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与重叠现状分析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ygt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描述辽宁省6类235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情况与重叠现状及特征,由此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现状进行评价,为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最邻近指数分析与核密度分析,评价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现状,同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镶嵌体的概念,通过分析镶嵌体内部的重叠板块占比情况,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相较于传统重叠率分析方法,为分析一个区域内多层重叠的情况我们提出了自然保护地多元重叠率计算方法.[结果](1)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最邻近比率为0.904,表明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分布属聚集型分布;(2)结合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辽宁省自然保护地主要形成4个聚集区域;(3)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情况的自然保护地数量占自然保护地总数的50.43%,重叠面积占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8.63%.重叠情况主要发生在自然保护区与自然公园之间,数量共107处,面积达134421.1?hm2;(4)辽宁省存在重叠的斑块中两层重叠82处、三层重叠13处、四层重叠1处;(5)辽宁省可划分为36个自然保护地镶嵌体,其中内部重叠率高于5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8处,最高为81.34%;低于1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6个,最低为1.82%.[结论]将重叠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时,镶嵌体重叠率过高代表保护服务功能与划定保护范围过剩,整合时对于这种情况所涉及的保护地建议以合并为主.下一步对于计划新建自然保护地应将现有保护服务力度较低或中等区域进行补充完善,将如辽东半岛阔叶落叶林与湿地区南部的沿海陆域利用起来.在解决重叠与地质遗迹等情况后确保保护等级不下降,保证保护力度与保护效率.
其他文献
[目的]叶面滞尘会影响植被光谱特征,削弱植被指数对植被的响应能力,影响反演评估的准确性.为探究叶面滞尘量对植被光谱响应特征及预测模型的影响,本文以北京市常见常绿绿化树种大叶黄杨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方法]从封闭区域、半封闭区域、开放区域,采集叶片样本,并收集环境灰尘.通过室内控制试验,利用ASD?FildSpec?Handheld光谱仪测量不同滞尘量叶片的高光谱数据,选取5个特征波段,通过光谱角的方法研究了叶面滞尘量对叶片光谱特征的影响,以及滞尘量对叶面滞尘量预测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影响.[结果]随着叶面滞
为了解大亚湾核心区游泳动物卵和幼体的种类和数量,研究于2020年5月和10月对大亚湾3个重要的游泳动物卵和幼体分布较为密集区域(27个站位)开展了定量取样调查.5月共采集卵和幼体1660尾(粒),经COI鉴定分析,共鉴定出84种,隶属于4门11目48科64属,其中包含鱼类60种,虾类9种,蟹类12种,软体动物1种;10月共采集卵和幼体1580尾(粒),经COI鉴定分析,共鉴定出62种,隶属于2门11目40科53属.其中包含鱼类47种,虾类10种,蟹类4种,虾蛄1种.对比历史数据,鉴定结果表明DNA条形码技
[目的]探究由水分所引发的木材细胞壁孔隙结构变化规律与机制,为木材的热质转移、渗透性以及木材改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将杨木和杉木分别制成5?mm(径向)?×?5?mm(弦向)?×?1?mm(轴向)的木片,基于氮气吸附法、差示扫描热孔计法考察试样在绝干状态、气干状态、纤维饱和状态和饱水状态4种典型水分状态下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孔体积等特征参数,并对比不同状态和不同树种间的孔隙结构差异.[结果]木材细胞壁孔径大多在10?nm以下,尤其以4?nm以下为主,10?nm以上孔隙相对较少;随着含水率的提升,木材细
[目的]探究不同后处理方式对纳米木材防腐剂浸渍材的耐腐性、顺纹抗压强度以及对浸渍材中铜离子抗流失性的影响,旨在为纳米防腐剂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机械共混制备了一种纳米CuO/硅溶胶制剂,并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扫描电镜(SEM),探究不同后处理方式(100?℃蒸汽和?30?℃冷冻)对浸渍材耐腐性、顺纹抗压强度、浸渍材制剂分布和铜离子抗流失性的影响.[结果]经过纳米CuO/硅溶胶制剂浸渍的杨木耐腐性显著提高,达到了?Ⅰ?级强耐腐标准,顺纹抗压强度较未处理材提高了24.42%
[目的]探究松材线虫对药物敏感能力产生的分子机制,为防治松材线虫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从松材线虫基因组中获得秀丽线虫同源解毒基因Bx-pgp23,并对该基因蛋白编码区进行PCR扩增,随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蛋白质Bx-PGP23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分布、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通过RNAi技术对Bx-pgp23进行沉默处理,分析Bx-pgp23沉默与否对松材线虫药物敏感程度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预测结果显示PGP蛋白稳定系数为38.31,亲水系数为?0.018,三级结构
[目的]植物物候能指示自然环境中的气象和水文变化.采用SW模型模拟木本植物的物候期,分析SW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结合植物生物学特性分析SW模型模拟效果差异产生的原因,为今后物候模型及物候期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基于沈阳、北京、西安、洛阳等10个站点观测的地面物候数据(叶芽开放期、展叶始期、开花始期和叶变色期)与气象数据,利用模拟退火法对SW模型的参数进行了估计,并对模型进行内部检验及交叉检验,评价模型的准确度及适用性.[结果]研究区域各地近50年的气温呈上升趋势.除洛阳、德州外其余地点春季物候期均为显著
利用UPLC-MS/MS技术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elliottii、火炬松P.taeda和湿加松P.elliottii×P.caribaea松花粉的代谢物成分进行了鉴定与分析.共鉴定到368种代谢物,主要为脂质类、有机酸类、氨基酸类、糖及醇类和黄酮类等化合物.差异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松花粉组织中共鉴定到175种差异积累代谢物.分别有31、6、5和2种代谢物在马尾松、火炬松、湿加松和湿地松松花粉中显著高积累.其中原儿茶酸和神经酸在马尾松松花粉中特异性积累.8种必需氨基酸和
森林健康的合理评价是指导森林管理者分类经营,精准提升森林健康活力的必要前提.以肇庆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25130个森林小班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单位面积蓄积、林分郁闭度、天然更新状况等12个指标因子进行降维分析,构建评价森林健康的综合健康指数,并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划分各森林小班的健康等级,对肇庆市森林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8.1%,可以充分反映原变量的信息;依据综合健康指数可将森林健康等级划分为健康(0.29,1.35]、亚健康(-0.45,0.29]、中健康(-1.35,-0
随着风景园林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发展,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被应用到风景园林专业,解决了众多问题,机器学习技术同时作为大数据处理工具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之一也逐渐成为风景园林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实践进行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先进行应用背景的介绍,分析机器学习在风景园林应用的适用性;再基于机器学习在风景园林中解决问题角度的不同,从场地信息提取,景观分析与评价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案自生成系统3个应用角度,对国内外已有实验的方法过程进行举例分析.最后基于对机器学习技术在风景园林应用的不同领域间的关
建设生物廊道对保护区域生境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但是生物廊道只有在满足物种需要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研究基于InVEST模型生境质量制图分析珠三角地区和拟建设的三级水鸟生态廊道的生境质量.研究发现:①珠三角地区生境质量总体处于良好,空间分异明显,总体呈现西部和东北地区生境质量良好,而中部生境质量较差的状态;②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选址区域目前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不足0.5,未来建设仍需投入较多精力恢复生境,尤其是功能性最强的主廊道生境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