃地对我说:“佩克,你已经连续迟到一周了,如果你明天再迟到的话,班里所有的杂活全部由你一个人干。”不幸的是,第二天,我又迟到了。我可不愿意一个人干那么多活,摆椅子、擦黑板、收拾桌子……于是,当琼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