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工坊的高职机器人技术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duan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高职院校机器人技术卓越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依托工匠工坊开展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基于工匠工坊的“产教研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匠工坊的运行管理、育人方式、评价考核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为高职院校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    鍵   词]  工匠工坊;机器人技术;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7-0036-02
   一、引言
   《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 10大领域。为满足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国内众多高职院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开展机器人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然而,机器人技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结构关系复杂,学习难度较大,并且机器人领域的细分岗位对具体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都不同,国内外主流机器人产品的编程语言和操作方法也不相同。因此,机器人技术的教学课程都针对明确的产品平台和就业岗位,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岗位技能要求也随之快速变化,传统专业所采取的学徒制、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机制在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中也逐渐难以奏效。因此,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卓越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院校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医疗、教育需求的持续旺盛,以及人工成本的快速提升,促使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和社会服务中的应用快速增长,机器人产业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器人专业,开展机器人技术相关人才的培养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人才培养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设施配套不足。2012年高职院校首开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2013年有2所,截至2017年全国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已达400余所[1],高职院校培养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在 2020 年将达到 8.53 万[2]。然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践教学所用设施设备价格昂贵,投资巨大,许多高职院校在机器人实训室建设方面进度滞后,教学仪器和实训设备缺乏,学生实践学习参与度低,教学效果欠佳,无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专业性不强,缺乏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机器人技术具有高技术集成度与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软件、传感器及人工智能控制技术等各个方面,技术应用门槛高,学习难度大[3]。许多高职院校针对招收的大量学生,采用传统的规模化教育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学生的专业技术学习始终停留在技术操控阶段,缺乏卓越人才培养机制,难以满足社会各行业对机器人技术高端人才的需求。
   最后是以学校为主导开展专业教学,企业参与相对较少。国内许多高职院校探索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等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机器人技术人才,然而,这些培养模式过于依赖企业导师的岗位技能指导,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教育,企业短期内难以获得实用人才和经济效益,导致企业参与意愿逐渐降低,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校内开展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实训室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大多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开展困难。
   三、工匠工坊在高职机器人技术卓越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一)工匠工坊的内涵
   工匠工坊是目前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为目的,在综合考虑高职教育环境和企业人才岗位需求的情况下,利用“项目任务驱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培养机制,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岗位技能、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4]。
   工匠工坊由现代学徒制发展而来,在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育人的机制下,根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和人才发展定位制定培养目标,以企业项目和工作任务设计教学资源,依据岗位任务考核标准制定学生学业考核指标,从而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统一[5]。与现代学徒制的规模化、普遍化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工匠工坊一般为培养行业领域内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设置,在一般情况下需要选择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因此在高端人才培养效果方面要优于现代学徒制。
   (二)高职机器人技术卓越人才培养的工匠工坊培养模式
   针对高职院校在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实践平台建设滞后、高端人才培养机制缺乏、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探索利用工匠工坊开展教育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创建基于工匠工坊的“产教研创”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培养机器人行业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深度融合学校和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实训室,以及企业的设备、项目、技术、人员等有形和无形资产,双方共建机器人技术创新实践工匠工坊。依托合作企业的研发和生产实践项目开展创新实践教学,重点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岗位工作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学生参与下,将校企合作项目研究成果进行科技转化,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撰写并发表科技论文,申请国家专利,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在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深入发掘项目研究成果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资源,将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运用于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从而为机器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工匠工坊的“产教研创”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匠工坊卓越人才为中心,从企业产业项目、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和学生岗位综合素质四个方面开展人才培养,形成一个闭环良性循环控制模式,以螺旋上升的方式不断推进机器人技术卓越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工匠工坊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1.运行管理
   依托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在校内组建工匠工坊,选拔优秀学生加入,构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利用校内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和实训设备,引入合作企业的各类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实践训练、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转化工作。定期开展师资培训,实行企业导师到学校锻炼教学能力,学校教师到企业参与岗位技能实践,提高企业和学校双导师的综合素质。在工匠工坊企业导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包括课堂教学项目、创新实践任务、技能竞赛、对外服务以及就业指导案例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岗位技能和学校教师基础知识的教学优势,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2.育人方式
   依托工匠工坊,采用校企深度合作的“双导师”育人方式,分别发挥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的特长优势,企业导师主要开展岗位技能和创新实践指导,学校老师重点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培训。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兴趣特点和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实践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企业的科研项目,参与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考虑到机器人技术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按照其所涉及的学科,将学生划分为机构组、硬件电路组和软件组三个小组,让学生分门别类、主次分明地掌握机器人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职业教育阶段的课堂学习和创新实践,使大学生成长为该技术领域的高端人才。
   3.考核评价
   工匠工坊学生的考核评价应体现考评主体的多元化和考评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学生学业评价功能,做到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效果,将学生的科研成果、竞赛成绩、技术理论考核、技能实践考核、创新能力、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考核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并制定基于工匠工坊的学分置换办法,根据学生的科研成果、竞赛成绩情况,实现与相对应课程的学分转换,依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工匠工坊培养模式的应用实践
   我校自2018年开始组建机器人技术卓越人才培养工匠工坊以来,为机器人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了一个发挥自我的创新实践平台。通过技能竞赛和企业真实项目,在规划、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引导,激发创新思维,培养集成创新、应用创新、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经过近3年的探索和实践,已为当地机器人产业培养了一批紧缺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其中部分同学免试进入本科院校深造,大部分同学参加工作后能很快进入企业的技术研发部等核心部门,经过历练成为独当一面的企业骨干人员。
   四、结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机器人技术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研究,提出基于工匠工坊的“产教研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升机器人技术高端人才的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机器人技术高端人才做贡献。校企合作共建工匠工坊,推进相关项目研究、教学实践、人才培养、课程资源开发和师资团队建设;校企共同推进产学研成果的转化,实现产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探索构建基于工匠工坊的“产教研创”机器人技术卓越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以项目驱动的形式激发师生的项目研究和日常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学生培育质量,对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正炎,檀祝平.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1):47-52.
   [2]蒋庆斌,陈小艳,周斌.工业机器人行业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分析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2):27-30.
   [3]吕浔倩.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8,31(17):130-131.
   [4]蒋晓玲,章彗,吴卫成.基于工匠工坊理念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研教育,2019(394):38-40.
   [5]李维勇,李建林,李方方.基于“工匠工坊”的高职软件技术專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4-27.
  ◎编辑 王亚青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在政府的关注和社会的期盼中肩负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责任。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决定着单一依靠学校完成好培育责任是不现实的。高职院校需要协同企业共同开辟出一条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共同构建和完善工匠精神的培育体系并探索出让体系持续运转和发展的机制,为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夯实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基础。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校企协同  
[摘 要] 经济的增长推动了医疗事业的发展,使得医院对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确保学生符合医院的要求,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才能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更好地就业。基于此,通过分析地方医院对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才能构建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为高职院校培养出符合醫院要求的高素质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关 键 词] 供给侧改革;医学影像技术;复合型人才  [中图
[摘 要] 在新时代“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道桥专业群依托新型智慧公路产业学院优化跨院系、跨专业融合的课程体系,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探索职教“学分银行”制度下教学资源建设,以实现“专业融合、校企协同”的育人目标。  [关 键 词] 专业融合;校企协同;智慧公路产业学院;1+X;学分银行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
[摘 要] 1+X证书制度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规范人才评价体系,对促进毕业生就业以及通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信原理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为契合1+X证书制度的课程改革需求,分析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提出几点教学改革建议。教学实践表明,采用新的教
[摘 要] 近几年国家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立德树人方面的培养。高职教育是国家教育的一个层面,高职学生不光在技能方面有所特长,同时还需要在思想品德、爱国情怀、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等多方面进行锻炼,这些可以认为是学生软实力的培养。主要介绍了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的必然性,工匠精神在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中的作用,以及运用工匠精神的内涵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软实力。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软实
[摘 要] 2019年国家启动了“1+X”证书试点工作,许多院校陆续申报了相关专业试点并积极推进,依托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等级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明确“1”和“X”的关系,通过梳理专业课程体系,就“1+X”书证融通应用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书证融通;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
[摘 要] 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甘肃省就积极地行动起来,嘉峪关市作为甘肃省内部的“丝绸之路”的重要的交通枢纽,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地位。主要针对嘉峪关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 键 词] “一帶一路”;嘉峪关市;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