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迄”的释义

来源 :辞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xww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人的一本著作中,有“……迄已取得可观的成果”句。我请一位年轻朋友帮助在书中“挑刺”,他阅后指出这个“迄已……”中似乎漏了一个字,似应为“迄今已……”。
  《现代汉语词典》对“迄”字的释义如下:
  ①到:~今。②始终;一直(用于‘未’或‘无’前):~未见效|~无音信。
  按照这些释义,“迄”和“已”就是不能连用的,在义项①上,“迄”后须是时间名词,在义项②上,“迄”和“已”连用意思不通,总不能说“始终已……”或“一直已经……”嘛。
  《辞海》,对“迄”的释义如下:
  ①至;到:……②毕竟;终究。《后汉书·孔融传》:“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按照《辞海》的释义,“迄已……”就通了,尽管意义并不十分吻合。
  我当初写“迄已……”,其实并没有想这么多,只是出于音节谐调的需要,将“迄今已经……”简化为“迄已……”。同时我的印象中有“迄已……”这样的说法,“迄已……”在我的语感中即“迄今已……”。同是一个“迄”字,《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的不同释义,直接影响到对“迄”字用法的判断。我由此得到一个想法:释义关乎用法。如果仅仅根据词典的释义(“始终;一直”),是不敢写出“迄已……”这样的句子的。
  在互联网上搜索,发现“迄已……”用例无数,比如我国外交部网页上的:
  两国外交部自1991年起建立磋商机制,迄已举行7轮磋商。
  但“迄已……”的用例在中国大陆网页上毕竟很少出现。
  “迄”这个字眼文言色彩较重,这正是中国大陆已经用得很少的原因。我对“迄已……”的语感可能主要来自老一辈学者、文化人书信中的用例。
  根据我的语感,不仅有“迄已……”,还可以有“迄有……”等用法。“迄有……”就是“迄今有……”,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迄”是独立成词的,在语用中,只需根据表义需要,考虑跟其他词语的组合是否通顺即可。
  这涉及对“迄”的意义理解。我认为,在“迄已……”、“迄有……”、“迄无……”、“迄未……”中,“迄”的意义就是“迄今”。这个意义,《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没有反映出来。《辞海》把“才疏意广,迄无成功”中的“迄”释为“毕竟、终究”,自有其道理;不过随文释义,“掺杂”了语境中的意味,转了弯儿,因此还不是很“素朴”的原义。这个释义,换一个语境的话,也许就不是很确切了。这也许就是《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在“迄”的第二个义项上产生分歧的原因。词义当然是从语境中的语例概括出来的,但基于词的用法并不完全相同的考虑,词义的概括往往需要更“素朴”一些,也就是需要尽量排除特定语境中的“意味”。
  也许有人不同意把“迄已……”、“迄有……”、“迄无……”、“迄未……”中的“迄”释为“迄今”,因为这样的结构也可以解释为省略了“今”,“迄”字本身并没有“迄今”义。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解释“迄”的“迄今”义的生成:“迄”的本义是“至、到”,因总是与“今”之类的时间名词连用(《诗·大雅·生民》中已有“庶无罪悔,以迄于今”的用例),“迄”就有了“迄今”义。犹如“正在”的连用,“在”受到“正”表示的时间义的渗透,原本只是指示空间的“在”也增生了指示时间的意义(例如“我在看书”中的“在”)。
  “迄”的词义变化过程到底如何,有赖于历时追溯;但从共时平面看,并不影响把“迄已……”、“迄有……”、“迄无……”、“迄未……”中的“迄”释为“迄今”。而且,没有这一义项,“迄已……”这样的说法就是不能解释的,比如“迄已举行七轮磋商”这个例子。
  在词典编纂中,如何准确、细致地进行词语释义,是值得不断探索、提高的。这篇短文只是就个例发表了一点浅见,但这样的例子并非绝无仅有。本文的分析是否得当,有待方家指教。
  (南京大学中文系 江苏 210093)
  (责任编辑 叶玉秀)
其他文献
摘 要 《明清吴语词典》全面展示了明清吴语词汇的面貌,资料丰富,收词齐全;考释精当,义项完备;体例合理,便于使用。既是一部高质量的断代方言词典,又可看作是一部有特色的近代汉语词典。  关键词 《明清吴语词典》 特色成就  2005年1月,由石汝杰和宫田一郎两位先生主编、十几位吴语研究专家参编的苏州大学和日本北陆大学合作研究项目最终成果《明清吴语词典》,终于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词典全方位地
期刊
从本期起,《辞书研究》恢复为双月刊,并以原国际刊号ISSN1000—6125和新的国内统一刊号CN 31—1997/G2出版。  由于某种原因,本刊自2001年起曾改用书号出版,让人感动的是,在《辞书研究》以书号出版的这几年中,不少老朋友、老作者仍一如既征地给刊物投寄高质量的,稿子,也有不少新作者、新朋友陆续加入本刊的作者团队,保证了本刊的稿源,帮助本刊学术研究水准,从而成为“CSSCI来源集刊”
期刊
摘 要 图像作为百科全书的组成部分,在各类知识主题阐释中与文字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编纂中,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它的知识含量和文献价值,仅将其视为文字阐释的附属。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学科知识的构成与百科全书的本体特征出发,就图像的种类、图像文献价值的多义性、图像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图题的稳定性意义与图注内容的随机性变化,以及图像与文字阐释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作了初步的尝试性探讨。  关键词 百科
期刊
摘 要 《中文核心期刊总目要览》(第四版)学科分类日臻完善,指标调整合情合理,观点阐释一分为二,内容组合珠联璧合,体现了工具书编纂后出转精的特点。该书在核心期刊的著录等方面也还存在某些不足。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总目要览》 核心期刊 研究评述  期刊的编辑、出版,期刊的收藏、保管,期刊信息的整合、开发,期刊信息资源的传播、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期刊的生产、管理与利用,是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的
期刊
摘 要 文章从调整收词、修订释义、加强规范三个方面阐述了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科技条目修订的思路与实践。调整收词,既要增新,也要删旧,从中体现辞书的时代性;修订释义,既要符合语文词典修订的一般原则,又要注意科技条目自身的特殊性;加强规范,既要贯彻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也要遵从国家的科技术语规范。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词典》 科技条目 修订    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下简称《现汉》)科技条目的修订
期刊
bǎndèng  ①(bench for substitutes[of amatch])原是指球场边上的坐具。因替补队员上场机会少,常坐在板凳上,故而“坐板凳”用来表示“是/成为替补队员”。如《人民日报》1991年4月28日:“27日上午,男子团体B组中国队对德国队的比赛,战表一亮,双方不谋而合。中国队一直坐板凳的于沈潼和王涛出场,德国队也启用没露过面的弗兰茨和沃斯克,跟着名将费兹奈尔迎战。”《人
期刊
摘 要 平行语料库的建设既要体现出一定的目的性,也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大胆怀疑,小心求证”,这种自古流传下来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编辑和使用语料库中的语料不乏借鉴之处。  关键词 汉英词典 平行语料库 词目译义 求证    汉英词典的核心工作是译义;译义的基础是词典编者拥有大量的语言材料。钱厚生先生指出:“真正贴切的对应词大多存在于好的翻译材料之中,值得大力搜寻。双语词典编者应当广泛收集翻译材料
期刊
将模特与商品结合在一起,是当下营销文化的一个趋势,由此产生了缩略式的“模”族新词。“模”作为构词成分似也越来越能产。下面几个是常见的“模”族新词。    车模(car model)  chēmó    汽车模特。即为汽车展示、销售工作的模特。如《北京青年报》2000年6月13日:“在8号馆的本田展台上,所有车模集体上台隆重谢幕,引来许多人的围观。”《北京娱乐信报》2002年6月13日:“车展上的模
期刊
中国辞书事业如何持续发展繁荣,中国如何从辞书大国迈向辞书强国,这是每个辞书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在中国辞书学会第七届年会召开之际,笔者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会,想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    辞书编纂与语言文字规范化关系非常密切,从古代的石经、“字样”之书、各类辞书到近现代“成文化”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出现,昭示着时代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130多项语言文字规范标
期刊
一、序言    书语词是现代汉语中常出现于书面语,带有典雅、正式、庄重色彩的一类词。《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下同;以下简称《现汉》)用“”对这类词作了标示,“凡例”的说明是:“一般条目中,标的表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如:“学子:学生:莘莘(shēnshēn)~(很多学生)。”“嘉许:夸奖;赞许:品学兼优,深得师长~”“凡例”显示标“”的词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使用范围是书面语,即口语中一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