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会十大专项研究规划》项目招标公告

来源 :中国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dl_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履行中国法学会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职能,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中国法学会要组织广大法学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围绕科学发展献计献策,切实加强对事关我国法治建设长远发展问题的研究的指示,中国法学会在广泛调查研究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法学会十大专项研究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一《规划》业经中央批准。
其他文献
1.ChinaLegalScience(《中国法学(英文版)》)杂志(以下简称“杂志”),是由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管,中国法学会主办,中国法学杂志社出版的英文法学学术期刊。杂志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091/D,国际连续出版物刊号为ISSN2095--4867。杂志将于2013年3月出版发行创刊号,双月刊,18开,国内外公开发行。2.为了体现办刊理念,形成本刊风格与特色,杂志特设置“学术专论”、“法律评论”、“案例研究”、“书评”及“法学资讯”等栏目。欢迎作者针对栏目进行投稿。作者来稿需要符
当前,对我国司法公信现状的判断主要是通过满意度调查的方式获得的,但这种方式具有片面性。本文通过对案件质效、法官自我的评价、当事人的反映和社会公众的认知等多角度的考察,揭示出我国的司法公信呈现出“四个交织”的复杂图景:案件质效不断趋好与司法公信不断趋弱的现象交织,当事人维权意识增强与权利滥用现象交织,社会公众对司法的客观评价与主观臆断交织,司法公信不足与司法自信不强交织。
近年来审判管理一定程度加剧了审级关系的行政化和法院内部层级管理的行政化。以院长、庭长监督指导个案审判为核心的内在审判管理制度,存在院长、庭长审判管理依据不足、职责不明、权责不清的困境。以案件质效评估为核心的外在审判管理制度,存在重共性轻差异、重定量轻定性、重整体轻个案等问题。院长、庭长审判管理制度转型应以确立审判责任制为核心,构建合议庭责任制和院长、庭长审判管理责任制,做到权利与义务对等,权力与责任统一。合理推进案件质效评估,应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更加关注过程评价和外部参与,去除案件质效评估的
2011年12月28日,利用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在深圳紫荆山庄召开之方便,本刊召开了编委会2012年会议。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要求《中国法学》进一步办成具有权威性、引领性的高水平法学理论刊物,并在运用对策性和可读性方面下功夫,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话语体系作出努力。
在雇佣纠纷中,雇员的医疗隐私为讼争焦点之一。究竟应赋予雇员隐私权还是赋予雇主知情权,取决于雇员隐私利益与雇主知情利益之间的衡量。而利益衡量的标准须符合戴维·米勒所谓的应得工作的原则。当雇员的医疗信息与雇主的经营成本有关,雇主知情权优先。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禁止就业乙肝检测,虽符合就业市场的分配正义,但应明确规定允许乙肝检测的特殊行业;并且,这一规定不应推广至艾滋病检测。
2012年9月25至26日,由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主办、四川大学法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第25届年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的近160余位学者出席了本届年会。开幕式后,大会召开了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成立30周年纪念暨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30周年文集首发仪式。本届年会的主题为“超国家法的历史变迁”。代表们围绕着超国家法的历史源流、超国家法的理论建构、超国家法的实践以及全球化、超国家法与中国法治等论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大会增补研究会
人民法院是社会公众参与司法活动的中心场所,是传播法院文化、凝聚法治共识的核心场域。建设先进法院文化,需要进一步厘清法院文化概念,全面把握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更加突出法院文化建设的司法价值取向和法官文化自觉,切实有针对性地加强法院文化结构要素的司法性,进而实现法院文化对内熏陶、对外布道的法治功能作用。
本文对哈贝马斯“Faktizitat und Geltung”(《事实性与有效性》)一书中的Gehung概念进行了分析。作者首先指出了英、中译本对Geltung概念的误读,认为Facts或“事实”不等于Faktizitat或“事实性”;Norms或“规范”只是Geltung概念的涵义和意义的一部分。其次分析了哈贝马斯Geltung概念的涵义、意义和问题。作者指出了哈贝马斯Geltung概念内部存在的三个层次的矛盾,并认为他的Geltung概念的模糊性在于他的社会与国家之关系的模糊性。最后提出了如何理解法律
对美国金融监管困局的反思表明,多年来“做大”金融市场份额即等同于提升市场竞争力的迷思,使美国陷入了监管失效的困境。同时,美国现行联邦和州多重监管的体制,导致监管成本高企、效率低下、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监管竞次”和“监管套利”等重重积弊。此外,过于陈旧落后而不适应虚拟经济形态的的金融法规、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屡被特殊利益集团俘获,更直接导致了监管灾难。鉴此,我国必须走出金融法“唯美(美国)主义”之陷阱,信守金融监管保护投资者之基础价值,彻底反思并重构不适应虚拟经济形态的金融法规,并运用“分期治理”之政治智
期刊