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的“渐进—多源流”分析:调适、耦合与发展

来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8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本研究运用修正的“渐进—多源流理论”分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研究发现:劳动教育的不良指标、负面的政策反馈、焦点问题和事件构成问题源流;执政理念和价值选择、民意表达构成了政治源流;领导核心的推动作用、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地方探索和经验、网络媒体的助推形成政策源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讲话打开了政策之窗.研究认为,在有限理性视野中,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渐进调适的过程,中国语境下本土化因素对各源流产生重要影响,各源流渐进性明显,要关注网络对各源流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强化政策执行、协同推进.
其他文献
王安石词作不多,却常录于古代词话、古今词选本,这是经典化其词的重要演进过程.论者多肯定他转变词风、开拓词境等意义,在词学史上占据席位,这是经典又罕见的例子.文章增补宋清两代其他词话的词论,如王灼《碧鸡漫志》、张炎《词源》、丁绍仪《听秋声词话》等论述,完备古代词论中的王安石词.从近人词选本、赏析、创作等角度,着重考察王安石词重要性塑造的经典举措,分析近代词论家多元化审视王安石词,从而确立其经典词文学的地位.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王安石诗歌中的地理元素,广泛分布于今江苏、江西、浙江、安徽与河南等地域,其中江苏、江西与浙江三省的分布最为集中.具体而言,今南京、抚州、宁波三地的地理元素,在王安石诗歌中出现得最为频繁.另外,王安石在诗歌写作中,还表现出喜欢运用地名古称等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治理体系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诠释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转变方式和创新模式.高校治理体系建构具有可行性,表现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辩证统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跨越过程.目前高校治理体系建构,面临着信息资源与外部形势的不平等、行政权力与学术自治的不平衡、理论研究与科研实践的不匹配等现实性挑战.基于此,从凝练教育特色、加快转型创新、深化国际合作等三个方面,可以提出高校治理体系建构的提升策略,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字说》又称《熙宁字说》,是北宋神宗年间当朝宰相王安石推行其新法中“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惜后世亡佚.站在语言学的角度,从辑本、笔记与二度引用《字说》的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王安石的语言文字观是比较超前的,对汉字形音义的辨析有很多精到之处.《字说》保留了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些珍贵语料,也启发了后世辞书的编纂,在我国语言文字研究历史上有一定的价值和地位.
由于徐君平《三经音辨》《韩退之别传》的亡佚,学界一直难以研究其书的思想内涵.又因其生平资料较少,后人对其著述内容、学术思想了解较少.今对徐氏《音辨》《别传》等书进行考辨,并进一步探究其与荆公新学的联系,以此揭示其作为荆公新学传人的重要学术地位,同时对于徐氏生平履历和著述加以考论.
“双一流”建设需要一流的研究生人才为支撑.高校辅导员和专业导师作为研究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是引导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在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发挥高校辅导员和专业导师育人的有效合力,构建沟通协作保障机制,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高校研究生管理模式,是切实提高“双一流”建设中研究生工作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我国自古就有基层调查的良好传统.在王安石变法中,宋神宗与王安石都非常重视基层调查,很多变法措施出台前与实施后都进行过调查,新法“便民”与“害民”的争论也一度围绕着调研的结果展开.为了解基层调研方法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法,以“基层调查”为线索集中分析了青苗法利弊、东明县群访以及市易法的“根究”争论,探讨新法争论的主要依据、标准以及其后的态度和立场.研究结果认为,源于封建专制权力和利益集团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立场及主观认识差异,导致基层调研这种方法缺乏执行、评估及反馈的客观标准,不仅没有达到正确决策的目的,反而加
梳理与分析有关中国传统音乐在东南亚传播的研究文献,可以理清学界对中国传统音乐在东南亚传播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在“下南洋”的迁徙过程中,在扩散落地时,必然受“南洋”诸国的民族、宗教、风俗、审美观念的影响,进而不断融合、演进,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国传统音乐在东南亚的主要传播形式、传播路径、传播人群,以及中国传统音乐在异域传播所带来的启示等问题值得学界充分探讨.
自我书写是一种表现内心情感的外化形式,他者重构是一种反映文士形象的评价方式.王安石以文学成就彪炳千古,更以政治改革的标新与思想学说的立异而影响深远.王安石文士形象的自我书写,是王安石对自己生命境遇的思索;王安石文士形象的他者重构,是他人对王安石生命价值的认定.文章借助王安石文士形象的自我书写与他者重构,从主客双体、历代多朝进行对比分析的视角,剖析出更加真实而生动的王安石文士形象.
历经唐末五代战乱,大量经籍遭到破坏.北宋建国后,官府着手校定和重新编纂典籍,在这种形势下,章句训诂之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仁宗时期,面对内外交困的社会形势,士大夫产生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学也由章句训诂之学转向了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的“明体达用”之学.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在继承宋初“明体达用”之学的基础上,把“义理”和“道德性命”融入儒学系统,对儒学经典进行了重新阐释,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