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标施行以来,自主化教学已成为素质教育时代的最强音,并逐步形成一种流行性时尚和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霸教弱学、以教定学”的传统模式尚未完全退出教育舞台,这已然成为开展自主化教学活动的最大障碍。就初中体育而言,要想彻底消除“高消耗、低收益、低层次化发展”的不良现象,必须开展更为深入持久的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构建自主化教学策略,并不断增强其活动效应。
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性的艺术实践工程。“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缺乏情感的教学是不成功的,至少不是一种完美的教学活动。”对体育课程来说,以体能和技能训练教学为主,学生身心消耗较大,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元素予以涵养和滋润,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体育教学”的不良现状。那么,如何培养并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情感呢?
例如: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把喜闻乐见的毽球、武术操、跆拳道、踢踏舞和佳木斯健身操等生活流行元素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有效丰富课程内容,开发教学资源,优化过程结构,拓展学习视野,促进教学相长,从中赢得寓教于乐且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应。又如:通过介绍体育明星的成长事迹,并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性支撑,直观演示一些体育训练和大型赛事的场面现象,让学生们从中切实感悟体育运动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为同时培育他们的“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断地奠基铺路、焕发活力,从而为开展自主化体育教学活动输入正强化能量。
善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与传统模式下的人力型教学相比,多媒体课程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在中长跑项目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之相应的音乐旋律,以有效迁移学生的注意力,变相减轻他们的身心疲劳,提振精神,再接再厉。
不仅如此,多媒体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实现重难点内容的有效突破,促进体育课程的教学相长。比如,对于“前滚翻”技术动作教学,与传统的口授、示范方法相比,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和大屏幕,把“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呈蹲撑”这一分解性动作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并且可以通过缓放、定格、回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容学习和强化训练。此外,教师还可以把一些易混淆和易错的技术性动作形成“集锦”并适时播放,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和正误对比中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可以事半功倍。从某种作用和意义上来说,多媒体技术堪称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师益友”。
坚持全面发展为指向
体育与健康是一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技能学科。它的全部内容主要在于两大方面:一是对学生进行体能和技能方面的教学与训练;二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培养。然而,由于社会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智体、轻德美”“重体能技能训练、轻心理健康教育”和“重结果、轻过程”等失衡失谐现象,这也是阻碍学生自主化体育学习的重要因素。
新课程体育理念重视和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素质化教学活动做出了一种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对于一些体育运动后的生理反应,如血液循环、吸氧量和心率变化等现象,教师可制成课件并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科学认识与理解运动后出现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和出汗发热等生理反应。这既是体育课程的应有之义,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再如,教师可在实地现场或者通过多媒体演示现场,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切实体会球类比赛,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个人努力与精诚合作的重要意义和辩证关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重视激励性教学
激励性教学可谓学校教育中的“制胜法宝”。它不仅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学生的自主化学习以及个性化发展。首先,要采用灵活丰富的教法手段,努力构建良好和谐的教学关系,充分施展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力量,不断增强学生的向师力,积极有效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其次,在数十人组成的学生群体中,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作为教师不应该“拒绝、淘汰和选择”学生,而是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思想,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因材施教活动,这是激励性教学的客观基础和根本体现。最后,现代学生普遍带有“90后”“00后”的时代特质,他们属于先天性“精神贫血”,对于身心消耗较大的体育运动缺乏足够的精神力量。如果在教师方面缺乏包容之心和激励之意,而一味地“严格要求、原则行事”,极易事与愿违、弄巧成拙,甚至适得其反。“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也是哄出来的。”激励性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结束语
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情感性”“科技性”“全面性”“激励性”策略,积极有效地开展自主化课程教学活动,为健康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这既是教师的教育职责所在,也是职业精神道德的重要体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性的艺术实践工程。“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缺乏情感的教学是不成功的,至少不是一种完美的教学活动。”对体育课程来说,以体能和技能训练教学为主,学生身心消耗较大,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元素予以涵养和滋润,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体育教学”的不良现状。那么,如何培养并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情感呢?
例如: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把喜闻乐见的毽球、武术操、跆拳道、踢踏舞和佳木斯健身操等生活流行元素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有效丰富课程内容,开发教学资源,优化过程结构,拓展学习视野,促进教学相长,从中赢得寓教于乐且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应。又如:通过介绍体育明星的成长事迹,并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性支撑,直观演示一些体育训练和大型赛事的场面现象,让学生们从中切实感悟体育运动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为同时培育他们的“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断地奠基铺路、焕发活力,从而为开展自主化体育教学活动输入正强化能量。
善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与传统模式下的人力型教学相比,多媒体课程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在中长跑项目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之相应的音乐旋律,以有效迁移学生的注意力,变相减轻他们的身心疲劳,提振精神,再接再厉。
不仅如此,多媒体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实现重难点内容的有效突破,促进体育课程的教学相长。比如,对于“前滚翻”技术动作教学,与传统的口授、示范方法相比,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和大屏幕,把“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呈蹲撑”这一分解性动作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并且可以通过缓放、定格、回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容学习和强化训练。此外,教师还可以把一些易混淆和易错的技术性动作形成“集锦”并适时播放,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和正误对比中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可以事半功倍。从某种作用和意义上来说,多媒体技术堪称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师益友”。
坚持全面发展为指向
体育与健康是一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技能学科。它的全部内容主要在于两大方面:一是对学生进行体能和技能方面的教学与训练;二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培养。然而,由于社会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智体、轻德美”“重体能技能训练、轻心理健康教育”和“重结果、轻过程”等失衡失谐现象,这也是阻碍学生自主化体育学习的重要因素。
新课程体育理念重视和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素质化教学活动做出了一种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对于一些体育运动后的生理反应,如血液循环、吸氧量和心率变化等现象,教师可制成课件并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科学认识与理解运动后出现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和出汗发热等生理反应。这既是体育课程的应有之义,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再如,教师可在实地现场或者通过多媒体演示现场,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切实体会球类比赛,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个人努力与精诚合作的重要意义和辩证关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重视激励性教学
激励性教学可谓学校教育中的“制胜法宝”。它不仅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学生的自主化学习以及个性化发展。首先,要采用灵活丰富的教法手段,努力构建良好和谐的教学关系,充分施展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力量,不断增强学生的向师力,积极有效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其次,在数十人组成的学生群体中,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作为教师不应该“拒绝、淘汰和选择”学生,而是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思想,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因材施教活动,这是激励性教学的客观基础和根本体现。最后,现代学生普遍带有“90后”“00后”的时代特质,他们属于先天性“精神贫血”,对于身心消耗较大的体育运动缺乏足够的精神力量。如果在教师方面缺乏包容之心和激励之意,而一味地“严格要求、原则行事”,极易事与愿违、弄巧成拙,甚至适得其反。“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也是哄出来的。”激励性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结束语
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情感性”“科技性”“全面性”“激励性”策略,积极有效地开展自主化课程教学活动,为健康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这既是教师的教育职责所在,也是职业精神道德的重要体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