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2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与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相关的全序列分析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o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全国1552例聋哑学生中进行基于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的全序列筛查,分析和探讨中国人SLC26A4基因相关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分子流行病学状况。方法调查对象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聋哑学校学生1552例,共涉及21个民族。听力正常的对照组人群150例。所有受检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以序列分析方法检测SLC26A4基因外显子7+8以筛查热点突变IVS7—2A>G,对携带IVS7-2A>G纯合突变的个体结束筛查,对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的个体进行SLC26A4基因其他外显子测序,寻找可能存在的另外一个突变位点。结果1552例患者中197例携带IVS7-2A>G突变,其中83例携带IVS7-2A>G纯合突变,114例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IVS7-2A>G突变总检出率达到12.69%(197/1552)。114例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的患者中78例找到另外一个突变位点,其余36例未找到另外的突变。1552例耳聋患者中IVs7—2A>G纯合突变及包含一个IVS7-2A>G突变的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共161例,占10.37%(161/1552)。78例携带SLC26A4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患者中,除IVS7-2A>G突变外的另一突变位点主要存在于外显子19、10、17、15、11+12、14和3上,发现新突变类型21种。正常对照人群IVS7-2A>G突变检出率为2%,均为单杂合突变,且均未找到另一个突变。结论中国耳聋群体中由SLC26A4基因突变引起的大前庭水管相关遗传性聋的比例超过10%,SLC26A4基因筛查和诊断在耳聋的病因学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在较大样本中进行与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相关的全序列分析,可以明确相对热点突变分布密集的外显子区域,为制定高效的SLC26A4基因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新发现的突变类型丰富了中国人群SLC26A4基因突变图谱。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灌注法去细胞技术制备去细胞全喉支架及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喉肌细胞再生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喉支架供体,通过双侧颈总动脉顺行灌注去离子剂,构建出喉肌去细胞外基质及活性软骨的全喉支架,取部分灌注后标本进行观察,其余用于下一步实验。青紫蓝兔为受体兔,取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为骨骼肌细胞后注入全喉支架的去细胞基质中。体外培养1d后异位移植入受体兔大网膜。8周取出标本进行观察。结果大体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遗传性聋的调查和研究逐渐深入。据报道,1/2000~1/1000的儿童出生时为极重度耳聋,其中50%~60%为遗传性聋。现已发现有200多个基因突变与耳聋有关,而比较公认的A1555G、GJB2、SLC26及Otoferlin与遗传性聋密切相关。然而这些基因的突变引起耳聋的病理生理变化还不清楚,且与耳聋的严重程度及渐进性之间缺乏相关性。
茎突综合征(styloid process syndrome)是因为茎突的长度过长、方位异常、形态异常等因素,致使其与临近的肌肉、血管、神经、黏膜相抵触,而产生的咽部异物感、咽部疼痛感、反射性耳痛、舌咽神经痛、头颈部疼痛和涎腺分泌增多等症状的总称。
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额窦手术被认为最具有挑战性。针对额窦手术相关解剖研究仍未止步,且研究的着重点是围绕手术方式进行的。经鼻额窦开放手术的关键是准确判断额隐窝中额窦口的引流位置。但额隐窝解剖异常或变异、额窦内广泛病变及额窦内肿瘤等,单纯经鼻开放额窦口,无法彻底清除窦内病灶;术后复发或外伤后,额隐窝解剖结构紊乱,瘢痕狭窄或闭锁,经鼻开放或重建额窦引流通道非常困难。这意味着,一方面,
鳃-耳-肾综合征(branchio—oto-renal 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前瘘管、鳃裂发育异常、肾发育不良等。新生儿发病率为1/40000,在重度聋儿中占2%。国外对该病的临床和基因学研究已较深入,但国内仅见1例报道。现将作者收治的1例患儿报告如下,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目的探讨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经乳突径路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例经乳突径路行上半规管填塞术的上半规管裂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听觉过敏为主诉,术前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符合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的特征。经乳突径路行上半规管填塞法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后随访10个月,听力学检查恢复正常,听觉过敏基本消失。结论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的手术治疗,相较于常规的经中颅窝径路
目的介绍头颈外科与神经外科合作处理颅底沟通肿瘤的经验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联合制定手术方案并共同实施手术54例(良性21例,恶性33例)颅底沟通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前颅底19例,侧颅底12例,中央颅底17例,后颅底(颈静脉孔区)6例。结果本组颅底沟通肿瘤均一期手术切除。良性肿瘤全切除20例,近全切除1例;恶性肿瘤肉眼全切除25例,6例鼻窦、鼻咽、腮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都缓慢地进入了老化过程,特别在听觉、视觉、味觉及角膜敏感度等方面表现突出。在老年人中,耳聋发病率很高,约占30%~70%,是仅次于关节炎和高血压的常见慢性疾病。老年性聋是指由于年龄增长,听觉器官衰老、退变而出现的双耳对称、缓慢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典型症状为不明原因的双耳对称性、缓慢进行性听力减退,并以言语交往困难为主要特征,伴耳鸣者约占37%,呵有音素衰
目的探讨伴有分泌性中耳炎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适应证与手术时机。方法对26例伴有分泌性中耳炎的重度或极重度耳聋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前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必要的非手术治疗,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清理分泌性中耳炎病变、通畅引流,术后定期随访,同步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评估。结果26例伴有分泌性中耳炎的人工耳蜗植入者均进行单侧耳手术,手术一次成功,其中左耳5例,右耳21例。术后1个月
目的通过耳鸣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探讨耳鸣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方法采集2007年1日至2008年12月1240例耳鸣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史、临床表现及听力学检查结果等资料,分析耳鸣的临床特点及各因素与耳鸣之间的关系。结果平均发病年龄(53.2±0.9)岁;突然起病患者的耳鸣严重程度较缓慢起病者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耳鸣主调以8000Hz最多见,占22.9%,响度主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