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缓疗法对癌症晚期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态的改善效果

来源 :医学综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wachse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舒缓疗法对癌症晚期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态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观察室就诊的癌症晚期患者143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1例).对照组行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舒缓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和心理健康状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的改善效果.结果 功能性量表中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的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治疗后观察组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性量表中恶心呕吐、疼痛、疲乏评分的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治疗后观察组恶心呕吐、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但疲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整体生活质量评分的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治疗后观察组整体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SDS、SAS评分的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治疗后观察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缓疗法有助于提高癌症晚期患者生命终末期的生活质量,对调节患者心理状态具有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较高,治疗后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但仍存在肿瘤复发及转移风险,且复发和(或)转移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升高.目前,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肿瘤免疫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受到关注,免疫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等)是机体免疫功能的主要作用分子,免疫功能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各个亚群细胞数量及分泌的细胞因子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然而,免疫细胞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
脑机接口(BCI)技术是指在人脑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建立全新的直接控制通道,实现脑与外界环境的交互控制.BCI是综合了神经科学、信号检测、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等学科的交叉技术,可使严重神经损伤的患者重新与外界互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基于脑电图的无创BCI技术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意识障碍检测诊断、辅助性功能替代及神经康复治疗3个方面.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BCI将作为人工智能融合的重要桥梁为神经康复领域带来重大突破.
分泌型上皮钙黏素(E-cadherin)是指E-cadherin的胞外段被水解酶水解成的分泌型肽段.与E-cadherin抑癌基因不同,分泌型E-cadherin可通过调控下游信号通路干扰细胞间黏附连接形成并破坏已有的细胞间黏附,从而增强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发挥促癌基因作用.肿瘤患者血清分泌型E-cadherin水平显著升高,其可作为肿瘤生物标志物的潜质.因此,未来深入研究分泌型E-cadherin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具体机制,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缺血性适应是通过一个器官或者组织短期缺血诱导保护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操作方案.不论局部、远程还是缺血前、缺血间、缺血后适应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模型中一致表明其有利的作用效应,但临床转化应用方面均遇到不小的挑战.缺血性适应已在心血管外科多个领域开展临床试验.现从临床心血管外科疾病主要分支学科领域分别综述总结缺血性适应的临床应用状况,归纳其临床转化效用及部分应用失败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展望未来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宫颈锥切术是治疗宫颈病变的常用方法.宫颈锥切术与术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目前研究较多的不良妊娠结局有早产、流产、未足月胎膜早破、低出生体重儿等.宫颈锥切范围过大会导致术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但也需在保证宫颈功能的同时切除全部病变组织.手术后妊娠间隔时间过短可明显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锥切术后需严格避孕一段时间后再受孕,但具体避孕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仍需进一步研究.锥切次数过多也是术后不良妊娠结局的可能危险因素,但因病例数限制,影响并不明显.深入研究宫颈锥切术后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有助于降低早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加,人们的睡眠质量急速下降,由睡眠剥夺所致的多种健康问题或健康风险逐渐引起关注.睡眠不足与多种急慢性疾病有关,睡眠剥夺与心血管脑神经系统疾病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睡眠剥夺从多方面对心血管脑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且由睡眠剥夺引起的心脏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受一系列调节因素影响,涉及过程复杂.此外,睡眠剥夺还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起各种免疫障碍疾病甚至遗传性疾病.探究睡眠剥夺与全身各系统相关疾病的机制,可为疾病的诊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最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PCOS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因此对于PCOS的治疗仍存在争议.PCOS患者常出现卵巢血流改变和血管生成异常,而这些改变可能与PCOS患者排卵率降低、激素异常以及卵巢多囊样改变相关.作为一种抗血管生成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在PCOS患者血清中低表达,且与PCOS卵巢血管异常生成有关.因此,以TSP-1为治疗靶点,恢复卵巢正常的血管生成可改善PCOS患者的卵泡发育和排卵率,为PCOS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液体活检是一种非侵袭性的技术手段,主要以患者体液中的生物标志物代替肿瘤组织进行检测分析.循环肿瘤细胞(CTC)是一类从肿瘤原发灶或转移灶中分离出来的、随血液循环扩散至远处器官并定植生长的特殊肿瘤细胞.CTC作为液体活检的代表,可提供大量肿瘤相关信息、有效反映肿瘤异质性的特点、实时监测肿瘤的发展.近年来,CTC检测在鼻咽癌的早期诊断、辅助分期、疗效评价、预后判断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等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基于CTC的表型分析可识别针对鼻咽癌的潜在靶点,因此CTC可作为未来监测鼻咽癌精准治疗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常见易反复发作且发病机制多样的消化道慢性疾病,在症状发作的同时常伴有精神心理障碍.GERD与精神心理障碍心身共病发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微生态紊乱、内脏高敏感、自主神经紊乱及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各因素间相互作用及何种机制在GERD与精神心理障碍共病中发挥主要作用尚未完全明确,且共病患者在临床采用单一针对症状的治疗措施效果并不理想,即使是加用精神类药物也不能有效缓解患者不适.因此,多层次探索发病机制并从中寻找有效治疗靶点已成为GERD与精神心理障碍共病的研究热点.
直肠息肉的发生发展与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和细胞因子作用相关,病程迁延可发展为直肠癌.由于癌变机制复杂,及早切除息肉是预防癌变的最有效手段.内镜治疗直肠息肉主要采取内镜下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水下内镜黏膜切除等,均具有一定优势,且息肉完整切除率和手术安全性均较高.但由于不同患者息肉特征不同,息肉体积和浸润存在差异.因此,具体选取何种术式以最大程度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复发风险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