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饰文辞:日伪上海政权新闻检查员的工作日常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H_590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对民国时期新闻检查研究的惯常叙事,主要采用的是法规政策的制度视角,关注宏观的结构性制度层面,如此既难以看到检查人员作为行动主体的活动,也无法做到对新闻检查作为一种职业的"同情的理解".论文采用内部人视角的分析方法,通过细读日伪上海市政府"检查新闻工作报告书",一方面试图展示日伪新闻检查人员如何在日常展开工作,其在时间节点、工作节奏、流程惯例、文辞整饰等方面与新闻编辑室有诸多类似或呼应之处;另一方面则力图说明除了删扣新闻的常规性工作,他们往往还担负着核查事实、宣传引导等职责,由此需要处理与上级长官、机构同僚、日方检查员,以及报馆之间的日常人际网络和权力关系.
其他文献
国统区内,中共党报党刊面临与根据地内不同的发行与阅读情形.重庆《新华日报》的阅读史,为了解国统区内中共党报党刊的生存实况提供了具体例证.在国共关系及抗战形势影响下,《新华日报》发行的数量与范围不断缩小,刊登内容常遭删扣,集体阅读无法开展,读者受到威胁迫害.《新华日报》通过有针对性地折扣与赠阅,采取各种投递方式,形成了以学生、工人、公务员等中间势力为主体、遍布社会各界的读者群体.以个人为主体的阅读方式,加强了报纸嵌入社会的深度与力度.而阅读旨趣既影响了报纸的内容与版面,也使得个体被卷入国共关系之中,成为两者
1990年代以来,传播学与"科学和技术研究"(STS)的对话推动研究者反思"以文本为中心"的主流传统,转而关注数字媒介的物质性,并超越媒介技术影响受众态度、观念和行为的线性思维,接受技术与社会相互形塑的观点.在此背景下,"平台研究"聚焦随web20出现的具有"可编程性"的新型技术架构和商业形态,批判性考察平台的技术-经济逻辑如何嵌入社会诸领域,形成跨学科、多面向的知识领域.近年来,学界开始聚焦中国的网络平台,透过考察国家、用户跟媒介技术/软件服务商的关联,揭示中国社会平台化的独特逻辑,平
"深度媒介化"范式指向的是数字媒介作为一种更高维度的媒介,以新的传播关系深刻地重构着以往各种社会关系,这为把握未来传播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视角.在深度媒介化社会中,个体的力量被激活,大量个体间的弱关系连接交错叠加组织成网络社会,传播互动及其代表的关系联结成为新的权力来源.新的传播构造下,传媒场域的运作规则也在重塑:新媒体技术平台正成为传媒业的关键行动者,不仅带来了产业边界和力量格局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其强调关系联结的网络化逻辑升级迭代了传统大众媒介依循的信息生产的单向逻辑.面对新的价值逻辑,未来传媒业可
古代中国有关"谣言"的观念史与实践史存在脱节:古人一方面抱持着谣言"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的负面态度,另一方面又认可并在实践中发挥其政治功用.古代谣言多以口语形式流传,谣言天然具有"社会环境"、"传播形式"、"渠道"三重媒介隐喻.谣言的"环境"媒介隐喻回应了"在言论并非自由的古代社会中为何谣言层出不穷"之问:谣言治理的制度设计变迁反映了政治哲学、社会文化的过程性变化.谣言滋生于谣言治理的制度设计与社会关系两者的间隙,指向非制度化关系的策略性应用以及背后的社会结构因素."传播
发生于西汉哀帝朝,被视之为"百姓讹言"的"传行西王母筹"之所以被广泛接受与传播,首要在于其时民众难以为继的生活状况及其所依附的社会文化背景.即在基于"天人相与"的灾异论的认知模式下,面对西汉末期频发的灾祸,广大民众生活危艰,对现实充满恐惧与无助,"传行西王母筹"遂成其宣泄、合理化情绪的一种行为.其次,"传行西王母筹"在构建、再构建过程中所塑造的舆情物象和信息,能够满足社会上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对民众而言,西王母承载其避祸、求安居的希冀,期盼获其庇护和拯救;朝臣们则从该舆情信息中各据成说
期刊
论文从媒介技术思想演变的视角对麦克卢汉与海德格尔技术/媒介思想的意义、关联与变化进行了阐释.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是建立在物的媒介性基础上的,而物的媒介性又是以此在的"生存意向"为本体论基础,此在的生存世界的展开本质上是意向性意义上的媒介化建构.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虽然与海德格尔技术思想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与海德格尔在意向性意义上言说媒介不同,麦克卢汉更多地是在实体意义上言说媒介,从身体视角理解媒介世界的生成以及人与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发展,将海德格尔意向性意义上的媒介化建构转变为以身体为本体的媒介化建构,
对既往关于"家"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论文把"家"的含义具体区分为五个方面:社会基本单元、亲人的集合、"家屋"、"地方"、"心安之所".在既往传播研究的相关研究中,主要是从实体意义上的家来入手进行讨论的.作者认为,作为"心安之所"的精神意义上的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规避彼得斯所说的"交流的无奈",由此使得以"家"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能够为传播研究带来新的"问题空间".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论文结合"独乡"近20年来"家"的变迁的经验材料进行说明,进而对"美丽乡村"、
马克思的广告批判思想深刻且复杂,涉及包括新闻学、经济学和哲学等在内的多重解读视角.在新闻学的层面,马克思的广告批判思想主要表现为他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报刊模糊新闻和言论性文章与广告之间的界限,大搞"报纸受贿"和刊登广告式"软文",扰乱社会视听,混淆思想是非,从而违背新闻伦理的各种表现.在经济学的层面,马克思的广告批判思想主要表现为他对广告被运用于资本主义商业投机,从而带来严重经济问题的批判.在哲学的层面,马克思的广告批判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广告服务"资本逻辑",异化为阶级压迫和阶级奴役工具所展开的批
《大公报·戏剧与电影》是全面抗战前夕的一方左翼文艺阵地,该刊集结左翼戏剧电影人士,"知行合一",展开宣传.一方面,积极开展话语动员,为国防电影与国防戏剧运动鼓与呼,成为办在民营报刊上的"一所进步文艺学校".另一方面,通过征文活动、创设读者会等,展开传受互动,建构起阅读共同体,由话语动员走向社会行动.通过对该刊的考察,发现左翼影评的构成性,进而揭示其作为"流动的批评实践"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